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灵甫”捧上天?孟良崮祭奠张灵甫,粟裕长子:难道当初打错了

世间一分钟 2024-11-11 12:12:09

编辑|任先生

近年来,有些人对张灵甫的追捧掀起了一股“历史戏”浪潮,而“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似乎成了其中的焦点之一。

这座纪念馆本是为了缅怀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解放军战士,纪念那场代表解放军胜利的关键战役。然而令人震惊的是,不少人以“纪念抗日名将”的名义悼念张灵甫。

前北京军区副司令员粟戎生在得知这一情况后,愤而写信质问:“难道当年孟良崮战役中,我父亲打张灵甫打错了吗?”

粟戎生是谁?他为何反对大规模的纪念张灵甫?“张灵甫” 又何被捧到天上?

粟裕长子粟戎生

粟裕将军戎马一生,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不朽功勋,建国后被授予大将军衔。

正如“虎父无犬子”所言,粟裕的儿女们也不负父亲所望,尤其是长子粟戎生,继承了父亲的军事才华。

粟戎生出生在战争年代,名字“戎生”便是外祖父对粟裕英勇军人生涯的赞赏。由于粟裕长期在战场征战,能陪伴儿子的时间不多,但每当有机会,他都会与粟戎生一起,培养他的军人气魄。

从五岁开始,粟戎生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拆枪、装枪和练枪。粟裕对儿子的要求极为严格,从不娇惯他,鼓励他学会吃苦耐劳、勇敢顽强,吃饭不挑食,行军中不哭闹。

粟裕希望儿子能成长为无畏的男子汉,而不是懦弱之人。

在解放战争中,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发起了多次关键战役,包括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等战役,歼灭大量敌军。

粟戎生从小目睹父亲的浴血奋战,懂得父亲和战友们为了和平而奋斗,心中对那些倒在战场上的将士充满敬意。

1961年,19岁的粟戎生不负父亲期望,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导弹系,为祖国的国防事业而奋斗。父子难得相聚时,总是热烈讨论军事话题。

粟裕常常指着地图,设置假想战斗情境来锻炼粟戎生的军事判断与指挥能力。此刻,父子俩更像是首长和年轻参谋在激烈讨论,有时声音太大,甚至会引得楚青夫人前来查看,他们则笑着解释:“这是男人的话题。”

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爆发时,正在上课的粟戎生心急如焚,想放下学业奔赴前线参战。

然而,粟裕却严厉批评了他的冲动,告诫他说:“你的任务是学习尖端国防科技,这是国家最迫切的需要,怎能半途而废?”父亲的一席话让粟戎生冷静下来,继续投入学业。

毕业后,粟裕确实“开了后门”,让粟戎生直接入昆明军区的导弹分队服役。不久,他随部队进入越南,参与抗美援越战争。

在前线的战斗中,粟戎生与美军空军展开对抗,数年间,从一名小兵成长为排长,还因击落美军侦察机立下了三等功。

回国后,粟戎生顾不上与家人团聚,又立即奔赴北疆,守卫边境的任务使他将青春年华全部奉献给了国防事业。

上世纪80年代,我军在南疆边境作战,粟戎生作为战神之子、父亲的传人,再次披挂上阵,担任第67军参谋长,参与指挥一系列战斗。他大胆创新侦查方法,利用模型航拍的方式收集情报,使部队在争夺阵地时占据了主动。

这些精准的侦查成果帮助部队打出了多次漂亮的反击战,有力地守住了老山阵地,粟戎生也因此被称为“无人机第一人”。

1998年,粟戎生调任北京军区副司令,次年晋升为中将,虽不及父亲的军衔,但在和平年代能有此成就已是非常难得。

回顾从士兵到将军的军旅生涯,粟戎生坦言,自己与父亲的关系不仅是父子,更是“军事父子”。

粟戎生:难道打张灵甫打错啦?

