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的严冬,父亲把倒在雪地里的母亲带回家,母亲醒来后,奶奶让她离开,她跪求留下

叁三情感 2024-09-03 14:34:54

我叫赵慧娟,我母亲这辈子,就没回过娘家那地儿,我长大后听奶奶说,母亲打小跟着大人逃难,一路颠沛流离。那会儿,家人手牵手的逃,可走着走着,就只剩下她一个人孤零零的在外晃荡了好久,最后不知怎的就走到父亲村中来了。

她自己也是一头雾水,那时候母亲饿得站都站不稳,直接在雪地里饿倒了,幸好父亲路过,给救回了家,母亲这才算是有了个安稳窝。至于娘家那边,还有没有亲人活着,她心里也没底。

记得那是1960年的一个严冬,雪下得跟鹅毛似的,白茫茫一片。父亲去镇上给爷爷抓药,回来的路上,眼尖看见个姑娘,光着脚丫子,衣裳单薄得跟纸片似的,就那么躺在雪地里不省人事。父亲心里还犯嘀咕,生怕遇上个碰瓷的,可等父亲上前查看时,母亲已经只剩下微弱的气息了,这时父亲心一横,还是把人给带回家中。

一到家,奶奶看见父亲肩上扛着个陌生人,吓得差点蹦起来:“哎哟喂,你这是整的什么名堂?家里粮食都不够吃呢,怎么还往家中带人呢?”父亲没细说,就让奶奶赶紧帮忙给母亲换身干净衣裳,安顿在床上。

奶奶仔细打量母亲,说瘦是瘦了点,但模样儿真俊,让人看着就心疼。她一边夸,一边从米缸里掏出点面粉,加了点盐巴和糖,这可是平时舍不得的好东西,全为了给母亲补补身子。

奶奶端着一碗热乎乎的面汤,小心翼翼的喂给母亲喝下,生怕烫着她,还不忘拿帕子给她擦嘴角。父亲在一旁紧张得不行,生怕有个闪失。

那一晚,奶奶和母亲挤一块儿睡,父亲和爷爷挤另一屋。第二天一早,父亲头一件事就是问母亲怎么样了。奶奶叹了口气,说母亲夜里醒了一回,但高烧还是没退。父亲急眼了:“妈,她可不能在我们这儿出什么岔子啊!”

奶奶摇摇头,说尽人事听天命,还吩咐父亲去挖点土地里的泥巴回来。父亲一听,眉头拧成了疙瘩:“泥巴?那多脏啊!”爷爷在一旁催他:“快去快去,你妈心里有数。”

奶奶又从灶里掏出块烧红的木炭,说这是祖上传下来的土方子,能退烧。父亲半信半疑,但还是照做了。全家总动员,都希望母亲能快点好起来。

奶奶小心翼翼的把泥巴敷在母亲的胸口,嘴里念叨着:“这些不花钱的土法子,希望能有点用。孩子啊,你得自己争气。”奶奶不嫌麻烦,一遍遍换泥巴,还给她灌了灶心水,说是能驱邪治病。说来也怪,到了傍晚,母亲的高烧竟然神奇的退了。

母亲恢复后,奶奶和她聊着家常,才知道母亲才十八岁,比父亲整整小了七岁。父亲那会都二十五了,可家里穷得叮当响,婚事一直拖到现在。

母亲一听说父亲家的难处,心里那个感激,眼泪哗啦啦的流,直接跪在奶奶面前:“大娘,我这条命是您救的,我愿意留在您家,哪怕天天喝稀粥,只要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就行,求您别赶我走。”奶奶听了,心里不是滋味,家里情况她清楚,可看着母亲这可怜样儿,也狠不下心拒绝。

“孩子,你的心好,可我们家困难,自己都顾不过来。”奶奶叹了口气。母亲一听,眼神坚定的看着父亲说:“大娘,我不怕苦,我愿意给大哥当媳妇,只要有个家,什么活我都干。”父亲一听这话,脸刷地一下就红了,找了个借口就溜出去了。奶奶想了想,认真地问母亲:“你真想好了,要成为我们家的一份子?”母亲使劲儿点头表示同意

