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材不是小事,儿童启蒙不能儿戏

拐蚂拐 2022-06-02 09:03:29

潦草,怪异,丑陋,惊悚。

很难想象,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插图,竟能给人如此感觉。

原本朝气蓬勃、阳光开朗的少年儿童形象,在插图中变得目光呆滞、体态臃肿,没有丝毫美感可言。

宽眼距,塌鼻梁,伴着诡异的表情,都使人产生了强烈的不适感。

人教社对此回应称,将重新绘制部分插图,改进画法画风以提高艺术水平。

但似乎,这不仅仅只是“艺术”的问题吧?

如果只是单纯的画得丑,倒还好说。

因为这是水平低下的问题,不至于引起群情激愤。

但这些插图中夹带私货,融入了许多另外的元素,这就不是简单的“艺术问题”了,而是其心当诛的“意识问题”。

教材之用途,不仅是让孩子们学习知识,更要给孩子们塑造起正确的价值观。

而价值观之首要,在于爱国。

家国情怀,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所在。

作为教材插画,最基本的五星红旗,画师们应该要画好吧?

然而,他们直接就将国旗给画倒了。

代表着亿万中国人民的四颗小星,位置从“拱卫”变成了“压倒”,这究竟是画师没有常识的无心之失,还是若有所指的刻意为之?

作为红旗的一角,红领巾既代表着一种无上荣誉,也是一种不忘先辈的薪火相传。

而在教材中,红领巾却与星条旗服饰配到了一起,这又有着怎样的寓意?

当然,现实生活中的孩子们有自由选择着装的权利,可若是把“星条旗+红领巾”画到教材里,并堂而皇之称其为“一般的学生形象”,这就完全不合适。

至于“兔女郎+红领巾”,以超短裙、横条纹丝袜、无袖上衣、兔耳朵等元素,将“软色情”与红领巾加在一起,简直是其心当诛。

教材的插画中,还有戴着红领巾的纹身女孩。

试问,又有多少孩子会在这个年纪纹身?

将这些元素搭配着红领巾画到教材中,这是要搞哪样?

除此之外,让我们愤慨的还有许多的不堪入目。

在一张讲解“钝角知识”的插画中,小男孩疑似没有穿上裤子,私密部位一览无遗。

而他另一旁的小女孩,竟以一副极其意味深长的表情,毫不掩饰着自己的目光,紧紧盯着这个小男孩的私密处。

尤为可恨的是,类似这样刻意凸显隐私部位的插画,在教材中随处可见。

无一例外地,这些小男孩的裤裆处,都有着怪异的凸起。

在并非生理学科的数学教材书上,如此频繁地出现这样的内容,简直令人瞠目结舌。

除了这些小男孩之外,小女孩们在画师的手下,也免不了要被荼毒。

画师将“袭胸”、“拉拽裙子”的元素,借着“玩游戏”的形式,直接就给展现了出来。

就比如这张图,小男孩的双手,肆无忌惮地放在小女孩的胸前,他的发际线极高,表情甚是怪异,像极了一些不良书刊中所描述的那种“猥琐大叔”。

在一张“跳皮筋”的插图中,小女孩的裙子被高高掀起,裤衩也是一览无遗。

事实上,类似的插图不止在某一类教材中出现。

其他的许多教材教辅之中,都有令人无法直视的插图。

比如,在一幅体现“家庭”的插画中,父亲的坐姿极为怪异别扭,看看他的手,究竟是放在了哪里?

这一些,难道不是在借着插画,疯狂打着低俗的擦边球么?

知道的说这是教材,如果是不知道的,大伙觉得这像什么书?

在这些插画中,不乏诸多外国元素,包括一些国外品牌的“广告”。

美国纽约有一个百年品牌,全称是“Abercrombie&Fitch”,插画左边这小女孩所戴的帽子,就是这个品牌的货。

日本有个潮牌川久保玲,插画中小男孩身上穿的,就是这个牌子的T恤。

在我们的教材中,公然给外国品牌打广告,这显然不合适。

这些牌子价格不菲,画出这些东西,也不知是要给孩子们灌输虚荣攀比的思想,还是要传递崇洋媚外的价值观?

