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抗倭英雄,你脑海中闪现的是谁?戚继光!
没错,就是这个名字,它早已成为了常胜将军和民族英雄的代名词。
可你知道吗?
历史上真实的戚继光的故事,可能要比你看过的任何一部大片都要精彩、都要曲折。
戚继光,十岁就穿上了四品官服,身为将门虎子,他一辈子都在为保家卫国拼命。
他那1:200的战损比,打到倭寇怀疑人生,直接滚回了老家。然而这光鲜靓丽的背后,却藏着不为人知的孤独和无奈
一、少年将军戚继光,这位铁血战将的故事,其实得从家族历史说起。
元末的时候,戚继光的六世祖戚祥,为了躲避战乱,领着一家老小,从山东逃到了安徽濠州的定远昌义乡。
那时候的濠州城特别热闹。因为城里头还住着一帮子英雄好汉,就是朱元璋和他的红巾军。
戚祥安定下来后,看朱元璋有料,是个能成大事的人,于是就追随他参加了义军。所以,有人说,戚祥并不是无意逃到濠州的,而就是专门来投奔老朱的。
后来在攻打云南的战役中,戚祥牺牲了。
朱元璋就赐予戚祥的儿子明威将军的称号,还让戚家世袭登州指挥佥事的职位。
这样一来,登州成了戚家的卫籍所在地,而戚家的荣耀和传承,也就这么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
戚继光的老爸戚景通承袭世职后,一路升到了大宁路都指挥,后来又被调到京城,任明军三大营之一的神机营的副将。
戚景通官儿做的大。但一辈子都清廉如水。没有灰色收入。
嘉靖朝,如果只靠那点薪水养家,当官的也不一定比百姓过的好。海瑞因为老母亲过生日,才狠心买了一斤肉,全城都当新闻听。
戚家虽然没有海瑞过得那么苦,可日子也过的是紧紧巴巴,但尽管这样,戚家的家风超正。
五十六岁的时候,戚景通老年得子,虽然乐坏了,可他一刻也没放松对戚继光的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戚继光在老爸的熏陶下,从小就把文官不贪财,武将不怕死的道理刻在心里。
十三岁那年,戚继光跑到蓬莱,跟着有名的大儒梁玠继续深造。
而这些经历,对他塑造正确的三观影响可不小。
嘉靖二十三年(1544),戚景通病倒了,年仅十七岁的戚继光承袭了登州卫指挥佥事的世职,开始了长达四十五年的军旅生涯。
二、军旅起步嘉靖二十五年,十九岁的戚继光,顶着世家的金饭碗,接任了登州卫所屯田事务的职位。
那时候的山东沿海倭寇频繁侵扰,戚继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发誓要为国为民除害。
于是他在一本兵书的空白处写了首《韬钤深处》。
其中那句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就是他少年时的豪言壮语。
嘉靖二十七年之后,戚继光每年都要带着登州卫的新兵蛋子们去蓟州戍边历练。
几年下来,他不仅把北方的地形和敌情摸透了,还为未来的军事生涯积累了满满的经验包。
嘉靖二十九年九月,戚继光决定不靠世袭的躺赢,要靠自己的实力说话。于是跑到京师参加武举会试。结果撞上了庚戌之变,蒙古军从古北口直逼北京城下。
在这关键时刻,戚继光提出了一系列防御办法,部里觉得相当靠谱,立即召他加入战时防御体系,担任九门总旗牌官。
虽然这次考试戚继光没能上岸,但却被兵部当成潜力股,列入了后备干部梯队。
嘉靖中叶以后,东南沿海的倭患那是愈发严重了,浙江、福建两省简直成了倭寇的游乐场,想怎么祸害,就怎么祸害。
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戚继光空降浙江,晋升为都司佥事, 操盘屯政。他不断地放大招,抛出各种抗倭的神策, 总督胡宗宪对他的信任度直接拉满。
次年七月,戚继光升为参将,专门负责钱塘江以东的倭寇防线海波平的理想不再是说说而已,而是正式进入了实操阶段。
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龙山所一战,明军人数明明大于倭寇十倍,却被打得阵脚大乱、抱头鼠窜。
嘉靖三十五年十月,倭寇再次进犯,虽然明军连败倭寇,但由于冒险轻进和缺乏纪律约束,明军再次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戚继光参与了几次抗倭之战,每次都被气个半死。但生气归生气,战后他都会认真思考总结。这些挫折,不仅没有打倒戚继光,反而更加坚定了他治军抗倭的决心。
三、训练新军自从戚继光踏足浙江抗倭前线,屡屡碰壁的他愕然发现。明军的铁片刀在那些日本宝刀的锋芒下,脆弱得如纸片。
而明军对抗倭寇的战斗,更像是街头的小混混斗殴,纯粹比拼谁的拳头更硬。因此,什么拳师、打手、盐枭,连和尚、苗人都被拉来当“壮丁”。
这样的队伍,打几个流寇还凑合,但一旦碰上那些装备精良、组织严密的日本武士和浪人组成的大股倭寇,就只有逃跑的份儿了。
因此,简单的摇人、亮块儿和对刀都是打不赢倭寇的,所以,只有军纪、武器和战术的提升,才是提高战力的“硬核”要素。
于是,戚继光提出了创立兵营、选兵、练兵组建新军的三件套建议。
可这一建议刚提出,就招来不少非议。