奶奶拉着母亲的手,温柔的说:“也许这就是缘分吧,让你俩遇上了。就是他年纪大点,你不嫌弃就好。”母亲害羞的低下了头,眼里满是对父亲的信任和依赖。

自那以后,母亲主动承担起家务,照顾爷爷奶奶,帮父亲分担农活。她学着我们这里的方言,与邻里和睦相处,用她的勤劳和善良赢得了大家的喜爱。奶奶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开始教她一些针线活,母亲学得又快又好,渐渐的,她成了家中的得力助手。

日子虽苦,但有了母亲的加入,家里多了几分温馨与欢笑。红薯和芋头成了家中的主食,虽然不及白米饭精细,但大家却吃得津津有味,因为那里面蕴含着对生活的坚持与希望。而母亲,也用她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成为了这个家不可或缺的一员。

父亲说,看着她那么勤快又能干,心里其实挺佩服母亲的。她干起活来手脚特别利索,一点都不拖沓。要是父亲提早收工回家,想帮着挑水劈柴,母亲却总拦着,让他休息。奶奶提起这事就乐呵,说她只教了一回,用米汤水浆洗衣物能让衣服晒得板正,结果母亲一学就会,还专给爷爷、奶奶和父亲的衣服浆洗。奶奶是越看越喜欢这位媳妇。

父亲刚开始还不好意思正眼看母亲,后来慢慢就聊开了。有一天,母亲送了父亲一双黑色布鞋,尺码刚刚好,父亲纳闷的问母亲,怎么知道他脚多大的,母亲也只是微微一笑。那鞋子虽然针脚没奶奶做得细,显得有些粗糙,但这让父亲心里暖洋洋的,特别感动。

母亲在我们家一待就是两年,二十岁那年,奶奶张罗着让他们俩去公社领了结婚证,正式成了夫妻。婚礼简单却温馨,奶奶亲手剪了红纸喜字,家里洋溢着幸福的氛围。父亲穿着母亲一针一线缝制的衣物,满脸都是藏不住的喜悦。

从那以后,母亲就成了我们家不可或缺的一员,每天跟着父亲下地干活,挣工分,回来还得打理自家的自留地,种红薯、种菜,忙得像个小陀螺,但总是乐在其中,仿佛有使不完的劲。

母亲不仅勤快,还特别聪明,没多久就把当地话学得溜熟,跟本地人没两样。1967年,我来到了这个世界,母亲对家里的每个人都照顾得无微不至,尤其是对爷爷和奶奶,孝顺得让人感动,她的手艺也是一绝,旧衣服布料好的,她都能变废为宝,给父亲缝制背心。

家里条件有限,房子挤,但母亲总有办法。看到别人家自己做砖坯盖房,她也跟着学,父亲心疼她,总是抢过她手里的活计,让她多休息。母亲对父亲的温柔,是村里出了名的,两人从没红过脸,母亲仿佛天生就不会生气。后来爷爷奶奶晚年享福,离世前放心不下母亲,嘱咐父亲一定要好好待她。

然而,2015年,父亲也离我们而去,去了天堂与爷爷奶奶团聚。父亲病重的那几年,母亲寸步不离地照顾他。父亲走的那天,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母亲,可母亲却笑着安慰他:“你先去那边等我,就像当初你把我领回家那样。”父亲走后,母亲每年都会记得他的祭日和生日,那两天,她会吃斋,还会做父亲最爱吃的菜供奉着,仿佛他从未离开。

如今父亲走后多年,母亲的日子虽然少了些热闹,但她依然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她常说,人活一辈子,最重要的是心安理得,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家人。随着年岁的增长,母亲的身体也逐渐不如从前。但即便如此,她依然坚持每天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不愿给我们添麻烦。她说,只要能动,就要自己照顾自己,不想成为我们的负担。

我们兄弟姐妹几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我们轮流回家陪伴她,带她去医院检查身体,陪她散步、聊天。我们希望能用自己的方式,让她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幸福。

有时候,母亲会拿出父亲的照片,轻轻地擦拭着,眼里满是温柔和怀念。她会说,你爸虽然走了,但他的爱还在,他的影子还留在家里,留在我们的心里。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就会紧紧握住她的手,告诉她,我们都在,我们会一直陪着她。

岁月悠悠,母亲的善良、坚强和无私,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家庭,什么是真正的爱。我们为有这样的母亲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也将她的精神传承下去,让爱延续到下一代。

0 阅读:0

叁三情感

简介:感悟人生哲理,品味人间烟火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