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一般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铁血冷面”,所以在雍正朝为官确实不是一件容易事,朝臣们战战兢兢生怕活不到退休;而且雍正还是一个“工作狂”,即位称帝后绝大多数时间都在看奏折,至于像电视剧中那样沉溺于男女情爱、后宫妃嫔,是基本上不太可能的事情。
但其实雍正也有非常有趣的一面,他也会搞“恶作剧”,而且还是为一位“成大器”的臣子“恶作剧”他的家人,为这位臣子出气。
究竟是哪位臣子能得此殊荣?
此人便是尹继善,是雍正帝身边宠臣尹泰的儿子。
尹继善是雍正元年的进士,雍正七年的一天,有一次尹继善跟雍正帝闲聊,雍正问尹继善:“你的母亲是诰命夫人吗?”
尹继善摘掉官帽直接跪下给雍正磕了一个头,想用自己的功绩换母亲一个诰命夫人的头衔。雍正说道:“我明白你的意思,你是庶出,嫡母已经被封为诰命,但是生母没有被册封,我即刻下旨册封你的生母。”
尹继善叩谢雍正,便退下了。
原来尹继善并非是尹泰的嫡子,而是妾室所生第五子,不仅如此尹继善的母亲徐氏原先只是一个丫鬟,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尹泰的宠幸而怀孕生下尹继善。
尹泰是一个典型的满洲官僚,家里的家规非常严格;徐氏虽然生下尹继善,但还是跟丫鬟一样装扮朴素服侍正房。即便是亲子尹继善已经官居总督,徐氏还是不能封诰命。
尹继善回到家以后,父亲尹泰非常生气:“你是我生的儿子,竟然没有提前告诉我就直接上奏皇上,为你的生母请封,你是在用皇上压我吗?”
盛怒之下,尹泰便杖责自己的儿子,将尹继善的顶戴花翎都给打掉了。直到尹继善的生母徐氏跪下来求情求了很久,尹泰才停止。
雍正得知了这件事情,第二天便派人去尹继善的家里,为尹继善打抱不平:
雍正下旨命内监以及宫娥各四人带着翟茀翠衣前往尹泰的家里,而且还带着很多珠宝首饰将尹继善的生母徐氏装扮了一番。并且雍正还让八旗的命妇,一起前去看徐氏,一时间尹府前来道贺的人很多。
内阁学士手捧玺书,在尹泰与夫人跪下后,宣读道:“大学士尹泰,如果不是你的儿子尹继善能干忠诚,我怎么会将你封为大学士呢;当然若无徐氏,就不会有尹继善。如今我将你的妾室徐氏册封为一品诰命夫人,你要先叩谢你的夫人,再来谢我的恩典。”
雍正的圣旨读完,四位宫娥便扶着徐氏面朝南而坐,四位内监则是领着尹泰前去拜徐氏,徐氏一时间被惊着了,想要起身。但是被四位宫娥按着实在是动弹不得,就这样一位妾室被朝廷重臣叩拜。
等到礼毕后,诸位朝廷命妇都向徐氏祝贺。
尹继善这才明白,是雍正帝在为他们母子俩出头。
尹继善究竟是何德何能,能让雍正出面为其出头呢?
这篇文章我们便来认识一下:雍正嘴里的“果大器”,乾隆的儿女亲家,究竟有多厉害?
满勋旧族出身尹继善并非姓“尹”,而是章佳氏。
章佳其实是一个地名,后来当地人干脆便以“章佳”为姓。章佳氏的始祖是穆都巴延,穆都巴延有三个儿子,其中第三子越塔便是尹继善这一支的高祖。因为越塔这一支人丁兴旺,而搬到了宜汉阿拉居住。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尹继善的高祖便率领族人全部归顺了后金(满清),被直接编入上三旗的镶黄旗。
尹继善的父亲尹泰是越塔的曾孙,在康熙朝的时候做到国子监祭酒,康熙五十二年因身体不适而向康熙请辞,回到盛京老家养病。
尹继善是尹泰的妾室徐氏所生,排行老五。据说尹继善从小就非常的聪明,而且长相很是不凡。在尹泰居住盛京的时候,康熙六十年,皇四子胤禛恰好奉康熙之命前去祭祀三陵,在去三陵的路上遇到下大雨,便住在了尹泰家里。
胤禛在跟尹泰闲聊的时候,便问道:“你有儿子在朝中为官吗?”
“我的第五个儿子要前往京城参加会试。”尹泰回答
胤禛便告诉尹泰:让他到京后见我一面。
康熙六十一年,尹继善要前往京城参加会试,受父亲的嘱托前往雍亲王府一趟。但是恰好遇到了康熙帝病逝,便没有去成。
等到胤禛即位称帝后,雍正元年,尹继善考中进士。
雍正想起了尹继善此人,便召见了尹继善。雍正刚见到尹继善,便对其才华赞不绝口,说道:“你就是尹泰的儿子啊?果然是成就大器的人!”
