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因何灭亡?真实的历史远比故事精彩

陶陶读历史 2024-01-05 18:51:46
前言

道光十九年,当这位历史上著名的“抠门”皇帝还沉浸在自己当年平定西北战乱,功绩要比肩爷爷的时候,在东南海疆,英国人的战船开始集结。大清于伶仃洋与英军交战,近千年的农业大国自此,开始了自己的百年大变局。

从一八四零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在南京签订条约开始,到一九一一年清廷颁布诏书宣布退位止。这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清廷换过四位皇帝、经历多场变革、想尽各种办法去试图挽救危局,终是于事无补。

对于大清这个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袁世凯、张勋复辟不算在其列),他的灭亡是何原因?真的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西方列强洞开国门,大清腐朽无法抵抗,就此灭亡吗?

“闭关锁国”与“刀枪对火炮”,晚清最大的谎言

如今我们一提到清朝,必然躲不过一个名字:“闭关锁国”。说是当年乾隆过生日,英国出于好心派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他们提出通商要求,被乾隆回绝。

对于这段历史,如今大部分人都会只提使团多么不辞辛苦的从英国跑到中国来通商,以彰显大英帝国的伟岸;放大当时的礼仪之争,表示大清的愚昧与无理。但对于英国使臣提出了什么要求,乾隆是如何回复的,是只字不提。

现在让我们看一下英国使团的要求:

允许英商到宁波、舟山和天津贸易;

准许英商像以前俄商一样,在北京设立商馆;

将舟山附近一处海岛让给英国商人居住和收存货物;

在广州附近划出一块地方,任英国人自由来往,不加禁止;

英国商货自澳门运往广州者,享受免税或减税;

确定船只关税条例,照例上税,不额外加征

这个条约,就是《南京条约》的简版,此时的清朝,刚刚翻越喜马拉雅山,和由英国东印度公司支持的廓尔喀人打过一战,兵锋直逼敌军首都。如此无理的要求清朝自然不会同意。

闭关锁国这四个字,给人的印象好像大清直接玩单机,不与西方来往。实际上,康雍乾三朝都积极了解西方社会变化。对于海疆的封闭是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雍正年间,怡亲王宣布解除海禁,到乾隆时期由于英国、葡萄牙商人扰乱秩序,乾隆再次实行海禁,但仍然留有广州通商。

看待对外贸易,我们不能只把眼睛停留在东南海疆,远在北方的贸易枢纽,一直不为人所知,这便是晋商的“龙兴之地”、著名的“买卖城”:恰克图。

这里的贸易主动权,一直为清朝掌握,俄国人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茶叶,就是晋商由浙江出张家口,运抵恰克图进行贸易。

对于这种保留通商环境,同时又限制贸易的行为,相比较“闭关锁国”,我觉得,我们现代社会经常用的那个词语:“自主限关”,更为合适。

当然,说这一点并没有洗白乾隆的意思,而是我们要把历史的真实展现给大家,不能因为学习西方的这种社会体系,就连对自己的称呼都随着人家的叫法而叫。

再一个有意思的点就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我们的拿着大刀长矛去对待敌人的火枪火炮。然而实际上,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我们的装备战术落差却没有那么大。

清康熙曾经提出:

大清以弓马得天下,以仁孝治天下。

但这句话,说白了就是一句宣传语,告诉大伙大清建立多不容易,实际上,自后金起,满洲就极其重视火器。电视剧里都是拿着弯刀长枪,骑着战马威风凛凛,实际上,都是重甲步兵或者没有铠甲直接布衣拿着火枪。

欧洲三十年战争期间,来自瑞典的天才指挥家,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发明的“排队枪毙”线列步兵战术使得新教势力连连重创天主教势力,自此,线列步兵席卷欧洲。实际上,在乌兰布统之战中,清军的九进十连环战术,已经和线列步兵战术类似。

《清史稿》记载:每旗出炮十位,火器营兵千五百名。汉军每旗出炮十位,鸟枪兵千五百名。每佐领下之护军鸟枪兵、护军骁骑,每参领下之散秩官、骁骑校,及前锋参领、护军参领、侍卫等,更番以从。既成列,演放鸟枪,鸣螺进兵,至所指处,分兵殿后而归。

在武器方面,清军装备前装滑膛枪与火炮虽然不及英军装备先进,但也绝不是影视剧所描绘的那种大刀长矛。清军在前期作战时,考虑到性能问题,已经进行了几次武器升级。尤其是在大小金川之战中,考虑到金川土司的碉楼多建设在山崖上,乾隆亲自下令在北京西山模拟金川碉楼建造,用以实验新型野战炮的火力。

英国人的记载,清军虽然武器装备差之,但在火器对射时并未有怯阵,实际上是白刃相接时清军一击及溃。

社会改良与救亡图存,终是未触根本

清廷在最后的几十年经历的多次改良,可都未成功,究其原因,都是没有触及到最根本的矛盾。林则徐魏源,这些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人,他们所谓的“开眼”,指的是正视西方。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受他们影响的洋务派,自此基础上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洋务运动,一场由晚清地主阶级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以维护清王朝统治为目的展开的一场救亡运动。

