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就在大军衔授予活动开始前,中央军委的办事员找到了江西籍将领陈奇涵,跟他说,让他自己写个想法,看看想要哪个军衔。
他琢磨了好久,最后很认真地写下了“中将”这个选项。
中将这个军衔嘛,算不上特别高,但也绝对不算低。
那么,陈奇涵到头来是拿了个中将的军衔呢,还是别的啥军衔?
【坚定的革命战士】
2017年是纪念南昌起义和解放军成立90周年的年份。在4月12号,三十多位当年起义将领的后人自发组成了一个叫“八一寻根之旅”的团队,他们前往南昌陆军学院,再次感受和学习那段意义非凡的历史。
这里面有陈毅和他儿子,还有陈奇涵的儿子陈崇北。重新回顾这段历史,他们心里都很有感触。
陈崇北老早就听说过这个地方,心里一直琢磨着要来瞅瞅,看看老爸当年奋斗过的那片天地。就是在这儿,老爸铁了心跟着中国共产党走。
1928年的某一天,陈奇涵在赣南领导革命时,收到了一封挺吓人的信。信里头说,要是他肯回心转意,回到国民党那边,就能捞到大官当,享受荣华富贵。但要是他不答应,那可能就得小心自己的脑袋了。
这封信是国民党那边新整编的第七师三十五旅的旅长张与仁,找人专门送过来的。
张跟仁想着,他俩以前一起在云南讲武堂学过军事本事,也算是老同学了,所以动了动笔,写了封信给他,劝他早点儿投降,没直接就让部队去“收拾”他。
陈奇涵要是真的在乎权势地位,那他几年前就不会选择离开国民党了。
1919年那会儿,他也就二十来岁,看着北洋政府在帝国主义面前老是一味退让,心里头那个火啊,噌一下就上来了,满腔的爱国热血再也按捺不住。
他二话不说,直接扔下笔去当兵,加入了赣军。但到了1924年,他就离开了那里。
由于那些军阀太贪污,老是为了抢地盘打来打去,他特别看不惯。后来,他就跟着孙中山先生一起对抗军阀,并且在1925年,他和张治中一起进了黄埔军校学习。
他压根没想到,自己的人生轨迹马上就要来个大转弯。
那时候,周总理和聂荣臻等几位大人物也正好在军校里忙活着,陈奇涵经常有机会听他们聊起革命抱负、共产主义这些事儿。
了解到共产党才是真心实意为老百姓打天下的,经过朋友陈赓等人的引荐,他下定了决心要加入这个队伍,跟大家一起并肩作战,为老百姓的解放事业拼尽全力。
他说,要是通不过党组织的入党测试,他就回去务农,这足以看出他的决心有多坚定。
那一年,他悄悄地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国民党制定规定,要求成员只能加入一个政党。陈奇涵二话不说,立马辞去了在黄埔军校担任的少校中队长职位。
他觉得,就算只是我们党里一个平平常常的士兵,也比当国民党的大官要强。
1927年的时候,蒋介石特别看重陈奇涵这个人才,舍不得让他走,就自己写了封信给他,请他来当侍从室的头儿。
侍从室乃是蒋介石亲自掌管的得力助手部门,手握重权,不过他呢,却找了个生病的借口,婉拒了这个看似光鲜的“肥缺”。
没过多久,他就加入了朱老总的队伍,和大家一起忙着准备南昌起义的事儿。
“四一二”事变后,我们党碰到了极大的难题。但他信念没动摇,对革命、对党还是充满信任。他回到兴国老家,继续带着大伙儿搞革命。
他在本地推广革命的理念,号召更多人投身到革命事业中去。
他们搞的那些事儿,让蒋介石头疼不已,所以就派了张与仁,让他带着一帮人前去“收拾”他们。
当张与仁既给出好处又发出警告时,尽管他们这边人少,武器也不如对方,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想法,没有动摇。
张与仁被我们惹火了,直接带着军队朝我们冲了过来。
他遇到危险一点也不慌张,带着红二十五纵队的战士们勇敢地打回去,好几次都把敌人给打退了。
张与仁正面交锋不敌后,竟耍起了卑鄙手段。他贴出告示,出价500大洋要陈奇涵的命,还放火烧了陈奇涵的家,甚至狠心地杀害了陈奇涵的亲人朋友。
不管对手使啥招数,他都没被吓倒或打退堂鼓,始终紧跟党的步伐。
在接下来的21载光阴中,陈奇涵带着队伍四处征战,为赢得革命、建立新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不在乎功名】
陈奇涵很早就投身革命,对党那叫一个忠心耿耿。到了1955年要授衔那会儿,军委让大家申报军衔,他却只给自己写了个“中将”。
我这一辈子没啥大本事,但好在也没啥烦心事缠身。
这是他对自己这一辈子做了个简单的回顾,觉得自己没干成啥大事儿。
情况其实不是这样的。
1929年开头那会儿,毛主席和朱老总带着红四军到了大余,想在赣南找个好地方建个根据地。他们就让当时管中共江西省军委驻赣南特委的那个人,去准备几千套军装、几万块钱,还有好几万斤的粮食,想办法给受伤的战士们找个安顿的地方。
