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梅雨季(一)

良向新集旧 2024-07-30 23:41:33

乡村又到了插秧的季节,因为一场自北向南持续的干旱,而使黄陂乡村的插秧时间一天一天地推迟,少量地块早下的秧因为干旱而打蔫枯黄,九队大畈的承包人孝平一直在期盼着一场酣畅淋漓的雨。迟到的梅雨季,终于在六月中旬人们的期望中来了。

位于姚蔡河畔村里九队的大畈,平整好的一块块田埕盛满雨水,刚插下去的秧苗吸足了水,在绵绵细雨里茁壮成长,在难得的晴日里向阳而生。村里的元忠是第一年承包田地,一场瓢泼大雨扫去他心头的阴霾,劲头十足地投入到了下一轮忙碌。

六月底,正是高考放榜季,襄渝的儿子在职校参加高考,取得了535分的成绩,这不,一早上就跟乡亲们报喜。我家老公正在修剪大雨后院子里凌乱的花草,他的辈分在村里较长,襄渝喜滋滋地喊着叔叔,提着两条滠水河里钓的黑鱼,过来讨论填报志愿的问题。

在乡村,一家的欢喜是要与乡亲们分享的。村东一户人家得了孙子,村里的每一户人家都不约而同地得到了好消息,相互约着,三三两两地去“喝糖茶”。客人来了,主人殷勤地分发糖果,又热情地递上“红糖水”,滚烫的开水里既掺入红糖又撒入一点白胡椒,有着“红糖甜嘴、胡椒辣心”的美好寓意。

乡村人家的传统,如日出日落、春生夏长一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刘家塆虽然以刘姓为主,但是他们历来视几个小姓人家为村里大家庭的一部分,在滠水河与姚蔡河的交汇区域世代繁衍,生生不息。

村东的一户谌姓人家,房屋地势很高,门前挂着遮阳网,每天上午总有人在房前闲话,一位病重的老人静静地看着、听着,因为身体虚弱而不能参与,但他的神情是那么安详,老人的最后时光有了乡亲们的陪伴而少了些许痛苦。

上午路过他家门口,看到有几人聊天陪伴,可是到了晚上11点,鞭炮声打破了乡村的宁静。谌家以这种传统的方式,向乡亲们传达着老人逝去的消息、诉说着亲人的哀痛。

第二天,乡亲们纷纷早起,上门吊唁,人们在广场上有条不紊地忙碌起来,不计任何报酬。在这里,陪伴即将远行的乡邻走完最后一程,主动登门吊唁、帮忙,成为一代代人自觉遵守的优良传统,一直保留至今。

乡村,是有着浓浓乡情的地方,此心安处是吾乡,有了乡村,乡愁就有了寄托之处。

城里的邻居只能在电梯里相遇,在业主群里交流,群里的交流可能也只限于电梯故障、停水停电等,或者再来一场业委会、业主与物业人员的唇枪舌剑、斗智斗勇,即使插播一条社区精心组织的便民活动、端午节活动的消息,讨论者、响应者、参与者寥寥。

据说,中国的城镇化已经超过66%,每天平均有100个乡村在消失。留住乡村、留住乡愁应该成为这个社会的责任和使命。我们这一代人还有关于乡村的记忆,还有一方乡土可留恋,还有如许的乡愁可寄托,而我们的后代呢?

他们大多为独生子女,没有乡村生活经历,他们在城市里所承担的压力,所承受的挫磨,所历经的风雨,又能到哪里寻找一处乐土得以治愈呢?在聚集着大量居民、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的城市里,他们将心归何处?

乡村的传统需要下一代去赓续绵延,而他们,又能否担起这个责任?

本文作者侯艳霞授权新集旧事发布

0 阅读:0
良向新集旧

良向新集旧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