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日本导演说,无论你拍出什么样的烂片,一定不要承认它是烂片,只要你坚持说那是艺术,别人就拿你没办法(你还可以在这一行里继续混)。
这也是很多历史作者的态度,只要坚持自己的观点,别人就拿你没什么办法,毕竟除非有时光机出现,有些历史问题可能是永远没办法彻底弄清。
我们今天写的问题大概就属于这一类。
目前探讨二人交恶原因的文献很少,但由于我对这个问题非常好奇,终于翻箱倒柜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可以让我们换个角度看待二人的交恶过程,不敢说一定正确,仅供参考吧。
一
李秀成和陈玉成二人幼时同村,两家屋离得不远,李秀成说陈玉成是自己的旧时深交。
注意,古人说话一般都是比较隐晦的,李秀成比陈玉成大14岁,也就是说当陈玉成6岁的时候,李秀成20岁。
年龄差距如此巨大,如何深交呢?
很显然,小时候陈玉成其实是李秀成的小跟班。
如果是现代人就直说了,但古人不这么说。
之所以将这个关系说清楚,有助于我们理解二人后期的心理。
陈玉成十一二岁就参加拜上帝教,金田起义刚开始,14岁的陈玉成就跟着叔叔们去参加革命了。
而李秀成并没有信拜上帝教,直到金田起义8个月后,28岁才被迫稀里糊涂跟着大家去参加起义。
这里没有孰优孰劣,陈玉成由于年龄太小,就当了童子兵。
说起来简单,其实让一个孩子经历战争是相当残酷的。
他们不能跟母亲姐妹见面的,在本该童真的年龄,脱离家庭的保护,被训练成战争机器。
一般史料说童子兵们主要做侦查和后勤工作,但我在武昌城那篇文章中写过,甚至一个孩子被派去进城放火,身上还带着火弹,结果被清兵捉拿。
而陈玉成也在攻破武昌城后,带领童子兵第一时间占领城墙缺口,由此可见,由于初生牛犊不怕虎,童子兵可能会执行比成年士兵更危险的任务。
所以在前文陈玉成传中,我用亡命之徒来形容陈玉成的勇敢,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有点类似塔利班。
这是洪秀全极端政策造就的孩子,不光是陈玉成,那一批军营中的孩子,长大后个个都凶悍异常。
陈玉成又是幸运的,他的叔叔陈承瑢在太平天国排名第八位,性格勇猛加上叔叔的关系,他很快引起杨秀清的注意,17岁就有带兵打仗的机会。
而李秀成就不同,他是从底层一点点爬上来的,在太平天国这个家族抱团严重的小社会里,非常艰难。
所以李秀成对洪秀全任人唯亲这一点上,异常敏感。
陈玉成年轻极端,李秀成成熟宽容。
论治军打仗的能力,陈玉成比李秀成强一些;但论治理安民的能力,李秀成更强。
二
俩人在天京事变后,多次合作,连获大胜,声名鹊起,但由于性格不同,李秀成对陈玉成颇有微词。
比如,埋怨陈玉成杀俘虏,导致自己的俘虏也都因此而跑光了(前文已经写过,杀俘虏的原因是,是由于一些湘兵俘虏杀太平军逃跑了)。
还比如,李秀成埋怨陈玉成打仗太浪。
1858年底,在全歼李续宾之后,陈玉成想找湘军大战,李秀成不同意,陈玉成屡次恳请,李秀成还是不同意,最后又反复请求才同意,结果俩人大败而归。
之后,俩人各自憋屈回家过年,可以看出李秀成的性格不够坚持,而陈玉成又太冲动。
由于性格的巨大差异,注定他们不会成为最好的朋友,但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决裂的原因一般不会是性格。
最终有一个人的到来,成为二人决裂的导火索——洪仁玕。
洪仁玕是洪秀全的堂弟,比洪秀全小8岁,曾经跟着洪秀全上过一年学。他也是最先信教的二人之一,另外一个是冯云山。
当年外出传教时,要不是因为洪仁玕年龄太小,被家里打一顿出不了门,洪仁玕也必定是首义诸王之一。
但洪仁玕一直没有放弃,虽然流亡香港几年,终于在起义8年后,冒死回南京。
洪秀全感动是必然的,但不顾永不封王的决定,给洪仁玕封王就不应该了。
武将们怨声载道,其中反对最激烈的就是李秀成。
