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十年代,黄永胜赋闲在家,没有一点官职。闲来无事,只能和孙辈在一起玩乐。这天,黄永胜的儿子忙碌了一天的工作,回到家中。偶然间想起了父亲的往事,就跑到父亲的身边,问道:“父亲,我今天上班,听同学们谈起你们解放战争时期的事迹,就想着问你几个问题。”
耳鬓斑白的黄永胜,脸上堆满了笑意,说:“什么事,你问吧。”儿子便说:“前几天,去北京开会的国民党俘虏,听说有不少是你俘虏的,对吧?”黄永胜想了想,思绪回到了几十年前的烽火岁月。
几分钟后,黄永胜答道:“也不全是,不光是我们四野的,也有二野、三野的。他们的功劳也不小。”还不等儿子开口,黄永胜又补充了一句:“可惜的是,我这个四野的,现在是无人问津了,境遇比不了当年了。”
儿子附和道:“也是,如果你当年要是国军上将,晚年断绝不会如此!”黄永胜却皱起了眉头,说:“你这话有问题,一来我要投奔了国民党,绝对当不上上将。参加革命,加入组织,我一点也不后悔。”
事实上,黄永胜说的一点也没错。就凭他是个苦出身,在派系林立,讲究裙带关系的国民党也不会有出头之日。
黄永胜,湖北咸宁人,放牛娃出身,曾读过一年私塾。1927年,黄永胜参加了农民革命,跟随秋收起义部队,来到了井冈山。杨成武将军曾说过:“永胜同志是我军从战士到班长,从班长到排长,一级一级打上来的。”
有人则反驳道:“你不也是吗?”杨将军回答道:“不,我干过团政委,当没当过军事干部大不一样。”
一次战役中,国民党地方部队来井冈山,准备偷袭红军。仅仅是班长的黄永胜就敢带着几个人,对国民党军队发起反击。事后,毛主席来前线部队慰问,见到了黄永胜,就问他:“你这个娃娃叫什么名字?”他(那时还不叫作黄永胜)非常高兴,说:“报告毛委员,我叫黄叙钱。”
毛主席又问:“哪一个叙?哪一个钱?”黄永胜如实作答。毛说:“革命战士不应该讲究钱嘛!不如叫永胜好了,永远胜利嘛。”
黄永胜脑子灵光,勇气十足。1933年,红军某师长想叛变革命,黄永胜闻讯率领一个团去追赶,将全师官兵安全带回,并由此获得苏维埃代表大会颁发的“三等红星勋章”。随后的革命生涯中,黄永胜越战越勇,立下了不少功劳。
可惜的是,建国后,黄永胜犯了安于享乐的毛病,常常穿着便服出入于广州歌舞场。此外,黄永胜对于家人也是疏于管教。家人犯了错误,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比如说1950年3月,妻子项辉芳带着3000元港币,擅自来到香港,游览了3天。回到内地,黄永胜为此受到了中央的批判和警告。
特殊历史时期,项辉芳还和纪登奎在京西宾馆观赏电影。该电影主要讲述的是外国一位君主领兵出征,班师回朝,发现皇后和一位大将好上了。项辉芳非常惊异,还说:“看了这部电影,我一夜没有睡好觉。”
这一时期,四野的干部出尽了风头,也更加短视,岂不闻“月满则缺,水满则溢”的道理?黄永胜大红大紫,当上了解放军总参谋长的职务,负责日常军事建设。“九一三”之后,黄永胜由于和“副帅”走得太近,被撤销了职务。
关于黄永胜对于这一事件的看法,他曾用一句话概括:“武将不敌文人,他的死是天意,怨不得别人。”1983年4月26日,黄永胜于青岛病逝,留下了说不尽的谜团疑案。
参考资料:《“中南王”黄永胜》 人物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