资金短缺,组织运作起来就很吃力。要是没了粮食和保暖的衣服,战士们撑不了多久,咱们本就不充裕的革命队伍人数还得往下掉。
当时,赣南特委军事部门的头儿陈奇涵接下了这个重任,形势紧迫,他得赶紧把物资搞到手,想办法保住革命队伍。
这时候,他在兴国县老家之前建立起来的群众基础和革命根基开始显现出巨大威力,当地的军民都非常配合他的工作。
很快,红四军就搞到了大批宝贵的东西,成功熬过了那段困难日子。
之后,陈奇涵严格遵循毛主席、朱老总等首长的命令,带着队伍打响了反“围剿”的战斗,跟日本鬼子干上了。
在打仗那会儿,像东北的冬天大战、辽沈大战这些大战役,他都参与了。国家快成立的时候,他被派去当江西军区的头儿,带着部队打掉了4万多土匪,保住了老百姓的命和财产。
陈奇涵给国家和民族、给党帮了大忙,可他却总说自己没干啥,真是低调得不行。到了授衔那会儿,他又一次体现了自己不图名不图利,对个人得失毫不在意的高尚品格。
1955年的时候,他琢磨着,凭自己的经验和努力,顶多也就混个中将的头衔吧。
另外,陈奇涵在军衔表附言里简单说了几句,意思就是,在党和毛主席的英明指引下,咱们拼搏了二十多年,革命大业总算是搞成功了。至于他自己能得到啥军衔、啥地位,那都不是啥大事儿。
对他来说,以前定下的要为国家出力、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心愿,现在已经达成了。国家一步步在发展,老百姓的生活也慢慢变好了,这才是最关键的。
陈奇涵为人低调谦逊,但党和国家可没因此就看不到或不在乎他的付出,后来,中央军委给了他上将军衔的荣誉。
【唯一一位军法上将】
法上大师!他到现在还是唯一一个
在55年授衔那会儿,陈奇涵心里头就盼着能当个中将,可最后呢,他被授了上将。他对这些职位高低真的没太在意,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初心不变。
1954年1月份,毛主席下了命令,让他去当军事法庭的老大,管全军的军事审判事务。
毛主席会这样做,首先是因为陈奇涵是个资深将领,在军队里特别有威信,而且他还很懂军事法规。
另一点原因是,他为人正直,为官清廉,从不私下购置财产,为自己捞好处。
军事法庭的头儿这位置挺关键,要是坐上这位置的人挡不住金钱的拉拢,办事不公道,还没啥威望,随便瞎判案子,乱整军人,那部队非得乱成一锅粥不可,大家也肯定不会服气。
因此,这个人的性格品质真的很关键。
毛主席左思右想,感觉陈奇涵最为恰当。
说白了,他得先把军事法庭搞起来,才能进行后续的任务。他第一步就是让手下人把苏联军事法院的那些资料给翻译过来,好有个底儿。
但他没有直接套用苏联的做法,而是先去研究了我军以往的审判方式等情况,自己琢磨出了一套独到的见解。
那年8月末,中央军委就接到了提议设立军事法庭的报告。军委当时提出重点是要“先制定法律,再学习法律”,紧接着就指派陈奇涵来担任军事法庭的院长。
他走马上任后,就定了三条办案的规矩:要准、得合法、还得快。后来,他又加了一条,那就是公开审判,这样能让审判更透明公正,也让大伙儿都能看着。
普通的案子,大概二十天左右就能搞定。要是案件复杂点,那一个月内也得审完。碰到那些冤枉人的错案,该咋办就咋办,绝不姑息。
这事儿真的很关键,他亲身体验过被冤枉长达十年是啥滋味,所以特别明白被人扣上不该有的帽子,心里头有多煎熬。
1933年的时候,博古他们开始推行起“左倾”那一套,有人就逼着陈奇涵站队,让他支持他们。
他铁了心跟着毛主席他们走,一直没明确表态。结果有人拿他请邓公、毛泽覃吃饭这事儿,说是“铁证”,害得他从前线被撤下来,还被送到宁都去审查。
尽管李富春等人出手相助,让他重获自由,但“贪污犯”的帽子还是牢牢扣在他头上。一直到1943年,他才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摆脱了这不白之冤。
当有人对军事法院独立审判有误解时,陈奇涵立刻点出了问题,并让他们赶紧改过来。
不管啥时候,他都坚持自己做的事得对得起党和人民,等年纪大了,回想这一辈子,希望自己能觉得没啥亏心的。
陈奇涵为军事法庭的成立和发展倾注了极多精力。
等所有事情都稳定下来后,陈奇涵对权力一点都不留恋,1957年,他自己跟中央说想退休了。但那时候,他才60岁,离正常退休的年龄还差得远呢。
他退休后并没有选择悠闲的日子,心里还是装着国家和部队的建设,想尽办法为国家的发展出一份力。
1981年,陈奇涵将军在北京离开了人世。
尽管先辈已经离开我们很长时间了,但他为了国家和人民不懈努力的故事,会一直铭刻在大家心里。国家和老百姓都不会把他忘掉。
向这位将军表达我们的崇高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