1984年2月5日,粟裕将军为国家奉献一生,最终安然辞世。遵循他的遗愿,家人楚青、儿子粟戎生等人将他的骨灰撒在他曾经浴血奋战的孟良崮、松林、吴淞口等地。生前他曾说过:“我死后,将和战死在这里的战友们长眠在一起。”

同年,为纪念孟良崮战役,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在孟良崮烈士陵园建成,馆前陈列着陈毅元帅和粟裕将军的雕像,象征着两位主将的并肩作战。纪念碑上刻着陈毅的诗词与粟裕的题词,宛如三把利刃,将英勇精神镌刻在每位来者心中。

自纪念馆开放以来,每年有成千上万的人前来瞻仰缅怀,尤其是许多在沂蒙山区战斗过的老同志,他们怀着深情来向英勇牺牲的战友致敬,向粟裕将军致敬。

然而,从2015年起,张灵甫的名声在网络上大涨,被塑造为“王牌悍将”“抗日名将”,被推上“神坛”。

在西安市长安区的东大村,投入大量资金建起“张灵甫将军陵园”,甚至还从山东孟良崮运来一把黄土。更出人意料的是,孟良崮战役纪念地竟然也开始出现祭奠张灵甫的风潮。

孟良崮正是77年前华东野战军全歼整编74师、击毙张灵甫的战场,数千名将士的英魂长眠于此,陈毅、粟裕指挥着这场战斗,最终在山顶插上了胜利的五星红旗。

作为孟良崮战役的指挥将领之一,粟裕的长子粟戎生比常人更深切地理解这场战役的意义。战役发生时,年仅5岁的粟戎生虽年幼,却能感受到父亲经历的艰难战斗。粟裕曾感慨道:“太多的人在我前面倒下,我只是一个幸存者。”

中央政府人民政务院拨款修建了孟良崮烈士陵园,让为国牺牲的革命烈士得以安眠。这个承载英雄精神的地方,始终是人民缅怀和纪念英雄的圣地,而绝不应成为悼念在我军阵前兵败的张灵甫的场所。

若是张灵甫的亲属来到孟良崮祭奠,尚属情理之中。

2007年,张灵甫的遗孀王玉龄携儿子张道宇来到孟良崮,在七十四师最后的指挥部遗址前悼念。王玉龄动情地表示:“未能与将军共患难,感到无限愧疚。”

然而,若在此公开、大肆祭奠张灵甫,粟戎生无法接受,广大群众也无法接受。经过深思熟虑后,粟戎生决定亲自致信山东方面的领导,恳请他们对这种现象进行严加管理。

他在信中用激烈的言辞表示:

“绝不能将祭奠物品长期摆放,甚至作为景观供人参观!这是绝对不可接受的!否则,我们如何面对在孟良崮战役中牺牲的烈士?难道消灭张灵甫、全歼七十四师是错了吗?”

“张灵甫” 捧上天?

如今对张灵甫的热捧,无非是基于两方面:

一方面强调他曾与日军作战,声称他抗日勇敢,却避而不谈他积极参与“剿共”以及全身心投入内战的历史;

另一方面突出他那段“传奇爱情”,却回避他暴戾杀妻的往事。

甚至为了塑造“英雄”形象,有人刻意宣称张灵甫在孟良崮战役中并非被“击毙”,而是“自戕殉国”、自尽成仁,意图借用蒋介石当年为“激励士气”所编织的版本,给张灵甫的结局涂上“悲壮”色彩。

历史确实复杂,人也往往多面。

张灵甫的确曾参加过淞沪、武汉、长沙等会战,也曾杀敌,但战果并非显赫。然而,他也是蒋介石的刽子手,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

五次围剿苏区,他参与了四次;抗战结束后,他更是立即投身内战,淮阴战役、孟良崮战役等均有他“累累战功”,却也是“血迹斑斑”。打开临沂城后,他甚至下令毁墓砸尸,摧毁了抗日名将罗炳辉的陵墓。

在山东战场上,张灵甫的残忍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部队在张官村发现几双绣有红星的鞋垫,张灵甫便将全村村民尽数杀害,并毁灭周边村庄,夷为平地。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他更是纵兵抢粮,凡是抵抗者均被残忍杀害,手段之毒辣甚至超过日寇,令人发指。这一切的背后,还有前日本军官松下一冠作为其军事顾问,助其对百姓进行残酷镇压。

对待老百姓的残暴程度超越日军,这样的人怎能被捧上神坛?

历史可以“重新审视”,张灵甫的功过也可“一分为二”,但切莫炒作成一种新的“片面论”,以致后人迷惑,徒增混淆!

而“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作为无数革命烈士安息的地方,应永远成为人民缅怀英雄、铭记历史的圣地。让后人铭记这段真实的历史,是对历史、对先烈的正确致敬。

0 阅读:6

世间一分钟

简介:雨望雁,不许人间见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