李秀成属于直言敢谏的一类,当年洪秀全逼走石达开,给两个傻哥哥封王,他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洪秀全一怒之下给李秀成免职,但他仍不退缩,又上奏章,并且先给朝臣传阅,继续给洪秀全施压。
洪秀全这才不得不免去哥哥的王爵,给李秀成复职。
梁子就这么结下了,洪秀全因此一直不太信任李秀成,将其视为洪氏家族鸡犬升天的阻碍。
这里反映出太平天国极为深刻的内部矛盾——地方军事贵族和洪氏集团之间的矛盾。
自从杨秀清死后,没有强权领导去管理这些将领们,地方军事贵族不太听话,却一手把持着军事和财政大权,直到太平天国灭亡,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就连南京都得可怜巴巴地,依靠这些地方军事新贵们输送粮食,维持生活。
洪氏集团大多数是洪秀全亲戚或者是马屁精,能力都不太行,洪秀全一直期望有个亲戚能够扛起大旗,正好洪仁玕来了。
洪秀全大喜过望,让他直接空降成为CEO,全面掌管太平天国的军政大权。
洪秀全只想让他解决两个问题:
1、打胜仗。
2、把将领们的权力收回来。
这两点别说洪仁玕,就连洪秀全本人也做不到。
洪仁玕光有洪秀全的支持还不够,必须有地方军事新贵的支持,首先想到的人就是陈玉成。
陈玉成年龄小,性情秉直好忽悠,又是当时最强大的地方实力派,拉拢陈玉成是绝对有必要的。
一向不问政治的陈玉成也从前线送来一封信,表示支持洪仁玕,并也提出了自己的几点自己的看法,洪仁玕大为赞赏。
随后,洪仁玕又保奏陈玉成也封王:
我见众将中唯陈玉成忠勇超群,乃保奏王爵,旨准封为英王。
因此陈玉成的支持,加上洪仁玕的提携之恩,俩人一拍即合,成为了政治同盟。
洪秀全下旨说:京内不决的事问干王(洪仁玕),京外不决之事问英王(陈玉成),实际上已经明确洪仁玕为文武百官之首,陈玉成是五军之首,只要有陈玉成支持,就能堵住其他将领的嘴。
陈玉成被封王大家基本上还是服气的,就连李秀成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不满,只说那时英王名显,我名未成。
没有被同时封王,虽然李秀成也不太开心,但这也不是二人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
问题的关键就是,李秀成批评洪秀全专信同姓,看不上洪仁玕,而陈玉成却主动表明支持洪仁玕,站到了对立面。
二人的做法其实都没有错,李秀成认为洪仁玕寸功未立,凭啥一来就封王,其实不过是靠着天王亲戚的关系上位罢了。
而陈玉成认为洪仁玕思想开明有学问。
平心而论,洪仁玕确实比蒙得恩之流的马屁精,水平高很多,但还不够。
他的才能此时大多还用不到,比如修铁路、报纸和邮局,这些都是一纸空谈;其他部分诸如法治建设,由于无法收回将领权力,因此也没有什么约束力。
不久,发生了一件事导致二人关系急剧恶化。
三
3年前,天京事变所带来的创伤仍然存在。
由于韦昌辉杀人太广,而太平军大多数将领又是举家举族参加起义,所以涉及面非常广,很多将领都跟韦家有仇,这就害惨了韦昌辉的弟弟韦志俊,他成了太平天国里最尴尬的人。
客观来说,韦志俊跟他哥哥不一样,他算是个好人,打仗能力又比较强。
洪秀全本想处死韦志俊,在李秀成的力保下,才免于一死,所以韦志俊是李秀成的人。
但洪秀全小心眼,故意安排杨辅清跟韦志俊共事,而杨辅清是杨秀清的族弟,与韦家有杀兄之仇,动不动就要进攻韦志俊,这一点洪秀全当然是默许的。
洪秀全想借其他将领之手,除掉韦志俊。
韦志俊不得已就躲到陈玉成手下,他曾是陈玉成的上司,现在成了陈的部下,内心当然也是憋屈的。
韦志俊小心翼翼,最后实在呆不下去了,打算过江去投靠李秀成,这对李秀成是一个很大的帮助。
但陈玉成却阻止韦志俊过河,双方发生械斗,并且李秀成的部下也参加了,死亡有几千人(据胜保奏折,数字可能有些夸张)。
陈玉成为什么要阻止韦志俊过河呢?