有人笑他多管闲事,有人鄙视他的计划。但戚继光可不是轻易放弃的人,嘉靖三十六年二月,他再次递交《练兵议》。
经过努力,戚继光终于得到上司勉强同意,阮锷还拨了三千绍兴士兵给他训练。不出一月,舟山倭患就大有减轻。效果还真是立竿见影,不出一个月,舟山的倭患就大大减轻了。
虽然练兵这事儿让戚继光没少费心,战绩也还算不错,但由于他没亲自选兵,结结果队伍里还是混进了不少老油条,军纪松懈,遇到敌人不是掉链子,就是打不过就跑的老毛病又犯了。
嘉靖三十八年秋,戚继光第三次提出了练兵建议。
他指出:无兵而议战,亦犹无臂而格干将。乃今乌合者不张,征调者不戢,吾不知其可也。
巧的是,义乌县令赵大河也在这个时候上书胡宗宪,建议招募当地的民风彪悍的矿夫当兵。胡宗宪一听,觉得这主意不错,就命赵大河去协助戚继光招募士兵。
这一次戚继光亲自把关选兵,亲自下场训练。
两个月后,经过戚继光爱国守纪,军事、技术、思想并重的集中培训,四千新军出炉,他们勇猛无比,专打倭寇,无不以一当百也,世人称之为戚家军。
四、战损1:200的鸳鸯阵嘉靖年间,明军的状况让人摇头。可倭寇单兵作战能力奇强,他们刀法精熟,精于白刃战。
嘉靖三十四年,50几个倭寇,也许为了挑战明军的战力,他们居然一路大摇大摆地从浙江打到到南京城下。
期间作恶两个多月,居然杀伤明军四五千,最后才在数万大军的围剿下被歼灭。
因此,和倭寇单挑,就是送人头。
倭寇虽然强悍,但归根到底还是流寇打法。所以,他们不懂战术,也不懂的阵法。因此,戚继光根据唐顺之的军事成果,升级成了一款专打倭寇的鸳鸯阵。
小队的第一个负责保护的盾牌兵。
第二个会不会武艺没关系,只要有劲就行。
拿着一个3米长的大竹竿子,这个竹竿叫狼筅,枝枝权杈都不切下去,据说还抹了毒药,只要蹭破点皮,倭寇就得蹬腿吐白沫。
另外大竹竿几丈长,就算劈断一半,还是日本刀的四倍长,可只要一扎进去,倭寇就是不死,也得被打倒在地。
这时候,后面长枪手、镋钯手一拥而上,捅的捅,防的防,互相配合。
这样一来,倭寇反正是没活路了,而戚继光的军队则是越战越勇,势如破竹。
从台州之战开始,戚继光率领的军队凭借鸳鸯阵,连续九战九胜,倭寇被杀得溃不成军,战损比惊人地达到了1:200,这一数字直观展现了鸳鸯阵的高效与威力。
五、孤独英雄英雄末路,往往都是悲剧收尾。可戚继光的晚年,则是惨得没法看,
而他的遭遇就是明朝后期那政治党争的缩影,只为整人,不问对错。
虽然戚家军是支饿死不拆屋,冻死不掳掠的铁军,打得倭寇哭爹喊娘,溃不成军。
可宋朝的狄青、岳飞,不也是一代豪杰,因为没文彦博、秦桧等文臣支持,最后还不是死的不明不白。
戚继光虽然勇猛无比,但后勤、兵员、职务都被人攥在手里,要是没后方支援,他打倭寇也得处处受限制。
违背了祖训,迷失了初心。
就是1:200的战损比背后,也是孤独与压力的加持!可为了抗倭大业,戚继光没办法,他不光是得拼在战场,他也得拼在官场。
抱大腿,找靠山,整天迎来送往,请客送礼。
他和谭纶、刘应节、梁梦龙这些督抚大臣是战友加兄弟,跟监军汪道昆也是多年搭档,从来没翻过脸。不过呢,他最大的金主爸爸还得是张居正。
张居正在世的时候,谁要是敢跟戚继光过不去,张居正就把他整走。不过,就是戚继光春风得意的时候,也没忘记肩负的责任。
东南平定后,明朝北方的边防问题就显得突出了。于是朝廷调戚继光担任蓟镇总兵。
镇守京畿的时候,为了防止敌兵趁退潮或冬季枯水季节从海边潜入,他又动员士兵修建了山海关老龙头,在大明的最后时刻成功挡住了清兵,又给大明续了几年命。
可张居正一死,风向就变了,朝廷开始清算张居正的党羽,戚继光也被扣上张党余孽的帽子,遭到多方弹劾,从抗倭英雄变成了军务不精。
当然这也不全怪朝廷,因为第二年戚继光就被调到广东任总兵,可那地方军队腐败,文官当道,他想做点事,没钱没人,想靠几句口号,干指头蘸盐,只能干瞪眼。
七个月后,他就被撤职,灰溜溜地回老家蓬莱。
本想安度晚年,可命运就是不放过他。
儿子离世,妻子王氏还卷钱跑了,留下他孤苦伶仃,一贫如洗,连饭都吃不上。
万历十六年,戚继光在穷困失意中离世了,享年六十一岁。
他死后,朝廷连个官职都没追赠给他,也没赐个谥号什么的。直到天启朝才获谥武庄,明末又改为武毅。
六、结语总结起来,戚继光这位历史上的抗倭名将,其一生功过是非,至今仍让人感慨万千。
他并非一个完美无瑕的战神,按照现今的标准来看,他或许有着一些污点。
但我们必须理解,他的不完美,正是那个时代英雄的真实写照,是在那个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生存,为了保住抗倭大业的一线生机,而不得不做出的妥协。
无论承受着孤独,背负着压力,戚继光都坚定地站在抗倭的第一线,
因此,当我们回顾戚继光的一生时,我们应该看到他的大节,看到他为国家和人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参考资料:中国知网《英雄戚继光: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刘金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