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大唐天子李隆基,相信许多历史爱好者都不会感到陌生,因为这位天子的身上实在是发生了太多的传奇故事,也发生了太多令人扼腕叹息的事迹。李隆基的一身,功过褒贬实在很不好说,其前半生英明睿智,扑灭武氏余孽,断绝韦后乱政、诛杀太平公主,结束了唐朝自武则天执政后期以来的种种政治乱象,随后又亲贤臣(重用姚崇、宋瑨等人)、远小人一举开创了唐朝历史,乃至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最伟大的时期“开元盛世”。但也就是这位皇帝,衰败同样因他而始,唐朝后期衰败的宦官弄权、藩镇割据等因素都始于他的统治时期,对唐朝而言,李隆基既是功臣又是罪人。按理说他这样的人应该会被当成历史人物的反面教材令后人铭记,但偏偏在他之后的一百年左右,就又出现了一个和他颇有些相似的天子,这就是后唐庄宗——李存勖。
李隆基像
文艺青年用文艺青年形容李隆基恐怕还不够全面,因为李隆基终其一生都十分热爱文艺事业,并且在文艺方面还造诣很高。例如:李隆基被后世推崇为梨园祖师;李隆基和杨贵妃一手编排了霓裳羽衣曲;诞生了诸如李白、杜甫等很多的诗人,将唐诗推到了一个鼎盛时期等等。后世的李存勖在这方面和李隆基非常相似。李存勖在后世被人戏称为“伶官天子”,暨是指他热爱并喜欢任用伶人为官。所谓伶人,暨是古人将演员、戏子、艺人等从业者简单统称为伶人。李存勖对伶人的热爱启自于他对演艺、文艺等方面的热爱。在一般人想来,李存勖也算是一代开创之主,他沉迷于文艺那肯定是称帝之后逐渐享乐腐化才有的事,但其实则不然。根据《五代史补》记载:
初,庄宗为公子,雅好音律,又能自撰曲子词。其后凡用军,前后队伍皆以所撰词授之,使揭声而唱,谓之“御制”。至于入阵,不论胜负,马头才转,则众歌齐作。故凡所开战,人忘其死,斯亦是用军之一奇也。
这说明李存勖在文艺方面还是颇有造诣的,而且还擅长用音乐激发士兵英勇作战,但他将这个雅好贯穿了他的一生,甚至是在所有事情上都如此热爱文艺那就是大问题了。例如李存勖在攻下开封,灭亡后梁的第一件事不是赏赐他的功臣,不是安抚他的臣民,而是先口头承诺了(事后也确实兑现了)让一个叫陈俊的伶人当一郡之首,并赏赐了一个叫周匝的乐工,至于原因则是周匝曾是他喜欢的一个伶人,而陈俊则是曾经在战乱中保护周匝有功。如此可见李存勖对文艺的痴迷。在李存勖不长的皇帝生涯中这样的事情还屡见不鲜,在他执政时期任用过许多伶人为官,这自然会引起文官武将,尤其是军队的极大不满。试想,乱世之中出生入死的是将士们,凭啥有的人唱唱歌、跳跳舞就平步青云了?
李存勖像
爱屋及乌白居易的一首《长恨歌》向人们展示了一位李隆基这位天子的痴情形象,在历史上关于杨玉环本人作恶的事情倒是不多见,但由于李隆基的爱屋及乌,放纵杨玉环,致使杨玉环的亲戚,例如虢国夫人、韩国夫人等作恶多端的事迹却是不可胜数。这对唐朝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对安史之乱的爆发负有不可推卸的间接责任,尤其是任用杨玉环不学无术的赌徒表哥杨国忠为宰相(由于杨玉环的影响,杨国忠在短短数年间就从一介布衣做到了朝廷大员),更是对唐朝的官场政治生态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在这方面,李存勖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据历史记载李存勖非常热爱自己的皇后刘氏,并且对刘氏是百依百顺,这在平常百姓人家或许不是什么坏事,但在政治面前这就是问题。第一个典型问题是刘皇后拜张全义为义父。张全义原本是后梁朱温的臣子,在李存勖灭亡后梁后,此人迫于形势就投靠了新朝,但他对后唐的建立并无功劳可言,且又是降臣,按理说不会有太大的发展前途的,但偏偏这个人在后唐官场混的如鱼得水,先是担任了守太尉、中书令、河南尹(由于后唐的都城在洛阳,所以相当于首都市的市长)等高级职务,后又被封为魏王,之后又改封为齐王,位极人臣。根据史书记载,这个张全义靠的就是贿赂刘皇后,让刘皇后拜了他为义父,和最高领导人直接攀上了亲戚关系。相比第一个事情问题的性质而言,第二个就更为恶劣了,那就是刘皇后直接擅杀功臣、重臣郭崇韬。郭崇韬在李克用时期就为李家鞍前马后,在李存勖接班后,无论是开国还是灭梁的过程中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就是这么一个人被刘皇后不通过李存勖直接就杀了。郭崇韬这个人有才,所以脾气也大,因此就得罪了不少人,这其中就有刘皇后身边的人。公元926年,郭崇韬辅佐李存勖的儿子李继岌灭亡了四川的割据政权前蜀,正准备班师回朝,有人秘奏李存勖说郭崇韬想在四川自立为王,刘皇后一知道此事,就怂恿李存勖杀郭崇韬,可李存勖不相信此事,但刘皇后竟然自己下了一道教令(皇后下的命令叫“教”)给四川的相关人员,从而诱杀了郭崇韬。据史书记载连李继岌都曾说过:“圣上没有正式诏书,单凭皇后的教令怎么能杀朝廷大臣!”,的话来否定这种做法,但偏偏李存勖竟然对刘皇后没有任何处罚。
功过难定李隆基一生既有前半截的光荣伟大,也有后半生的悲哀没落,说他是唐朝的罪人这没错,但唐朝的盛世也毕竟是在他手上开创的,而且这里面也有他前期二十年执政的功劳在里面,因此李隆基究竟是功还是过,是功多一点,还是过多一点真是不好定。李存勖在这方面同样也是如此。
后唐是五代时最有可能完成统一的政权
乾化元年,闰月,壬戌,帝疾增甚,谓近臣曰:“我经营天下三十年,不意太原余孽更炽如此!吾观其志不小,天复夺我年,我死,诸儿非彼敌也,吾无葬地矣!”因哽咽,绝而复苏。
以上是《旧五代史》对朱温晚年说过的话的记载,为什么要将李存勖称作余孽呢?是因为李克用死后交给李存勖的事业已经快走到了历史的尽头。当时,东有河北刘仁恭父子为敌,南有朱温虎视眈眈,北有契丹威胁,内部又有权臣李克宁闹分裂,是李存勖力挽狂澜,不仅挽救了太原的危急,还先后战胜了所有强敌开创了后唐,且他所开创的后唐是五代时占地最广,兵力最盛的政权,没有之一,后来的后唐明宗治世也是继承于李存勖的基础之上。但也同样是李存勖这个人,眼看着天下就要统一之时,他又深深终结了这个进程,如果不是李存勖的倒行逆施,五代十国的乱世是完全有可能提前十几年结束的。因此,李存勖究竟是功还是过,是功多一点,还是过多一点也同样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