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弥留之际,为何将军权交给陈锡联?80年陈锡联为何“内退”

世间一分钟 2024-11-13 12:56:51

陈锡联在历史上被称为“打仗数第一”、“红军赵子龙”,并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首任炮兵司令。毛主席在去世前的最后几个月里,将军权交给了陈锡联,当时的500多万解放军由陈锡联一人统领。

这一任命在当时引发了许多疑问:为何毛主席会在生命的尽头,把如此重大的军权交付给陈锡联?然而,在1980年,陈云却为何建议陈锡联“内退”?

一代名将陈锡联

陈锡联,1915年出生于湖北黄安(现红安)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童年时,他经历了极为艰辛的生活。8岁时,父亲去世,家里为维持生计,母亲被迫变卖家产,甚至忍痛将女儿送人。

幼小的陈锡联和母亲相依为命,靠乞讨度日。正是这些苦难的经历,锤炼了他的顽强意志,也埋下了他立志革命的种子。

1929年,年仅14岁的陈锡联加入了家乡的儿童团,积极参与打土豪、斗劣绅的农民运动。同年4月,他毅然投身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在红军中,陈锡联表现出色,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很快转入中国共产党。在鄂豫皖苏区的多次反围剿战斗中,陈锡联屡次身经生死战斗,顽强不屈,人称“小钢炮”。

在红四方面军西征的过程中,他参加了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等重要战役,表现出色。特别是在开辟川陕根据地的战斗中,陈锡联表现抢眼,被李先念称为“打仗数第一”,并被组织重点培养,逐步提升至师级领导岗位。

抗日战争爆发后,年仅22岁的陈锡联已经成为129师769团团长,执行侧击日军后方的任务。他率部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一举击毁日军24架飞机,重创日军警卫队,赢得129师抗日首胜。

这一战绩轰动一时,连蒋介石也特意发奖金表彰,邓小平更称赞道:“陈锡联能打仗,是个将才。”

陈锡联在抗战中的表现愈发出色,参与了神头岭、响堂铺等关键战役,特别是在晋东南反“九路围攻”的战斗中,他身先士卒,英勇杀敌。

一次,他在战斗中下颌被子弹贯穿,昏迷不醒,但醒来后,他依然坚守阵地,指挥部队直至战斗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陈锡联继续勇猛出击,参与指挥了上党战役和邯郸战役,并随后转战鲁西南,成功歼灭国民党嫡系六十六师。他还参与了挺进大别山的战斗,获得邓小平的高度评价,被称为独当一面的“一陈”。

在淮海大决战中,他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率领三个纵队攻占宿县,并歼灭了1万多敌人。紧接着,他与粟裕合作,帮助歼灭黄维兵团,成为淮海战役中的“急先锋”。

1950年4月,陈锡联被任命为军委炮兵司令员,之后他在这一岗位上工作了9年,为中国的炮兵部队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在朝鲜战争中,他领导的炮兵部队在战场上取得了重要胜利,为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1955年,陈锡联被授予上将军衔。1959年,他改任沈阳军区司令员,接替邓华上将,掌管东北的军队。1968年,他被递补为八届中央委员,政治地位逐步上升。

1973年,陈锡联调任北京军区司令员,负责京畿重地的军事事务。1975年,他进一步获得晋升,成为国务院副总理,并兼任中央军委委员和常委。

1976年,毛主席在临终前将军权交给了陈锡联,这一决定令许多老一辈革命家感到意外。毕竟,陈锡联的军事资历虽然不浅,但在当时,许多同样具备出色军事能力的老同志仍健在,毛主席又为何这样安排?

