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洛阳之战看,东晋北伐,为何这么难?

敏敏聊汽车 2023-11-25 11:41:33

311年,刘聪、刘曜率匈奴骑兵攻克洛阳,俘虏晋怀帝司马炽。317年,刘曜攻克长安,俘虏晋愍帝司马邺,西晋灭亡。与此同时,琅琊王司马睿在王敦、王导帮助下,建立东晋,立足江南。

司马睿南下后,东晋就一直有北伐的想法,却未能成功。356年,也就是洛阳陷落55年后,桓温率兵北伐,在洛阳击败姚襄,收复中原多座城池,却未能保住果实,许多城池很多就被“前燕”夺走。

祖逖、殷浩、桓温、谢玄、刘牢之、刘裕,都曾率晋军北伐,取得不少战果,但还是没有收复中原,建立类似朱元璋的功绩。

那么,为何东晋北伐这么艰难呢?不妨从桓温第二次北伐看:洛阳之战前后,东晋究竟面临怎样的困境。

349年,石虎病逝,“后赵”陷入混战,石氏后裔相互攻杀。此时,冉闵征战四方,石氏宗室损失殆尽,但冉闵无法稳住局面。

慕容鲜卑、姚弋仲、苻洪等乘势崛起,打着“勤王”的名义与冉闵作战,分割后赵的遗产。

一番厮杀后,慕容鲜卑进入河北、山东。苻洪率氐人前往关中,回到自己的发家之地,试图建立王朝。

姚弋仲起初选择河北,后来眼看前燕强大,便转向关中。350年,姚弋仲派儿子姚襄率5万大军西征,与苻洪争夺关中,结果损失了3万兵马。

争夺关中失败,姚弋仲为了保护部落安全,便投奔东晋。352年,73岁的姚弋仲病逝,姚襄率兵南下,归顺东晋。

姚襄来得不是时候,此时桓温、殷浩争夺权力,都希望借助北伐来提高自己的影响力,东晋并非铁板一块。

346年,桓温西征巴蜀,灭了“成汉”,威望提高。殷浩不服,也想率兵北伐苻氏建立的“前秦”,凭借军功抗衡桓温。

殷浩北伐,姚襄当前锋,虽说他们关系不好,却不得不去拼杀。结果都知道,姚襄战败后,与殷浩闹矛盾,两人兵戎相见。

姚襄设伏,击败殷浩,晋军损失一万余人。接着,姚襄夺取许昌,并率兵攻克洛阳,试图在中原立足,这就动了东晋的蛋糕。

洛阳岂能让给姚襄,何况他名义上是东晋的臣子。桓温不能容忍姚襄,也为了树立威望,决定率兵北伐,维护东晋的颜面。

356年,桓温率兵北伐,直奔洛阳而来。姚襄一边围攻洛阳,一边书信桓温,为自己的行为解释:攻取洛阳,也是为了帮助朝廷抵御慕容鲜卑、氐秦。

桓温不理会,继续北上,姚襄一边攻城,一边亲率主力迎战。

姚襄号称小霸王孙策,勇猛无敌,也善于谋划。姚襄率兵在林中设伏,想让桓温知难而退,不要轻易冒险,免得损失惨重。

桓温知道姚襄的计策,但他相信东晋士兵的战斗力,便结成方阵前进,结果陷入了重围,但不影响他获胜。

东晋有水师协助作战,且弓弩众多,对付还没完全脱离部落状态的羌人,难度不是很大。一番厮杀后,姚襄惨败,仅率数千人逃走,进入邙山躲避。

桓温进入洛阳,击败皇陵,告示天下。与此同时,桓温派兵收复被姚襄攻占的土地,迫使其逃入关中,被苻黄眉击杀,姚羌势力一落千丈。

这次北伐,桓温获胜了,但胜利的果实保不住,很快就被“前燕”夺走,给慕容鲜卑做嫁衣。

那么,为何东晋守不住中原呢?或者说北伐失败。从桓温与袁宏,以及朝廷的对话中,可以看到东晋的尴尬处境,北伐太难了。

桓温看着满目疮痍的大地,发出感叹:“中原沦陷,皇室渡江,都是因为王衍惹下的祸根,他应该为这件事负责。”

袁宏则辩解:“王朝更迭,此乃上天之德,并未人为所能改变,不能扣在某个人的身上。”

桓温以曹操占荆州为例子,驳斥袁宏:“当年刘表有一头千斤重的牛,吃好、喝好,负重能力却不如一头老牛。曹操夺取荆州后,直接宰了,分给将士吃。”

这段对话,很有意思。王衍,琅琊王氏代表,也是清谈的高手。但是,王衍没有担当精神,八王之乱中当墙头草,没有起到一位大臣应该有的作用。

307年,眼看天下大乱,王衍不思拯救局势,而是安排兄弟、子侄到各地镇守要塞,保存家族力量,所谓“狡兔三窟”就是这么来。

311年,司马越北伐途中病逝,王衍不愿意接管军队,后则瞎指挥,导致十几万大军在宁平城覆没。

王衍被石勒俘虏后,立刻投降,建议对方称帝。结果,石勒都瞧不起他,当晚就推倒墙壁,终结了王衍以及数十位司马家的王爷。

宁平城之战,晋朝精锐损失殆尽,洛阳、长安陷落不可避免。就此而言,王衍应该承担责任,但袁宏却为他辩解。

王衍如此为人,桓温有理由责怪他,但王衍毕竟是门阀士族。袁宏并非不知道王衍的罪过,只是出于维护士族利益的需要,他选择“视而不见”,不希望桓温撕开这块遮羞布。

桓温也不是好惹,以刘表的“千斤重牛”为例子,意在告诉他们:“士族整天吃喝玩乐,不思进取;如果北方南下,你们就是这头牛的下场。”

桓温、袁宏的争论,其实是东晋门阀士族相互斗争、拆台的表现,谁都不愿意自己吃亏。况且,门阀需要保住利益,也不希望对方过于强大,桓温、殷浩的矛盾就是如此,他们见死不救。

进入洛阳后,前燕、前秦虽说正在崛起,但内部也不稳定,东晋若是能拧成一股绳,未必就没机会收复中原,可惜他们做不到。

拿下洛阳,桓温上表朝廷,希望能迁都洛阳,以中原为基地,逐渐收复山河,却没有人同意。东晋的朝臣,几乎是一致反对,不愿意回到洛阳。

桓温回朝后,又多次提议迁都洛阳,结果还是一样。之所以如此,门阀之间相互斗争是其一;士族安居乐业,不希望北上,缺乏进取心之其二。

来到江南几十年,士族已经习惯南方生活,对北方故乡没有多少感情,那里只是记忆中的故土而已。此时,江南就是“故乡”,是他们安身立命所在。

姚襄纵横河北,攻打淮南的时候,王羲之曾建议:“放弃两淮,以长江为界,保住江南即可。”王羲之,一代书法家,更是琅琊王氏的代表,他的话语,是许多士族的心声。

从桓温此次北伐看,士族不能拧成一股绳,相互拆台,以及习惯江南的生活,是东晋北伐艰难的原因。此时,他们缺乏北伐的动力,更担心对方北伐获胜,提高威望,打破平衡,便多方掣肘。

0 阅读:0
敏敏聊汽车

敏敏聊汽车

专注汽车知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