就这样一次见面,便决定了尹继善的仕途会非常顺遂。
雍正元年,尹继善担任日讲起居注官,跟随雍正左右;
雍正五年,擢升为侍讲,很快又坐到户部郎中的位置上。
次年,雍正将其擢升为江苏巡抚。
这一年尹继善只有32岁,雍正七年,尹继善再次升迁,位居河道总督之位。
雍正九年,任两江总督。
就这样,尹继善用了六年的时间坐到了巡抚的位置上;
仅八年的时间成为封疆大吏。
这在整个大清都是非常少见的,就连乾隆都这样评价尹继善:“仅用八年做到总督的位置上,这样的速度谁能比得上?”
确实如雍正所言,尹泰能够在垂垂老矣的年纪被雍正多次擢升,就是看在尹继善的面子上。其实说白了:尹泰当真是占了儿子的光。
雍正元年,雍正青睐尹继善的同时,也没有忽略尹继善的父亲尹泰,将尹泰擢升为左都御史
七年后,虽然尹泰已经年过80,垂垂老矣,乾隆仍旧将其擢升为内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
其实尹泰并不是一个德才出众的人,若当真出众的话,早在康熙朝时便得到重用了;不会到康熙病逝还只是国子监祭酒的职位。雍正之所以如此厚待尹泰,就是为了让尹继善能死心塌地地为自己效命,毕竟了解雍正的应该知道:雍正通过残酷的九王夺嫡之争好不容易坐到皇位上,登基后急需要培养属于的势力;尹继善德才兼备、颇有才华,确实是一个很不错的培养亲信的人选。
尹泰有如此“佳儿”,也算是光宗耀祖了。
但很显然尹泰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步步高升,是得益于儿子,所以在儿子尹继善平步青云的时候,尹泰还是没有善待其生母徐氏。因为徐氏是丫鬟出身,所以在册封诰命的时候,也是册封的尹泰的正房夫人。
如此便有了开头的一幕,好在雍正惜才,也很明白庶出之子的不容易,便主动将尹继善的生母徐氏册封各位诰命夫人,并且给了尹继善母子应有的尊严与尊荣。
新星崛起雍正的如此恩宠,让尹继善感恩戴德,对大清更加忠心耿耿。
可以说雍正为了培养出效忠于自己的重臣也算是煞费苦心了,好在尹继善确实没有让雍正失望。正因为雍正对尹继善的宠信,让尹继善很快便成为大清非常不容忽视的一位重臣。就连雍正最信任的十三弟胤祥,都不得不对尹继善另眼相看。
向来是夫能妻贤,值得一提的是尹继善的继妻是雍正三大宠臣之一鄂尔泰的女儿,尹夫人非常的知书达理,而且熟读经史,不仅与尹继善琴瑟和鸣,而且还能尹继善和诗,如此门当户对的夫妻二人,确实给尹继善顺遂的仕途锦上添花。
当然尹继善能得雍正帝如此重用,并非仅仅因为其有才华,还在于他的清廉能干:
尹继善在江苏巡抚任上时,建议漕粮所征收的漕费,一般归旗丁,一般归州县用作漕运;
尹继善严禁各种漕陋规,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到了乾隆十五年、十六年,良将因为连年赈灾导致仓库空虚,缺额高达150万石;十六年的收成比较好,按理说朝廷可以购买粮食补齐。但是尹继善并不赞同如此,连年灾荒,物价本就偏高,若是朝廷再大批采购粮食的话,粮价必定暴涨,如此社会不稳、百姓的日子便更加难过。
乾隆二十九年,尹继善又上奏乾隆:仓粮的进出应当因地制宜,而不是因循守旧。
可见尹继善不仅是一位干吏,而是处处为朝廷、为百姓着想。
不仅如此尹继善还是一位非常有主见、敢于直言进谏的一位能臣。
雍正让尹继善多学学三大总督:李卫、田文镜与鄂尔泰。尹继善是这样回答的:“我要学习李卫的勇敢但不学他的粗鲁;我要学田文镜的勤勉而不学他的刻薄;至于鄂尔泰他的身上确实有非常多的优点,但他的刚愎自用我是不会学的。”
另外我们还不可忽视尹继善在清廷平定准噶尔、平定回部、统一新疆时所做出的的贡献。尹继善虽然在陕甘总督的任上时间不长,但却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时期,尹继善筹备军需,保证了大军地顺利出征。而且尹继善提出了非常有先见之明的“十项防范措施”,当时连乾隆都没有考虑到。
这仅仅是尹继善功绩的冰山一角,作为雍正、乾隆两朝的重臣,尹继善在朝野上下的声誉很不错,当时人们是这样称赞尹继善的:
神化丹青,草木知其姓名;亭毒元气才问其居。
尤其是尹继善任职长达27年之久的江南地区,每次只要是尹继善来,不管是男女老幼都跑着争相庆贺。尹继善去世的时候,哀声一片。可见尹继善的威望有多高,但就是这样一位爱民如子、威望极高的重臣,却到了乾隆三十年、古稀之年才进入内阁中枢,这究竟是为何呢?
