61年彭总回湘潭,华国锋设宴招待,彭总一举动让华国锋十分尴尬

是郭小栓吖 2025-04-25 11:48:19

1961年秋天的时候,已经不当国防部长的彭德怀,在北京已经闲了两年,心里头老想着找点活干。他给毛主席写了封信,说想回湖南老家去调研几个月,实地看看农村到底啥情况。毛主席看了信,挺痛快地答应了,说彭德怀想去哪儿都行,调研半年也没问题。彭德怀一听,高兴坏了,立马从吴家花园跑到中南海,找杨尚昆去了。他把早就准备好的调研计划拿出来,让杨尚昆帮他找个临时秘书一块去。

彭老总虽然已经不再管军队的事情了,但他在中央的职位还挂着。杨尚昆给他选了个秘书,特别交代这个秘书,对彭老总得毕恭毕敬的。到了11月头上,彭老总就带着这个临时秘书还有身边几个帮手,坐火车到了长沙。省委书记亲自出来迎接,还给彭老总详细介绍了下工作情况。

到了长沙没待多久,彭总就直接奔湘潭去了,心里一直惦记着乌石老家呢,打算先从那儿开始调研。彭总平时不大爱参加那些场面活动,但按规矩,新到一个地方得跟当地领导见见面。这不,一到湘潭,湘潭地委书记华国锋就带着人过来迎接彭总了,简短地给彭总介绍了下湘潭的情况,接着就在招待所安排了顿饭,招待彭总他们一行人。

彭老总以节俭闻名,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岁月,还是和平稳定的日子里,他走到哪里检查,都只肯吃最简单的饭菜。要是饭菜稍微上点档次,彭老总立马就不高兴,不知道训过多少干部呢。华国锋深知彭老总的脾性,所以安排的午饭虽不奢华,但也费了点小功夫。

餐桌中央放了个大盘子,里面装的是咸鸭蛋。这些鸭蛋的蛋黄被巧妙地摆成了太极的样子,看起来挺别致。但彭总一瞅,脸色就不太好了。那时候,国家刚从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中缓过来,老百姓的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彭总呢,也被免了职,没法像以前那样直接对下面的干部提出批评了。不过,该讲的话,他还是得讲出来。

彭老总用筷子在凉菜里划拉着,把摆成“太极图”的样式给弄乱了,他转头对华国锋和其他地委干部讲:“这些虚头巴脑的没必要,鸭蛋味道好才是硬道理。搞形式主义,摆花架子,到头来只会折腾老百姓,浪费钱财。”彭老总虽然话说得挺平和,但在座的领导们还是觉得脸上挂不住。华国锋愣了一下,连忙点头:“是,是!”其他几位干部也跟着应和,随后大家都笑了起来,但笑容里透着几分不自然。

吃完饭后,华国锋接着给彭总聊起了湘潭那边的事儿。按照彭总的吩咐,地委那边又派了两个县区干部来,给彭总汇报得更详细些。那时候农村的日子过得不容易,粮食收成也不咋地,彭总听着听着就皱起了眉头。华国锋说:“看这几年的经济难关,还是彭总当年有远见。”他说的,是彭总1959年给中央提的那份意见书。彭总听了没吭声,其他人也觉得华国锋说得在理,但也不好插话。

那天晚上,彭老总住在了湘潭地委的宾馆里,华国锋想陪他一起去看戏。为了表示礼貌,彭老总就跟着去了剧院,但他心里一直惦记着家乡的事儿,没坐多久就离开了。第二天早上,天还没亮多久,彭老总就坐车直奔乌石大队的民生产队,也就是彭家围子那里。

1958年冬天,彭总曾回过一次老家做调查,当时跟好多乡亲们见了面。过了三年,他再次回来时,已经不是以前的官了,心里直犯嘀咕,乡亲们会怎么看他、怎么说呢。虽然彭总这次行程挺保密的,但消息还是传得飞快,等他到了彭家老宅,发现里面外面都站满了人,有彭家的亲人,还有乌石大队的干部和老乡们,都等着见他呢。彭总刚一下车,大家伙儿就围了上来,有人喊他老总,有人喊部长,还有喊伯伯、舅舅、阿公的。

彭总热情洋溢地跟大家挥手、作揖,连声说:“别叫我老总啦,部长那头衔也早没了。我本来就是个老百姓,现在还是老百姓一个,回来是想跟大家一样当社员的。乡亲们日子过得咋样啊?”大伙都乐呵呵地说挺好的。这时,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挤到前面,亲热地喊着彭总的小名:“真伢子,你还记得我不?”

彭总仔细一瞅,乐呵呵地说:“这不是龙三嫂嘛!想当年您嫁到乌石寨那会儿,模样俊得跟朵花似的,谁不知道啊?”这话一出,把大伙儿都逗笑了,连老阿婆也咧开嘴大笑:“可不是嘛,现在都七老八十了,都老咯!”