一说是,陈玉成小心眼,不想让韦志俊脱离自己,加入李秀成的队伍。
另外一说是,陈玉成以为韦志俊要叛变,为了太平天国事业,阻止他过河。
无论哪种原因,以李秀成的视角来看,陈玉成有点落井下石的感觉,但我想也许陈玉成的本心未必如此。
此处的时间线稍有混乱,我们以李秀成自述时间线为准。
有人说和州械斗时间,正好是李秀成跟叛将李昭寿通信,结果被洪秀全侍卫发现,母亲妻子被关押,弹尽粮绝,人生最低谷的时候。
但我查阅史料,应该这两件事相差了一两个月时间,和州械斗发生在9月20号(阴历8月24日左右),李秀成与叛徒李昭寿通信事发,应该在11月之后了。
之前李秀成和陈玉成联合打仗,李秀成是不太注重地盘争夺的,基本上安徽大片领土,都归陈玉成占领。
陈玉成继承了西征军的遗产,而李秀成只有几座小城,负责守卫天京安全,干活很多,地盘却很少。
几个月后,李秀成也被封忠王,却空有名头,没有地盘,混的还不如一些低级将领。
正好在不久破江南大营之后,几位将领讨论今后战略走向,到底是往东,还是往西。
最终决定先东征苏浙,再回救安庆。
由李秀成负责带队,队伍中有既有李秀成的部将,也有陈玉成的部将。
既然洪仁玕这么喜欢陈玉成,为什么不派他负责东征苏常呢?
有几个原因:
1.陈玉成本就不太愿意东征,他要救安庆,实际上也走不开;
2.陈玉成强大,李秀成弱小,可能也为了平衡二人的势力;
3.李秀成是二破江南大营的战略执行者,理应执行后续战略。
在这里还需交代一件事,原本进攻江南大营的任务由李秀成独自执行,结果洪仁玕不顾安徽战事紧急,让陈玉成不请自到,李秀成非常惊讶。
洪仁玕让陈玉成到来,目的很简单,就是想让他也参与瓜分江南的地盘。(李晨)
洪仁玕的本意,就是江南地盘不属于李秀成你一个人的。
但是洪仁玕在一般历史课本中,看起来似乎是大公无私的,他真的这么精于权谋吗?
其实,即使一个君子,思考问题也免不了受自身地位的影响。
比如,洪仁玕在自述中斥责:
李秀成不认王长次兄为忠人,不信本军师为才学之士。
王长次兄就是洪秀全的两个傻哥哥,这俩人就是公认的太平天国蛀虫,而洪仁玕却认为他们是“忠人”,可见理解差距之大,洪仁玕判断忠奸,也是以否忠于洪氏家族为准,而不论其行为多么荒唐。
在李秀成抱怨洪秀全不重用自己时,洪仁玕反驳道:
兵粮权力谁掌握?天王尊俩哥哥不过是荣亲功臣之后而已,尺寸疆土有归于亲臣之后的吗?