其实这跟尹继善与乾隆之间的矛盾有关系,当然不管尹继善与乾隆有何冲突,终究二人成了儿女亲家。
与乾隆的矛盾冲突其实在古代大多数为官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自己位高权重、声名显赫的时候,便成了一个谙熟人情世故的人,非常懂得如何做才能趋利避害。
尹继善虽然是一个大清官,但也避免不了身上也有沾染上这样习气。
比如雍正六年,尹继善任江苏巡抚的时候,刚到任后不久便投雍正所好,清理江南的亏空,为此竟然不惜羞辱前任江苏巡抚。而且还提到:“所欠粮食的人,都是纨绔之辈”,想以强硬手段征收粮食;好在雍正及时下旨让尹继善暂停,江南的百姓才避免了一场麻烦。
到了乾隆朝的时候,尹继善更甚,为了迎接乾隆皇帝南巡,竟然将江南地区的名胜古迹全部走访了一遍。并且在乾隆二十一年九月上奏乾隆:栖霞的名胜古迹比较多,臣在原本的奏章之外,有搜到了很多处,可以酌情再加上一些,其他的工程可以酌情修改。
就连乾隆的小舅子傅恒,都跟其他的官员一样作诗嘲讽尹继善此举。
尹继善之所以得雍正重用,是雍正看中了尹继善的踏实肯干、忠诚不二、爱民如子,实在不是看中了他的投其所好。作为雍正朝留下的老臣,对于“自负”的乾隆而言本就内心有些排斥,如今尹继善又如此逢迎,自然入不了乾隆的眼。
其实在乾隆初年的时候,尹继善还算是比较顺利的;
但慢慢地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常遭到乾隆的训斥,而训斥的关键理由就是“尹继善居心不诚、沽名钓誉,太重视自己的名声。”
乾隆也很清楚,尹继善慢慢开始年老,想要改掉身上这些恶习是很难得了,乾隆对此也不再抱希望。不过乾隆也很清楚尹继善是一个公正端厚的人,只要是将什么事情交给他,他都能出色的完成。尹继善的好名声,在于他“爱民”,并非是耍小聪明。
所以即便是乾隆认为尹继善沽名钓誉,还多次处罚,但顶多就是革职留任,没过多久又官复原职。甚至还让自己的皇八子永璇,娶了尹继善庶出的女儿,为嫡福晋。
与乾隆结为儿女亲家,对于尹继善而言,确实是人生中的一大幸事。
尹继善两入内阁中枢乾隆三十年,已经71岁高龄的尹继善,终于在任封疆大吏30余年后,被调回了京城,被乾隆授予文华殿大学士之位,并且兼管兵部。六年后尹继善病逝,乾隆下旨准许其入贤良祠。并且将尹继善位列“五督臣”之一,给了尹继善非常高的评价。
其实尹继善在此之前,还有一次也进入了内阁中枢,任协办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不过这一次纯属是乾隆将尹继善召到京城来救济的:
乾隆十年,内阁大学士鄂尔泰病逝,乾隆不仅让讷亲进入内阁中枢,而且还让讷亲担任首席军机大臣,在朝中的班列位居张廷玉之前。
乾隆十三年,位列首席军机大臣的讷亲前去平叛金川之战,但是因讷亲不懂军事,总是推卸责任,与大将张广泗不和,而被乾隆罢免,并且没过多久便被乾隆处死立威。
讷亲倒台后,随之上台的就是乾隆的小舅子傅恒,傅恒被任命为保和殿大学士,随之前往金川前线。一时间内阁中枢中没有合适的人选补上,乾隆便想到了尹继善,便将尹继善调回京城,将其任命为协办大学士,并且在军机处行走。
但是尹继善在大学士位上没几天的功夫,傅恒便上奏折:支持金川之战的兵马不够;沿途的驿站更是人员、马匹不足,严重影响到军情传递到京城的速度。
傅恒特地请奏乾隆,要专门派人处理此事。
就这样尹继善在大学士的位置还没有坐热,就被乾隆调去了西安,行使甘陕总督的职权,全权负责解决傅恒所提到的问题。
其实傅恒所提到的问题是很棘手、艰难的,毕竟陕西的25个州县出现旱灾,物资本剧匮乏。但是乾隆给尹继善下了死命令:不能耽误傅恒前线的作战,又不能不管当地百姓的死活。
尹继善确实是一个非常善于解决棘手问题的人,在调度军川之战军需、建立台站等问题上,处理地恰到好处。乾隆非常高兴,便将尹继善之前所有的革职留任处分全都取消了。
结语其实整体来说,尹继善是历经雍正、乾隆两朝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一位重臣,以至于乾隆给了尹继善极高的评价:“我大清上百年历史,满臣中只有鄂尔泰与尹继善是真有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