这期间,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沈葆桢、张謇、刘坤一等一批洋务领袖脱颖而出;

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福州船政、兰州织造、汉阳铁厂等一大批工业企业拔地而起;

湘军;淮军;楚军等地方团练武装代替八旗绿营开始发挥作用;北洋海军、福州水师开始拱卫海疆。

但中法战争,福州水师被法国海军一艘艘击沉在军港,李鸿章断不支援,甚至要求两江总督设法阻扰对南线的支援。

可见,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与其说是为了大清,更多是为了自己。中法战争,一个后辈在一旁默默的学习着。

法国殖民越南,要求中国放弃宗主国地位,于是日本殖民朝鲜,要求中国放弃宗主国地位;

法国全歼福州水师于马尾军港,日本也在旅顺港击沉了北洋水师。

有意思的是,当时,北洋海军进行准备的时候,意向视北洋于己出的李鸿章没有自掏腰包出军费,而是上报户部出钱。

此时的户部主事是翁同龢,两人在朝廷内早已意见不合:李鸿章为后党,翁同龢为帝党。

翁同龢为了可以让光绪尽快独立主政,要动用国库银两为慈禧重修颐和园作为生日礼物,这只北洋舰队,就随着翁李党争,沉没在了旅顺港中。

地主阶级洋务派失败,资产阶级维新派登场。

这次,由洋务运动孕育出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自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带领下,认识到了启发民智的重要性,开始开办报纸、学堂。

但他们在选择如何变革这个最重要的一点上,去抱紧了光绪皇帝的大腿。寄希望于开明君主制度来完成救亡任务。可最终所托非人,在著名政治投机家袁世凯的背叛下,六君子殒命,康梁出逃。

资产阶级的这次革命梦碎在地主阶级顽固派手中。

最终,皇权阶层开始选择折腾折腾了,在大清的最后一刻,翻了个身,然后掉到了地上。

英国二战后最有作为的“首相”哈克(英剧《是,首相》角色台词)曾经说过:每当一个国家走下坡路的时候,总要有人踩一脚油门。大清这脚,便是著名的皇族内阁与预备立宪。

清末,随着维新派的开启民智与革命派的风起云涌,大清终于决定妥协,开始预备立宪。慈禧松了口,要实行宪政,各省开始设立议会。

但清政府有意拖延,说民智未开,无法实行,先预备着。同时,派镇国公载泽、户部侍郎戴鸿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商部右丞绍英出使西洋。

清政府还是做了些努力的,废科举、办学堂、公派留学、推行工商业等。但随着最终,“皇族内阁”的建立,让人们认清了清政府的虚伪,清帝国最后的改革流产,清帝国灭亡。

总结

了解了清末的改革之路,想必大家对于清朝的灭亡,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思维了。为了挽救大清,各派势力都进行了努力,但都无济于事。

清帝国的灭亡,是多方面的结果。但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清廷的统治,已经不再适合这个社会的发展。清帝国与西方工业社会接轨后,资本主义需要发展空间,而封建王朝作为地主阶级统治的工具,已经开始阻碍这个世界的发展,由此,他作为一个旧事务,必然被新事物击败,必然走向灭亡。

当年林则徐等人南下禁烟时,以倭仁为首的保守派极力反对,保守派与进步派的矛盾开始左右道光,让道光游移不定;

洋务运动开展,汉族地主阶级权力逐渐增强,可清帝国作为满洲贵族为顶层的少数民族政权,面对汉族地主崛起,也有所忌惮,满汉之间的矛盾加深;

洋务派中,李鸿章等人重信洋人,主张重视海疆忽视塞防,甚至选择丢弃新疆保卫海疆,多次从媾和中吃拿回扣;左宗棠等要求守土,寸土不让,主张海防塞防皆重。同时对外谈判强硬,洋务派内部矛盾注定洋务运动不会成功;

维新变法,维新派选择依靠皇帝,而后党势力雄厚,且手握军队,帝后之间的矛盾终结了维新变法;

清末新政,实际上只是清帝国为了能够续命而做的最后努力,其中边疆行省化,为日后保住了西藏、内蒙古、新疆,是为大功。发展教育,立宪设议会,为日后培养了人才,也终结了自己。此时,已经是清朝贵族与新型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皇权与工业社会的矛盾。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清帝国末期, 诸多矛盾叠加,量变最终引起质变。这一便,终结了两千余年的帝制。历史的每一次大转折,绝非一蹴而就,一定是经历了前面一步步的积累,才在最后那一刹那完成转变。

在这次民族危亡中,贵族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买办阶级都进行过努力,而无一不以失败告终。他们的失败无一例外的都忽视了一点:人民群众的力量。没有办法,阶级使然,也是阶级局限了他们的眼光,直到那位操着湖南口音的青年和他的战友们到来,才找到了破局的希望。

5 阅读:913

评论列表

小鱼

小鱼

4
2024-02-12 08:23

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难,大清的领地版图没能全部守住继承下来,直至今日很多领土都没完整,吾辈当自强,一定得超越前辈,继续开疆拓土,收复失地

用户10xxx52

用户10xxx52

2024-01-09 14:44

根本是大清的制度问题

陶陶读历史

陶陶读历史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