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11月14号,光绪帝在中南海的瀛台涵元殿去世了,当时他才38岁。光绪帝这辈子过得挺惨,所以大伙儿对他都挺同情的。
尽管清朝那会儿,官方文件和皇宫里的记录都说光绪是因病去世的,可光绪正值壮年就没了,打从他咽气的那一刻起,大伙心里就嘀咕,觉得他走得蹊跷,不像是自然死亡。
光绪和慈禧就差了一天离世,这事儿确实挺让人琢磨不透,所以不少人觉得光绪是被人害死的。不过话说回来,这些怀疑啊,到现在还只是怀疑而已,毕竟到现在为止,还没发现什么铁定的历史证据能证明光绪是被人害死的。
因此,光绪皇帝的死因成了历史上的一桩大谜团。
光绪帝驾崩后,安排他身后事的重任就落在了慈禧太后肩上。那时候,宫里头还沉浸在深深的哀痛里,慈禧却赶紧把醇亲王载沣叫到中南海,吩咐他赶紧把之前挑好的新皇帝溥仪带进宫里来。
慈禧为啥挑中溥仪当下一任皇帝呢?
溥仪的情况啊,跟他家世背景关系大了去了。他爷爷是醇亲王奕譞,道光皇帝的第七个儿子,也就是咸丰皇上的亲弟弟。
醇亲王奕譞的老婆是慈禧太后的亲妹,溥仪的老爸是载沣。载沣呢,他是奕譞的第五个儿子。而奕譞的第二个娃,载湉,他就是咱们说的光绪皇上。
按血缘关系讲,溥仪是道光皇帝的玄孙,醇亲王奕譞的孙辈,同时也是光绪皇帝载湉的亲侄子。
另外,溥仪他老妈是瓜尔佳氏,也就是荣禄的闺女。这样一来,溥仪就是荣禄的亲外甥了,他们两家关系铁得很。所以,慈禧挑他当接班人,也就不难理解了。
载沣踏进家门,醇王府立马炸了锅。溥仪的曾祖母,奕譞的妾室刘佳氏,一听完那道圣旨,立马就晕了过去。三岁的小溥仪瞧着家里上上下下都慌里慌张的,他自己也半知半解地哭着闹着,还不停地用小手拍打那些想抱他走的太监,就是不肯让他们带走。
没办法,载沣只能让溥仪的奶妈抱着溥仪,跟着他一起进宫。到了宫里,他又把溥仪交给太监,让太监抱去给慈禧太后看。
溥仪头一回踏出王府,走到慈禧跟前,结果一看那阴森森的床帘里头,藏着张又白又瘦、还扭曲着的脸,吓得他浑身发抖,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哭个不停。
慈禧让太监去拿了一串冰糖葫芦,想逗逗溥仪开心。但没想到,溥仪直接就把糖葫芦给扔了,还边哭边喊着要找他的奶妈。
看到眼前的情况,慈禧心里很不爽,她狠狠地瞅了溥仪一眼,然后说:“赶紧把他抱走!”
大事情搞定后,慈禧太后就着手安排光绪皇帝的葬礼了。那天,她一直忙到很晚很晚,才上床休息。
尽管忙了一整天国家大事挺疲乏的,但奇怪的是,慈禧太后看上去精神头十足,就像是咱们常说的,那种临时的精神焕发似的。
第二天,慈禧老佛爷还是老样子,六点就起床叫军机大臣们来见。吃过早饭,她就忙活着给光绪皇帝办丧事了,还跟隆裕皇后、摄政王载沣聊了好一阵子。
慈禧太后借新皇帝之口发出一道命令,称西太后为太皇太后,皇后为太后,还筹备了一场宏大的册封大典,同时公开了摄政王载沣上任的消息。
中午时分,慈禧太后正享用午餐呢,结果突然间就晕倒了,好一阵子都没醒过来。
清醒之后,大家告诉她,前几天因为忙得太狠,把以前夏天得的痢疾老毛病给勾起来了,那次得病后身体一直没恢复好,这次就复发了。
根据清朝皇宫里的医疗记录,慈禧太后这位一辈子的厉害女性,到了晚年老是有些小病小痛的。像是什么慢性肠胃问题啊、痢疾这些病,一直缠着她不放,让她的身体状况日渐下滑。
慈禧在快不行的前两年,最折腾她的病就是拉肚子,就是那种常说的痢疾。
慈禧拉肚子后,怎么治都治不好,身体就一直挺差的。你想啊,普通人拉几天肚子都会觉得虚弱,更何况她已经七十四岁高龄了呢?