毛主席高瞻远瞩,陈锡联“临危受命”

1976年,随着周总理的去世,毛主席深感悲痛,身体状况急剧恶化,甚至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连说话和行走都变得困难。然而,尽管如此,为了确保自己去世后国家的稳定,避免发生大的动乱,毛主席在痛苦中坚持作出一系列重要安排。

2月2日,党中央发布了一号文件,宣布两个关键决定:一是华国锋担任代总理,二是陈锡联领导军委工作。虽然华国锋接任总理职位并不让人意外,但毛主席选择让陈锡联主持军队事务,却让许多老一辈革命家感到惊讶。

当时,十大元帅中的朱德、徐向前、叶剑英、聂荣臻和刘伯承等人仍健在,十大大将中的战神粟裕、黄克诚、罗瑞卿等也都在世。面对这些资深的军事领导人,毛主席选择当时年仅61岁的陈锡联,这一决定引发了不少议论。

毛主席之所以作出这一决定,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许多老同志年龄偏大,而陈锡联相对年轻,是当时党内和军内最年轻的领导人之一。

其次,陈锡联对党和毛主席极为忠诚,始终保持对党绝对的忠诚,未曾表现出任何野心。邓小平后来曾评价陈锡联:“这是一个没有野心,绝对忠诚于党的人。”

最后,陈锡联不仅军事才能卓越,且在军中拥有极高的威望。

他不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战将,还曾担任过副总理。要确保军队上下能够服从指挥,并有效制衡一些骄兵悍将,军委负责人必须具备深厚的军事素养,而陈锡联正符合这一要求。毛主席曾高度评价陈锡联,认为他是一位军事谋略非凡的人。

尽管陈锡联主持军委的时间并不长,但在那个关键时刻,他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在国内形势复杂的特殊时期,陈锡联为党中央粉碎四人帮的阴谋立下了赫赫战功。

毛主席选择陈锡联来主持军委,毫无疑问是一个极具远见的英明决定。

1980年陈云建议陈锡联“内退”?

1977年,随着毛主席、周总理和朱老总等伟人的相继逝世,陈锡联也成为了一位老将,并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委员。

当时,他不仅是国务院副总理,还担任北京军区司令员。然而,到了1979年,社会上开始对过去的一些决策和事件提出质疑,甚至有人举报一些历史上的不公事件。

在这种背景下,陈锡联的一些旧案被重新提起,他突然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面对这种局面,陈锡联并没有选择逃避或辩解,而是选择坦然面对。

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同志提出了让陈锡联“内退”的建议,以平息舆论。

为了响应邓公“精兵简政”的号召,陈锡联毫不犹豫地服从了组织的决定,他表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自己始终把党和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哪怕是要自己的脑袋也毫不犹豫。

1980年,陈锡联主动辞去了所担任的领导职务,退居二线,之后进入中顾委任职。

在随后的十二大和十三大期间,陈锡联以中顾委常务委员的身份参加了这两次大会。之后,他也有幸作为老同志代表,参与了党的十四大和十五大。

从党的七大到十五大,陈锡联共参加了九次党代会,这一记录对于一位开国上将来说,可谓是前所未有的。

他曾幽默地说:“如果同志们还选我,我还愿意出席十六大,来个十届大满贯。”

晚年时,陈锡联与老战友张爱萍、肖克等人一同前往香港,见证了香港回归的历史时刻。在五星红旗升起的那一刻,陈锡联激动得热泪盈眶,看着祖国的繁荣与强大,感到无比欣慰和高兴。

陈锡联一生致力于国家和人民,即使在晚年,依然心系祖国的未来与安危。

1999年,北约轰炸了南斯拉夫,并误炸了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尽管北约以“误炸”作为理由,但这一解释并未令中国感到满意。

85岁的陈锡联看到这一消息后勃然大怒,愤慨地说:“他们这是故意挑衅,挑战中国的领土主权!我虽然年纪大了,但还没糊涂,我依然能上战场!”

然而,遗憾的是,这年6月,陈锡联因病永远离开了我们,留下了一代名将的传奇。

尽管陈锡联将军已故,但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继续前行。他的子女们,不仅是他血脉的延续,也是他革命精神的传承。无论身处何地,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踏实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陈家的家风和革命传统。

0 阅读:7

世间一分钟

简介:雨望雁,不许人间见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