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夏,韶山冲酷暑难耐,然而比天气更让人煎熬的是粮食短缺,猪肉价格暴跌,粮仓也快要见底了。为了应对困境,乡里出台了一项不得人心的政策——禁酒。谁也没想到,正是这项禁酒令,牵扯出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韶山一位普通的木匠张有成,以及他生命中那位非同寻常的朋友——毛主席。
禁酒令对爱喝酒的张有成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他心中郁闷,百思不得其解。这股不满和委屈,驱使他做了一件在当时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他给远在北京的毛主席写了一封信,信中除了讲述缺粮、猪肉滞销的困境以及禁酒令带来的不便,还忍不住抱怨了几句自己无酒可饮的“苦水”。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一个乡下木匠,竟然敢给国家主席写信抱怨没酒喝,这需要多大的勇气?
要知道,毛主席对家乡来信一向十分谨慎,特别是那些试图攀关系走后门的信件,他一概不理,即使是亲戚也不例外。那么,张有成究竟有何特殊之处,能让毛主席如此重视,甚至连他喝不上酒这样的小事都亲自过问呢?这还要从几十年前说起。张有成与毛主席的缘分,可以追溯到毛主席的童年时期。张有成住在韶山大坪村,以做木工为生,与毛主席外祖父家——唐家托的文家关系密切。毛主席从小在外祖父家长大,因此与张有成也十分熟悉,不仅如此,毛主席的父亲毛顺生也十分欣赏张有成的木工手艺,家中若有需要,也常请他帮忙。
可以说,张有成是看着毛主席长大的,两人虽无血缘关系,但这份乡邻的情谊却是真真切切的。时间飞逝,毛主席十六岁便离开家乡外出求学,之后很少回韶山,直到1925年,毛主席回韶山从事农民运动,两人才再次取得联系。当时,张有成在家乡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投身到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中,也正是在这一年,发生了一件改变两人命运的事情,一件张有成自己都快忘记的事情。1925年2月,毛主席在韶山开展农民运动,触动了当地地主豪绅的利益,他们便暗中向反动当局告密,意图逮捕毛主席。
一日,毛主席正在忙于农运工作,突然得知湖南军阀要派人来抓他,情况紧急,毛主席得到消息后立即逃离,一路躲躲藏藏,最终藏身于大坪村张有成家中。张有成见毛主席神色慌张,立刻猜到了事情原委,二话不说便将毛主席藏了起来。不久,追兵便找上门来,询问张有成是否见过一个穿着蓝色长衫、留着西式头发的男子。张有成故作镇定地说:“看见了,他往湘西方向的山上跑了。”追兵一听,直跺脚,责怪张有成没有抓住他。张有成却一脸茫然地反问:“一个教书先生,抓他做什么?”
这句话让追兵误以为张有成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不明就里,不会撒谎。他们反而耐心地解释道:“什么教书先生,那是共产党!”张有成一听,立刻装出一副害怕的样子,战战兢兢地说:“我怎么知道他是共产党啊?”凭借着这精湛的演技,张有成成功地骗过了追兵,将他们耍得团团转。追兵离开后,毛主席从藏身之处出来,对张有成再三感谢,为了不连累张有成,也为了尽快处理手头的工作,毛主席决定立刻离开。张有成担心毛主席的安全,不仅将家中所有的钱都拿出来给毛主席做路费,还特意找来一顶轿子,将毛主席装扮成郎中的模样,与毛福胜等人一起抬着轿子,掩护毛主席离开。
途中,他们又遇到另一队追兵盘查。追兵大声喝问:“看见毛没有?”张有成故技重施,放下轿子后,仍旧是一副老实巴交的样子说:“什么东、毛泽西,我没看见!”追兵又问轿子里抬的是谁,张有成答道:“郎中先生!”追兵想掀开轿帘查看,张有成急忙阻拦:“我们家有人病重,眼看就要不行了,得赶紧去救治,你们别在这里胡搅蛮缠!”这时,轿子里的毛主席也平静地说:“我是本地郎中,又不是见不得人,要看就让他们看看吧。”听了毛主席的声音,再加上张有成那副焦急的神情,追兵便不再怀疑,放他们离开了。
后来张有成才知道,这些追兵是奉湖南大军阀赵恒惕的命令来抓捕毛主席的,而且接到命令,抓到后可以就地处决,无需上报。回想当时的情景,张有成仍觉得后怕。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土地革命时期,几乎每天都要与反动派斗智斗勇,张有成早已将这段惊险的经历抛诸脑后。
张有成或许已经忘记了这件事,但毛主席却一直铭记在心。无论后来经历了多少风雨,他始终没有忘记张有成当年的救命之恩。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一直想找个机会让张有成来北京,但新中国百废待兴,政务繁忙,加上自己也没有多少钱给老乡做路费,所以一直未能实现。
直到1951年,唐家托的文涧泉和文运昌到北京时,毛主席主动询问张有成的近况,并表示想请张有成来北京叙旧。这与他一贯谨慎对待家乡来信的态度截然不同,更能体现他对张有成的特殊情感。1951年9月,张有成接到毛主席的邀请,与毛主席的堂兄毛宇居和表兄文梅清一同前往北京。在北京期间,毛主席热情招待他们,并重提当年张有成掩护自己脱险的往事,在场之人这才明白毛主席为何如此重视张有成。毛主席在北京期间对张有成照顾有加,不仅设宴款待,还安排他们游览北京、天津等地。
张有成离开北京时,毛主席送给他许多礼物,并嘱咐他每年写信讲述家乡的近况。回到韶山后,张有成每月还能收到政府发放的150斤大米,生活得到了保障。1952年夏,韶山闹粮荒,乡政府下令禁酒,张有成心中苦闷,便写信给毛主席抱怨,毛主席收到信后,也向其他人了解了韶山禁酒的情况,并安慰张有成,说秋收后可能就开禁了。
只可惜,秋收过后,张有成便在那年冬天病逝了。第二年,张有成的弟弟张四维写信告知毛主席张有成去世的消息,毛主席在回信中表达了深切的悼念之情。这段跨越地位、身份,历经数十年风雨的友谊,令人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