这话说的听起来似乎还很合理,但将洪秀全的不能,说为不想,就是为洪秀全辩解了。
总而言之,洪仁玕虽然总体上大公无私,但仍以洪氏宗亲的利益为重的。
洪仁玕让陈玉成的加入江南地盘争夺战中,让南京上游的危机形势与日剧下,湘军可以有大把时间对安庆实行战略包围,修筑战略工事。
在哪个火炮不是很强大的年代,战略工事尤为重要,湘军挖起壕沟可比僧格林沁效率高多了,几个月的时间里,不仅围着安庆挖好了壕沟,而且连挖了两条,相当于两条同心圆围着安庆城。
这也给陈玉成后来解救安庆,造成了天堑般的难度。
四
攻克苏州后,李秀成有了自己的地盘。
到1860年,6月底,陈玉成到苏州找李秀成商谈,陈玉成抱怨自己在江南没有立锥之地,俩人闹的不可开交,洪仁玕亲自跑到苏州去调停,结果失败。(《苏台麋鹿记》)
李秀成不仅为了地盘,他还有治理理想,他希望在江南建立一个轻税赋、宽刑罚的地方,严禁部下横征暴敛。
太平天国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那几年李秀成在江浙的治理成果,经济有一定恢复。
李秀成主张宽刑,陈玉成主张严刑。
李秀成有很多爱民的记录,而陈玉成没有,大多数情况下,陈玉成以打先锋或征贡为手段获取经济,也就是明抢,简单粗暴。
陈玉成为了争夺利益,打破一城归一人管的传统,选择繁华市镇,多设一个关卡,归英王管辖,以充军费。(有另一说法,陈玉成安徽地盘被打烂了,军队补给困难,所以才想要江南地盘)。
总之俩人彻底反目了,之后李秀成四处贴告示,制造舆论说:
英王将来到本城,你们善良之民,本无罪孽,若遭涂炭,实在可悲。所以今天起,到明天晚上,城门大开,应该速散去,如果英王兵到,忠王虽然爱惜苍生,恐怕也无能为力。
听说英王一向草菅人命,所到之处无论男女老幼,见则必杀,健壮之民,都令从军。
到底李秀成是不是在污蔑呢?也不能完全说是污蔑。
当时陈玉成势力占据着常州、丹阳和常熟。
常熟的将领名叫黄文金,属于陈玉成部下,外号黄老虎,施政非常粗暴:
黎明黑旗队开刀,将城内人家挨家挨户严搜,老男老女置一处,少壮男女派各馆当差。年轻妇女择大宅安处,当心看守。可口之物即金银珠宝值钱东西一应拿走,不许私藏一些,偶遇倔强者概杀勿论。妖头人家逢男开膛,逢女行强,抑或美貌如花者,不许擅行糟蹋,解我当面把酒取乐之用,违令者斩。(《海虞贼乱志》)
陈玉成在斗争方面,跟李秀成比还是太嫩,斗争的结果就是,陈玉成的势力被逐出江南。
李秀成限期令黄文金离开常熟,派自己的心腹代守。
最终,陈玉成和李秀成之后再未见过面。
陈玉成回安徽守安庆,李秀成放弃救安庆,彻底分道扬镳。
无论二人有多大矛盾,李秀成放弃救安庆的做法当然是不对的。
值得说的一点是,陈玉成在守卫安庆时,将李秀成驻扎在七八百里外3名部下,调为己用,这3名李秀成的爱将,结局如下:
黄金爱:陈玉成突围时,命他断后,几乎全军覆没。
吴定彩:命他率领1000多人进安庆城协防,最后与城俱亡。
朱兴隆:此人是个天地会的,比较滑头,逃出了安庆,具体怎么逃的没有记录。
这3名部下大多比较惨,李秀成是有意见的,要说陈玉成不是故意的,也很难说得过去。
以上就是二人交恶的经过,原因总结排序如下:
1、利益争夺;
2、政治站队;
3、治民理念;
二人的争利不能说明他们人品差,相对于大多数诸王相比,他俩人品算好的。
太平军这种每占一个地,就成土皇帝的利益分配,太简单粗暴,超越了人性的承受力。
如果制度有错,给一个人超越人性的考验,同时又指责他们没有约束好人性,是不公平的。
我们不要高估人性(包括我们自己的人性)。
现代文明人类能居高临下去俯视他们吗?
其实也未必,现代人因创业而反目的就不少,这还仅仅是经济利益而已,再反观上文黄文金的所作所为,就知道当时他们所面对的是更严酷的人性考验。
假如太平天国胜利了,大概率也是迅速进入军阀混战状态。穷人乍富,很难保持好吃相,即便是我们,也未必能如想象中的那么大公无私。
所以,也许最好的策略还是,将该进笼子的关在笼子里。
难得的好文章。
我觉得是天王被韦杨等人以及带兵出走的石吓怕了,怕陈李一家独大,所以故意挑起内斗。
太平天国十几年一直在内斗,就是毁在了自己身上。
这是能够踏实做学问的文章,有很好的人文反省,其实我们内心深处都是藏着一个太平军一个老百姓一个湘军一个好人一个坏人,就看什么样的激发环境了
很好的文章!
好文[点赞]
陈玉成厉害,能打硬仗
第一段话说的是张艺谋
好文章
没有大局观,活在戏台上[得瑟]
陈玉成自恃武功高强:…可惜打不过湘军第一高手鲍超!!!
有点卢克文的感觉
[点赞]
看
时间是了解真相的最佳方式
真天王,不是互喷就是互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