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仙”韩信为什么会死于萧何之手?公元前197年,吕后和萧何设计将韩信斩杀于长乐宫钟室。
据史料记载,当时刘邦正在外平息陈豨的叛乱,听闻韩信的死讯以后,既高兴又怜悯。他为什么会高兴,又为何会怜悯?
身为皇帝,刘邦不可能对吕后和萧何的动机一无所知,因此,韩信之死虽让他感到惊讶,但绝不可能是出乎意料之外。
所以,韩信究竟为何而死,是否真的如史料记载那般“功高震主”。
蒙尘的明珠汉高祖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后,风云动荡的天下终于一统。然而,这份太平的背后,暗流依旧涌动。
在汉初的权力巅峰,刘邦与他的旧臣们之间的关系逐渐变得复杂起来,尤其是功高一时的韩信。
韩信早年出生于贫寒之家,少年时受尽屈辱,甚至因饥饿不得不蹭人饭吃,还经历了胯下之辱。
尽管他心怀抱负,擅长兵法,但战国末期的动荡让他的理想迟迟得不到实现,直到他遇见了刘邦。
其实,说起来他也是一个难得的军事天才,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天才也有怀才不遇的时候。
先不说他幼年过的有多苦了,他长大以后,先后投靠了项梁、项羽都没能得到重用,后来一气之下又跑去投奔了刘邦。
然而,初入刘邦军中,他还是没有得到重用,只被安排了一个闲职。
这对于心高气傲的他来说是很难以忍受的,毕竟他有着远大的理想抱负,甚至对自己的能力有充足的认知。
但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让他感到了挫败,最终因为郁郁不得志,他决定离开。
幸好,他的才干被同僚萧何看在眼里,萧何看出韩信“志不在小”,不仅连夜把出走的韩信住了回来,还力劝刘邦重用他。
“若大王想要称霸天下,非韩信不可。”萧何坚定地说道。
刘邦起初将信将疑,但眼见萧何如此笃定,便决定一试,设立点将台,正式封韩信为大将军。
“兵仙”的诞生要不说萧何能被刘邦信赖呢,他的眼光是真的毒。果不其然,韩信在得到重用以后,一身的本领这才得以施展。
几年间,他东征西讨,为刘邦打下大片疆土,成为战功赫赫的将领。
他的能力毋庸置疑,大大小小的胜仗自不必说,就说那最著名的垓下决战。
公元前202年,刘邦正值与项羽对峙的关键时刻,韩信统领30万汉军,周密地布置下六路人马包围楚军。
他精心调度军力,设下包围圈,将项羽的十万楚军围困在垓下。
项羽虽骁勇无比,却终究力不能敌。夜晚,楚军疲惫饥饿,四周传来汉军唱起的楚地民歌声,项羽闻之大惊,内心震撼,误以为家乡已全部沦陷在汉军手中。
汉军士气高涨,趁势全力出击,经过激烈的交锋,楚军几近覆灭,项羽虽设法突围,但最终在乌江选择自刎,以英勇结束了他的征战生涯。
战后,刘邦迅速整顿各方力量,同时也收回了韩信的兵权。
戒心加深刘邦虽把韩信改封为楚王,但却令其驻守下邳,将这位重要的功臣从中央权力圈悄然疏远。
随着刘邦在楚汉战争中的地位稳固,他对韩信的信任渐渐变了味,心中那股防范之意也早已悄然萌生。
刘邦身边不乏有识之士,然而,相比这些文臣,韩信的兵权与战绩尤为突出,成为朝堂中的一个“不安定因素”。
他知道,韩信在战场上建立的威望已深植人心,若继续坐拥兵权,皇位恐将不稳。
此外,韩信之前的举动也渐渐让刘邦生疑。
项羽死前,他的手下龙且战死,这让项羽深感威胁,于是派遣心腹武涉前往韩信处劝降。
他向韩信分析利害,他说:汉王,也就是刘邦,之所以能屡次脱身,都是因为项王也就是项羽有仁慈之心。可刘邦每脱身一次就背弃誓约,由此可见不是什么值得托付的人。
而韩信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可以说是两王之间胜败的关键人物了。
所以,他想让韩信投奔项羽。届时,韩信不仅可以反汉归楚,自立为王,还不必被刘邦所猜忌。
韩信十分果断地拒绝了他的提议,并且是屡次拒绝,态度一直没有改变。