太医们心里都明白该怎么说,但为了哄慈禧太后开心,他们赶紧回话:“臣看太后您精神还不错,今天这不舒服,估摸着就是前两天拉肚子闹的。只要好好养着,很快就能好利索了。”
这时候的慈禧,心里头最清楚自己的身体啥情况了,长时间的拉肚子把她折腾得一点力气都没有。她瘫在床上,呼吸都变得很微弱,眼看就要不行了,心里明白自己怕是撑不了多久了。
慈禧老太太心里明白自己时日不多了,赶紧把隆裕皇后、摄政王这些大佬叫来。她头脑还很清楚,知道自己得把权力交出去了。慈禧就叫人去写遗书,然后,她又连下了两道命令,把身后事都给安排好了。
第一道圣旨说的是:“告诉内阁,现在让摄政王载沣来管理国家大事。那些该办的礼仪规矩,内阁各部门得一块儿商量好了,再上报给我。”
这让摄政王载沣有了临时管理国家的权力。
第二道圣旨说:“再告诉大家一下:昨天已经下了命令,专门让摄政王来管理国家。以后呢,国家的大小事务......都由摄政王来决定。
碰到大事儿,得找隆裕皇太后拿主意。摄政王会亲自去请示她,然后按她的意思去办。”
这两条太后下的命令,又一次把慈禧太后一生坚守的权力规矩给亮了出来。她把国家大事拍板做主的权力给了载沣,但也没放全手,碰到特别大的事儿,还得找隆裕皇太后拿主意。
慈禧心里头,载沣既是她亲侄子也是亲外甥,隆裕呢,是她娘家人的亲侄女。至于溥仪,他身上流着爱新觉罗家的血,也有叶赫那拉氏的血脉。
皇位最终还是牢牢掌握在自家手里,这或许正是慈禧自以为挺高明的一招。
毫无疑问,慈禧太后在那道懿旨里头怎么摆弄平衡术都好,有一点是明摆着的,那就是她终究自个儿把一辈子攥在手里的最大权力给让出去了。
慈禧太后发了那道命令后,身体就一天不如一天,于是就让人着手准备写遗诏。军机大臣写好遗诏后,就赶紧给送了上去。
慈禧太后看完后,改动了好多地方,还加了好几句,特别是加上了“必须再次掌权”这一句到遗诏里。
慈禧太后跟大伙儿解释说:“我好几次出面管事儿,有些人就瞎琢磨,说我恋着权力不放。其实啊,那都是没办法的事儿,形势逼得我不得不这么做。”
这种说法,聪明人一眼就能瞧出是心里话没说出来。
遗书定下来后,慈禧太后就跟身边的官员和内侍们一一告别,大家伙儿脸上都流着泪,心里头那个难过啊,真是说不出来的滋味。
慈禧太后在快不行的时候,跟其他老人糊涂说胡话可不一样,她头脑特别清醒,还在不停地说话,就像平常那样,语气也很平和。
之后,慈禧太后慢慢陷入了深度昏迷,边上的人都以为她已经不行了,结果没想到,慈禧太后竟像突然有了力气似的,又醒了过来。
人快不行的时候,说的话往往很中肯。慈禧在快咽气那会儿,留下的最后一句话,真是让人没想到。她讲的是:
以后别让女人插手国家大事了。这跟我们朝廷的规矩不符,得好好管管,不能再由着她们。
慈禧是个女人,掌权好多年了,都是躲在帘子后面管事的。可到了快不行的时候,她却说以后不能让女人再插手国家大事了。这事儿,对她这一辈子来说,可真是够讽刺的。
讲完后,慈禧太后整个身子歪到了一旁,两只手也无力地耷拉在了床边。
1908年11月15日下午,大概4点的时候,统治大清快半个世纪的那个厉害女人,七十四岁的慈禧太后,在西苑的仪鸾殿里断了气。她,这个铁娘子,终于走完了她的一生。
慈禧太后走了,宫女给她换上了绣着龙纹的长寿衣。之后,她和光绪帝的遗体从西苑被抬到了紫禁城。这一路上,大臣们都跪在地上。遗体被分开放在了两个不同的宫殿。
慈禧去世后,她的棺材头一回被安置在宁寿宫里,后来又被挪到了紫禁城北边的煤山脚下礼堂那儿,就等着挑个吉日好下葬。
从她离世那天起,一直到她的墓碑从紫禁城浩浩荡荡搬到陵墓的那一年,前来祭奠的人一直络绎不绝。这足以看出,那时候的官员们对老佛爷有着多么深的感情。
按照咱们中国的老规矩,光绪帝的棺材在皇宫里头摆了足足一百天,之后就被送到了离皇宫八十里地的清东陵下葬了。
慈禧太后的棺材在紫禁城里头摆了快一年,后来才着手办丧事。
慈禧太后下葬那会儿,烧的纸扎东西可真不少,纸做的人、马、各种用具,还有松轿、衣服、帽子、被子、枕头啥的,多得数不清。在出殡前俩月,光在东华门那就烧了一个“大法船”。那个船啊,得值个十几万两银子,全是用绫罗绸缎给扎起来的。
慈禧的棺椁木材,那可是从云南的大山里头运来的,光这运输费用,就甩出去了几十万两白花花的银子。至于陪葬的东西,那可真是数不胜数,全都是些珍贵得不得了的宝贝。
1909年11月9日早上七点,清朝给慈禧办丧事的日子到了,那会儿她要从紫禁城出发,去东陵安葬。
出葬那天,送葬的人特别多,场面很壮观,到处都是飘扬的旗子和伞。走在最前头的是64个人组成的举旗队,他们高举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民众旗子和民众伞。
这个葬礼排场跟光绪皇帝的葬礼有一拼,就是骑兵队伍更长些,穿戴也更讲究。仪仗队后头,是84个人抬的大灵车,这是能穿过城门的最大人数配置了。
过了城墙那边,灵柩就换到了一个超大的棺材里,这个得靠120个人来抬。皇家讲究就是多,他们不光换了棺材,还把棺材整得跟轿子似的,美其名曰“吉祥轿”。
走在棺材后头的是十列全副武装的士兵,殿后的是浩浩荡荡的车队,里头坐着的是成千上万的皇亲贵族、王公大臣。
送葬的队伍绵延了十多里地,一路上,啥阻挡的东西都不能有,只要碰见了,全都得清走,那场面真是宏大极了。
送葬队伍走了四天的土路,终于抵达东陵。然后根据钦天监挑的好日子,准时把逝者安葬在了陵墓里。
慈禧太后的丧事筹备了近一年,耗费了足足120万两白银,这钱花得真是太吓人了。
慈禧太后一走,她那波澜壮阔的一辈子就算落幕了,也标志着一个老时代的翻篇。她估摸着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离世才短短三年,大清朝就垮了,整个世界都变了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