在一张插画上,驾驶员所驾驶的飞机为“N33K”。

在飞机的注册号中,首码以“N”作为开头的,通常都是美国的飞机。

那么在我们的教材中,我们为什么要开着美国的飞机?

难道是想告诉我们的孩子,长大了为美国效力?

类似的外国元素,不止是人教社的教材中有,其他一些教辅上也都有。

有一份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辅,在它的封面,是一幅动漫人物驾驶着战斗机的图画。

而这一架战斗机,正是日军曾经盘旋于我们上空的96式舰载战斗机。

当年,这些飞机在上海、南京、武汉、南昌等地狂轰滥炸。

数十年后,它竟堂而皇之的,登上了我们的教辅封面。

我们怎么敢去想象,我们怎么敢去相信。

如此插画,已经无关审美,这完全就是纯粹的坏!

一个国家的强盛兴衰,离不开学校的教育。

正如伟大的爱国者陈嘉庚先生所说:“教育,是千秋万代的事业!”

小学生如同一张白纸,他们没有足够的分辨能力,这些教材教辅对于他们来说,既是必要的学习工具,更是人生的启蒙读物,对孩子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如果有人要在教材上暗戳戳地做手脚,很容易就会影响到孩子的三观。

若是对这些“毒教材”不管不顾,它们就能危及到意识形态的安全。

这绝非危言耸听。

事实上,在很多国家、地区,都曾出现通过歪曲历史的教材改编,以实现宣扬暴力、灌输仇恨、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孩子三观的事情。

这些“毒教材”胡编乱造,向天真无邪的孩子们灌输了各类分裂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使得孩子们心中的仇恨种子不断生根发芽,直至根深蒂固。

由此可见,教材阵地是何其重要!

这块阵地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不容有失!

在以前,全国中小学生所使用的,是由人教社统一发放的教材。

2001年,我们实行课改。

课改的目的,是将教材的编写权进行下放,以促进教育事业的多元化,鼓励教科书行业形成良性竞争,实现良性发展。

这一个工作流程,是由教育部进行立项,然后通过地方的教材编写机构进行教材编写,再经相关部门审定,合格之后即可出版。

这是一片巨大的空白市场,许多出版社不断涌入,参与到编写教材的工作当中。

为了控制预算,许多出版社会尽可能地联系到插画工作室,由这些工作室进行插画制作。

因此也有部分网友说,这些教材的插画质量之所以低下,是因为钱没给到位的缘故。

这样的说法,很难站稳脚跟,也很难给这些荼毒我们下一代的插画洗白。

钱没到位,可以不画。

赚钱嘛,坐地起价不寒碜。

但是既然收了钱,就不能这么乱画!

如今,我国已有各个学历阶段的教育教材约19万种,基础的教育类教材将近1万种。

因此也有人说,这么多的教材,审核难度实在太大,因而出现了许多“漏网之鱼”。

然而早在数年之前,就有人反应了这些教材插画的问题。

为什么当时没能重视?为什么一直要等到如今?

这不应该。

有人说,教材的插画问题兴许就是无心之失,不用太过较真。

笑话,教材是关乎到民族未来的大事,容不得丝毫马虎,我们能不较真么?

根据数据显示,在2021年的时候,我国共有1.58亿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生。

这其中,小学的在校学生数为10779.9万人。

这些孩子,将在未来几十年内,成长为我们这个国家的顶梁支柱。

因此毫不夸张地说,教材的问题,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更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安全问题。

我们应该较真,也必须要较真!

这一次的问题教材事件,在引起我们足够重视的同时,也再次敲响了相关审定部门的警钟。

为孩子们把好教材的最后一关,就是为我们的未来把好第一关。

《法治日报》说,毒教材的整改,不应该止于道歉。

深以为然!

小学生用的教材,不是小事。

儿童的启蒙教育,不能儿戏。

如果没有追责、问责,“举一反三”将毫无意义。

0 阅读:16
拐蚂拐

拐蚂拐

后来,渐渐地没有了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