因为韩信此前屡次受挫,早期一直怀才不遇,是萧何和刘邦给他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能够功成名就,所以,在他看来,刘邦对他有知遇之恩,他不可能这样背叛刘邦。
但是最终,他做出的一个决定是观望,既没有归顺项羽,也没有听从刘邦的调令,仅凭这一点,就让刘邦因此对他产生了猜忌。
这也成为了韩信一生中命运因此转变的一大关键选择。
汉朝统一后,刘邦心中的戒备逐步加深。尽管韩信在朝堂之上谦恭守礼,深居简出,但他的军功和威望已成大汉朝廷难以忽视的存在。
刘邦在位后不久,开始着手削弱各方势力,特别是那些身居高位、手握兵权的异姓王。第一个遭殃的是代王英布,被斩草除根。其他王侯心中无不惊惧,却无人敢言。
刘邦也许并不急于除掉韩信,但形势已不允许他继续无动于衷。
杀心已起汉朝立国后,天下初定,刘邦的威望逐渐稳固,但他很清楚,国家初定,最容易发生动荡。恰好这时,他听到了一则传言——韩信与钟离昧暗中接触。
钟离昧乃项羽旧将,项羽兵败以后,他就投奔了韩信。消息一经传至刘邦耳中,他心中的疑云立刻加重了几分。
当他得知钟离昧藏身于楚国时,立即命令楚地捉拿。
此时,韩信正巡视楚地,行踪显赫,身边始终带着军队护卫。汉六年十月,有人上书揭发韩信图谋反叛。
刘邦将这一情报告知诸位将领,将领们纷纷提议立即发兵剿杀韩信,以绝后患,刘邦对此沉默不语。
随后,刘邦请来谋士陈平,向他询问对策。陈平却说如今,刘邦的兵力和手下的将领都不如韩信,如果放任下去,必定有大患。
但也不能就这么直接将他拿下,否则他奋起反抗,也不是好对付的。
事情到了这一步,刘邦对他的态度已经很明显,他想杀了他以绝后患,只是不知道该怎么以最小的代价去杀他罢了。
当时,韩信主动抱着钟离眜的首级,想要打消刘邦的疑虑。刘邦最终赦免了韩信一命,但废除了他楚王之位,从此彻底限制了韩信的权力。
公元前197年,陈豨发动叛乱,刘邦亲自前去平定,有人说,陈豨私下与韩信有勾结,于是萧何和吕后决定趁着刘邦在外,设计将韩信杀害。
囹圄长乐,最终一役于是他们假意哄骗韩信说陈豨已被俘获处死,要各诸侯进宫庆贺。
那日,长乐宫内,晨曦尚未散去,韩信被侍卫带入宫内,面对沉默不语的吕后与萧何,周围宫女低垂着头,空气仿佛凝固成无声的寂静。
韩信环视四周,目光冰冷,却透出一丝了然。他拱手行礼,沉声问道:“不知皇后唤我何事?”
吕后面色平静,不露一丝波澜,淡淡开口:“韩大将军谋反之事已然明了,若非知情人报,恐怕祸事难以遏制。”
说罢,她目光落在萧何身上,似在暗示什么。亲手把韩信推到刘邦身边的萧何对于韩信的下场看得明白。
当他在项羽和刘邦两者之间做出选择而最终决定“观望”的时候,他的命运就已经被定下了。
事情到了这一步,韩信知道一切已成定局,只是他仍不愿相信自己会走到这一步。
吕后微微一笑,挥手示意宫人上前,清冷地说道:“大将军,有功,却也有罪,既然心存不轨,也该有所了结。”
随着她一声令下,几名宫人手持竹器缓缓走近韩信。韩信站定不动,冷眼望着她们,眼中没有丝毫怯意,反倒透出几分冷峻和坚决。
宫人已将竹器挥下,伴随着利器刺入肌骨的沉闷声响,韩信倒地,鲜血渐渐染红地面。
长乐宫内,光影交错,韩信的身影慢慢消散在这宫墙深处,尘埃中再无波澜。
韩信就这么死了,而当刘邦平定了叛乱回来以后,得知了韩信的死讯,他的虽然有怜悯,但更多的是解决了一大隐患的高兴。
他的那些怜悯,也不过是因为失去了一员大将,而韩信也确实是一个有才之人,对于这样的人,就这么死了,当然会有些怜惜,但他绝对不会后悔。
结语韩信的离世,结束了这位功勋卓著的将领坎坷而辉煌的一生。他曾以卓越的战功为汉室打下半壁江山,却最终因权力之争、猜忌之念而命丧宫廷。
韩信的忠诚与不羁,映衬了刘邦的疑心深重、吕后的果断杀伐。
而萧何的冷静判断,道出了成王败寇间无法规避的现实:在王朝的棋盘上,功臣的光芒也可能成为其覆灭的导火索。
韩信之死,揭示的不仅是将相间的心计较量,更是帝王与权臣合力护卫江山稳固的无情代价。
参考资料:《游离于楚汉之间的韩信》——一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