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孩子不会社交表达?5个加油包完成蜕变

双儿玩转育儿 2025-02-21 22:15:05
你见过“想社交却卡在表达关”的自闭症孩子吗?

确实有一些谱系的小孩子,他们的核心问题不是缺乏社交意愿,相反,表现的非常活跃,话多,小动作多,给他一个玩具,自己也能“玩上半天”。

接触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这些孩子最缺的是——“将社交意图转化为有效行为”的能力 。

说说我们老师的应对技巧。

为什么会出现“表达错位”问题

千万不要认为孩子态度不好,“故意不配合”,这类闭娃有一定的行为能力,但行为表达都是错位的。我觉得主要有2个原因:

第一个是信息处理断层 :难以同时处理语言、表情、肢体等多重社交信号(与单线思维方式也有关系),导致回应方式突兀,比如:突然打断对话或重复对方最后一句话等等。

第二个是执行功能薄弱 :我们告诉孩子,如何提问,邀请,打招呼。他们也明白这些社交规则,但只能做对一次,过一会就忘记了,比如:想玩玩具就去动手抢,想加入游戏就打断别人。无法连贯完成“观察 +判断 +行动”的步骤,主要还是卡在执行功能方面。

学过干预的家长,一定听过“表达脚手架”理论吧,咱们详细说一下。

5个技巧,从底层改善表达能力

1、任务拆解法:把“说话”变成可执行的“小目标”

案例 :孩子想玩同伴的玩具车却直接抢夺。

拆解步骤 :

引导孩子注视对方(眼神接触训练);

用手指向玩具车(非语言表达);

辅助说出“可以借我吗?”(语言表达);

等待对方回应(社交耐心)。

重点:通过反复练习单一环节,再逐步串联成完整流程。

2、把错误表达变成学习机会

“错误示范”游戏 :家长故意用错误方式索要物品(如抢东西),让孩子指出问题并示范正确方法;

“镜子对话”训练 :对着镜子练习表情+语言同步(如笑着说“谢谢”),增强表情管理能力;

“泡泡机社交” :让孩子吹泡泡时练习轮流邀请(“妈妈吹”“宝宝吹”),融入轮流等待规则。

重点:家长除了辅助,还可以尝试“负强化”办法。减少错误行为,塑造正向行为,让孩子出现越来越多符合期望的表现。

3、建立“社交信号灯”系统

绿灯词汇 :提前设计孩子熟悉的社交开场白(如“一起玩吧”“轮到我了”),通过图片卡片强化记忆;

黄灯提示 :当孩子出现不当行为(如尖叫),立刻出示“暂停”图示并引导替代方案;

红灯奖励 :正确表达后立即强化(如击掌+零食奖励),形成正向反馈。

重点:对于理解力强,但执行能力差的孩子,可以增加更多秩序类,轮替类的小游戏,加入更多社交元素。但要记住,我们锻炼的不是孩子对社交规则的理解,而是强化他们的执行能力。

4、先解决“为什么急”,再解决“怎么说”

情绪温度计 :用可视化图表帮孩子识别情绪等级(从“开心”到“爆炸”),教他们在不同阶段使用对应表达方式 。

预演冲突场景 :通过角色扮演模拟被拒绝、输游戏等情境,训练说“我可以等一会儿”“下次再试试”。

重点:对一些情绪容易爆发,行为特别冲动的孩子来说,他们很多表达问题源于情绪失控,帮助孩子学会“情绪识别”很重要,不同的情绪配合不同的表达方式,语言或肢体,动作或眼神等等。

5、“借力”降低社交压力

玩偶中介法 :让孩子通过玩偶对话(如“小熊想和你玩”),减少直接互动的焦虑;

任务型社交 :先从共同完成具体任务开始(如合作搭积木),再过渡到自由交流。

重点:怎么让孩子正确表达,连续表达,把社交元素的碎片整合起来,就需要各种任务型的小游戏来帮忙了,一边玩,一边丰富表达方式,家长要记住一个策略——“一定要让孩子在正确表达中受益”。

关键提醒:避开90%家长踩过的坑

忌“一步到位” :一开始不要做的太复杂,从单线任务开始,降低难度减少孩子的挫败感,比如从“说单词”到“说短句”,慢慢过渡

忌“过度代劳” :辅助强化肯定要用,但怎么用,什么时候用,请家长根据行为分析策略执行,这里不做统一指导,因为每个孩子能力不同。总之不要过度代劳。

忌“社交轰炸” :很多人都强调高密度,高质量的社交干预,但对于“互动表达”训练来说,可能要控制一下社交活动的节奏,不要反复的做同一个动作,或者同一句话,容易引发孩子的对抗,相信很多吃过亏的家长深有体会。

社交表达,绝对不是反复的强迫孩子说“正确的话”,而是帮他们搭建“表达脚手架”,

0 阅读:22
双儿玩转育儿

双儿玩转育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