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但金利斌的一生比戏剧还要精彩。
24岁还一穷二白,靠摆地摊起家,34岁就成了身家25亿的超级富豪。
可谁能想到,仅仅十年后,他却选择在自家豪车,用自焚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为什么他要在事业巅峰选择自焚?
自焚的亿万富豪2011年4月,包头市发现了一辆被烧毁的奥迪A8,在车里,还有一具严重碳化的尸体。
当地警方迅速赶往现场调查,排除了车辆自燃、他人谋杀、事故的可能性后,确认了车内的尸体是自己使用助燃剂点燃的汽车。
同时,警方也确认了车内尸体的身份——当地赫赫有名的富豪金立斌。
让很多人想不通的是,金利斌可是白手起家的模范,他为什么会选择自杀呢?
亿万富豪金利斌金利斌的家庭环境并不好,他父亲早早去世,母亲有三个孩子要养。
除了做农活外,母亲大多数时间都在带着三个孩子在外面摆摊。有时候卖一天只能挣到十块钱,这十块钱就是全家一天的饭钱。
金利斌也早早辍了学,在一家工厂打工帮衬家里。
金利斌很肯干,也很能吃苦,慢慢的,他们一家的生活好了起来。
在业余时间,金利斌还靠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二冶轻工大学。
工厂也承诺金利斌,如果他能顺利拿到毕业证回来的话,工厂可以直接把他提成干部。
然而,当金利斌拿着毕业证高高兴兴回来再就业的时候,却发现,命运给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那个时候,正好赶上下岗潮,很多工人都被裁员返乡,金利斌就是被裁的其中一员。
于是,金利斌便回到了家中,重新跟母亲一起摆摊养家糊口。
但金利斌很有商业头脑。
他注意到那个时候话梅瓜子很火,拿着全部身家去了话梅瓜子的供应商里,拿下了独家代理权,并承诺,如果这些话梅瓜子卖不出去,他愿意全部赔偿。
靠着这样的胆识,金利斌很快就挣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足足有40万元。
在那个时代,40万可是一笔不小的巨款,足够金利斌一家的后半生高枕无忧。
但金利斌并没有就此收手。
他又盯上了其他热销产品,基本上是他觉得有销路的,都会去谈下独家代理权。
而且金利斌的眼光还非常毒辣,在人人都不看好伊利液态奶的时候,金利斌就抢先下手了。
没多久,伊利液体奶就靠着在央视上打广告走进了千家万户,不少人想买伊利牛奶,只能从金利斌这里购入。
这次的超前投资也让金利斌身价倍涨,甚至直接成为了当地首富。
他的手里也攒了大量的人脉资源,金利斌觉得,是时候靠着这些人脉大干一场了。
他甚至产生了一种错觉——自己出手绝对不会失手。
也就是这样的决定,让金利斌陷入了地狱,
疯狂的投资在有了足够的资金后,金利斌自己开设了一家公司,专营食品批发业务。
在公司运作起来后,金利斌又蠢蠢欲动了。他不想把视野只局限在食品批发上,开始尝试在其他领域下手。
他以为,所有领域,都可以套在小食品批发的公式。
金利斌开始疯狂投资,矿业,衣服批发,洗浴... ...什么都涉猎一点。
他甚至还萌生了自己做源头的念头。
在考察了一番后,金利斌发现,当前中国的豆子主要源自与进口,如果自己入场大豆产业的话,一定未来可期。
就这样,金利斌创立了福禾豆业,并往里面投入了5亿。
大豆生产基地的建设也很成功,金利斌的公司甚至被评为了百强企业,他自己也多次荣获了“先进个人”称号。
一时间,无数记者争先采访,不少人挤破了脑袋也要结识这位风云人物。
金利斌飘了,他投资时也开始不再谨慎,全靠直觉。
但是疯狂的投资,让金利斌的资金链渐渐除了问题。
一步错步步错刚开始的时候,金利斌还不以为然。他觉得他只是投资太猛暂时没办法将资金收回而已,只要等待一段时间,自己又是那个风光无限的首富。
当务之急,就是要先上福禾豆业上市。
但是上市是需要资金的,银行能够借出来的钱杯水车薪,根本不够补公司的亏空。
抱着侥幸的心态,金利斌决定去借民间贷款。
为了能够拿到足够的资金,金利斌还许诺下了高额利息,承诺自己的福禾豆业一定可以在中国混的风生水起,甚至有希望成为亚洲最大的大豆供应商。
不少人也听说过金利斌之前投资的风光事迹,主动借钱给金利斌。
毫不夸张的说,整个包头,上到公司老总,下到买菜老头,基本上每个人都给金利斌借过前——不因为别的,金利斌承诺的利息实在是太高了。
甚至有人主动将自己的车房全部抵押出去,像银行贷款给金利斌借钱。
他们渴望着金利斌带自己一起致富,一起走向人生巅峰。
金利斌也向他们构建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蓝图。
短短几年,金利斌又筹集到了上亿的资金。
但是这个时候,他之前的投资还没有收回,他之前借过的高息借贷也已经利滚利滚成了一个天文数字。
食品公司、福禾豆业、大豆生产基地、还有那些催债人的问询... ...一桩接一桩压在金利斌身上。
最终,金利斌在自己的大豆基地里,坐上了那辆奥迪A8,并点燃了自己。
当金利斌的死讯传出来的时候,很多人都不可置信。金利斌的形象在大家眼里已经“神化”,没有人相信金利斌会被这点债务逼死。
最终经过初步统计,金利斌欠下的债务高达12.37亿,牵扯了多家金融机构。
在财产清算的时候,陆陆续续来报案的人高达1500多人,仅仅金利斌名下的公司,这段时间的融资就有22.25亿元。
金利斌最终还是为自己的自大和利欲付出了代价。他辜负了自己这么多年来的努力,也辜负了人们的信任。
只能如此草率的结束自己的一生,
参考链接从金利斌案看非法集资事件为何频发-中国青年报
思考金利斌之死:如何防范民间借贷引发银行风险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