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馆在搬迁的过程中,竟然在里面挖出了35个窃听器,还都是中国制造的。
要知道,大使馆作为一个国家尤为重要的办公场所,一些机密要事便是在这里商讨。
而这些窃听器,则会导致国家的机密泄露,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不利影响。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窃听器还是中国制造的,这也就意味着敌人很有可能就在我们内部。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件事的幕后主使又是什么人?
1983年的某一天,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馆突然接到了一项紧急通知:必须在3天之内搬迁到新馆。
这一突如其来的要求让新任大使郗照明心头一紧,毕竟搬迁这样的大事哪有紧急通知,而且还让在这么短的时间搬走的。
所以他隐隐觉得此事并不简单,但彼时的他并没有声张,而是表示先去看看搬迁新址,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新址的大使馆不仅设施简陋,连一张像样的桌子都没有,远达不到办公的基本要求。
郗照明不明白对方这是什么意思,但还是礼貌的提出了问题,对方也表示会重新修缮大使馆。
郗照明原本以为此事就这样过去了,可没想到,半年时间不到,阿尔巴尼亚便表示大使馆修缮好了,要求中方尽快搬过去,并一次次的催促。
一而再,再而三的催促让原本就对阿方行为怀疑的郗照明,更加充满了疑惑,他不再犹豫,将自己的疑惑和阿方的行为上报给了国家。
不久后,一支专业的安全保密组抵达了阿尔巴尼亚,开始对新馆进行全面而细致的检查,这一查,果然查出了问题。
我方发现,阿方给中方修缮的大使馆内竟然藏着整整35个窃听器!
要知道中方会在大使馆内开一些严密的会议并商量出一些重要的决策,要是这些内容被他国窃听,将严重损害中国的利益。
更可怕的是,搜查出的这些窃听器上赫然印着“中国制造”的字样,这意味着,中方内部可能有人泄密,但也不排除外部势力在嫁祸?
所以一时间,外界各种猜测和议论纷纷涌现,但就在中方人员忙着拆除这些窃听器的时候,阿尔巴尼亚方面却突然派出了人员,表示要进入新馆“查看”。
这样的要求难免不让中方怀疑阿方究竟想干什么,所以言辞拒绝了对方的要求。
但因为窃听事件的发生,不少人对中阿关系感到唏嘘,毕竟在中阿关系陷入冷淡期之前,可是经历了一段令他国羡慕的“蜜月期”。
在20世纪60年代,苏联不断挑起中国边境事端,对中国进行武装挑衅,中苏关系因此逐渐恶化。
而在这个中苏对立场的舞台上,阿尔巴尼亚力挺中国,公开批评苏联的行为。
甚至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了著名的“两阿提案”,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立下了汗马功劳。
所以,从那时起,中阿关系越走越近,甚至中国即便在自身经济并不宽裕期间,仍对阿尔巴尼亚伸出了援助之手。
那时阿尔巴尼亚的人民对中国也是充满感激之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阿尔巴尼亚对中国的态度开始发生了变化。
曾经的感激之情逐渐被一种理所当然的心态所取代,中国的援助似乎成了阿尔巴尼亚的一种依赖,而这种依赖也让阿尔巴尼亚逐渐失去了对中国的尊重和感激。
更令人痛心的是,阿尔巴尼亚在某些方面开始对中国产生了敌意,窃听器事件就是很好的证明。
这就像老人们常说的“农夫与蛇”的故事,中国的无私援助最终换来的却是阿尔巴尼亚的背叛和敌意,这难免不让人感到痛心。
但中方一直本着与各国都友好相处的原则,所以并没有想要将此事声张,采取的是四不政策:“不过分解读、不随意评论、不轻易论断、不主动升级”。
虽然中方采取了“四不政策”,但这并不表示中方不作为,国家派遣了新任大使郗照明前去与阿尔巴尼亚交涉。
中方认真倾听了阿方的声音和诉求,同时也表达出了我们的意思,努力与对方化解误会和分歧。
好在此事过后,中阿关系没有恶化,而是逐渐缓和,阿尔巴尼亚积极参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了中国在欧洲的重要合作伙伴之一。
但这次的事件也提醒中国,在国际交往中,没有永恒的朋友或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当我们无私地援助他人时,也要时刻警惕那些隐藏在暗处的阴谋和背叛。
大国之间博弈的激烈程度和外交斗争的复杂性远超我们的想象,在国际舞台上,任何一个细微的举动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甚至改变整个国际格局。
不过无论面对怎样的挑战和困境,相信我们国家都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智,以最大的诚意和努力来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参考文献中国青年网-2020.06.29《中国前外交官回忆:使馆拆除重建时挖出巨大“窃听地下室”》
镇坪县人民检察院-2024.8.11《中国大使馆迁新址,做墙体检查,发现了35枚“中国制造”的窃听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