在一片热闹的气氛里,彭总吩咐警卫员去车里取些烟来给大家尝尝。有人私下嘀咕,估摸着是啥好烟,说不定还是珍贵的熊猫烟呢。可没想到,警卫员拎回来的是一包挺普通的湖南“建湘”烟。彭总自己动手,给在场的乡亲们递烟,大伙儿非但没觉得失望,反而都挺开心地抽了起来。到最后,彭总也点燃了一根,跟大家一块儿享受起来。

彭总以前从不碰烟,有次一个堂侄好奇地问:“叔,你咋也开始抽烟了呢?”彭总轻轻一笑,说:“这几年啊,我不想听那些瞎扯淡的话,就抽上了烟,心里烦闷,抽抽烟解解气!”

那天,光生产队还有大队的好多干部和群众,加起来有一百多号人,都想着跟彭总说说心里话。彭总不住在招待所,而是直接回了彭家老房子住。那段时间,彭家院子里可热闹了,来找彭总的人一个接一个,从附近的村子到远处的公社,就连长沙、株洲、湘阴、衡山这些更远地方的人,听说后也都赶了过来。

来的客人里头,不光有亲戚朋友、老乡和当地的领导,还有来自各个县区的工作人员、工人朋友、中小学的老师和学生。大家都知道,彭总是因为替咱们老百姓讲了句公道话,才遭遇了那些不公平的事。一见面,大家问得最多的就是:“彭总,您的案子平反了没有?”“这次回来打算住多长时间啊?”“以后还打算离开不?”每个人心里都对彭总充满了敬意,还有感激和心疼。

一个下午,一群小学生跟着老师去了彭家老宅,说是要见见彭德怀元帅。院子里和堂屋里挤满了来看热闹的人。彭总走出来,跟大家伙儿挥手致意,乐呵呵地说:“我这彭德怀啊,都老了,没啥好看的,别看了哈。”小学生们可乐坏了,一个个站得笔直,朝着彭总敬礼,还大声地跟他问好。

在石潭镇上,离彭家围子有二十多里地,那地方挤满了特地赶来探望和问候彭总的人。有的老人走了很远的路,腿脚不太利索,一步一步慢慢来;还有的人不顾风雨,浑身被雨水打湿,脚上沾满了泥,就是为了能见彭总一面。彭总从早忙到晚,都在接待大家,他要做调查,特别喜欢跟群众聊天,跟大家掏心掏肺地说心里话,很多人跟他聊完了都舍不得走。

那次活动期间,有人传出彭德怀回老家是要“搞破坏”的风言风语,彭总没少听到这些闲话。因此,在和来访的人聊天时,他偶尔会开个玩笑说:“我是个犯过错的人,你们不怕我‘搞破坏’吗?”来访的干部群众听了都哈哈大笑,都盼着彭总多分享些事情。要是碰到生活过得不容易的百姓,彭总就主动帮忙,这儿给10块,那儿给20块,甚至还掏钱帮一个生产队购置了鱼苗。

也就十来天功夫,彭总家里就来了上千号干部群众。负责彭总安全的公安同志赶紧把这情况往上报,领导们一听都愣了,没想到彭德怀同志就算不当官了,影响力还是这么大。没隔多久,就行动起来,派人去路上拦着那些想去彭家围子的人,好多人还没到地方就被劝回去了。

一天,易俗河那儿来了一拨人,带头的是个老汉,一见到彭总,就热乎乎地说:“我们就是专程来看看您,没啥别的事儿,就盼着彭元帅身体硬硬朗朗的!”彭总听了,叹了口气,回道:“哎,有啥好看的,我是个犯了错的人,你们心里没数吗?”老汉一听,连忙摆手:“元帅您就算犯了错,那也是为了咱老百姓嘛,路哪有一直直的,河哪有不拐弯的,这都不是事儿!”

彭总让大家找个地儿坐下,然后问他们今年庄稼收成咋样。朴实的乡亲们都没吭声,等了好一阵子,那位老伯才慢吞吞地说:“咱那块地收成不好,好多人都得为过年没粮食发愁呢。”这话一出,乡亲们的话匣子就打开了,纷纷说起村里遇到的各种问题。等到乡亲们晚上都走了,彭总在床上唉声叹气,翻来覆去地就是睡不着。

彭总在彭家老宅住了一个多月,但因为访客络绎不绝,应地方的要求,他搬到了湘潭县招待所。这次回湘潭,彭总呆了整整两个月,他自己跑到好多生产队去做调研,写了好几份调查材料。他对老百姓提出来的问题感到非常担心。回到北京后,彭总整理了一份很长的报告,把在农村了解到的情况上报给了中央。

0 阅读:65
是郭小栓吖

是郭小栓吖

郭小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