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是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

昕瞳看历史 2023-06-10 06:13:01

长白山位于欧亚大陆东端的太平洋西岸。因其独特雄伟壮丽的火山地貌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地自然景观而闻名世界。长白山区不仅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和良好的地理环境,而且,古往今来一直都是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长白山地处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白山市白山地区境内,史上曾经有诗云:“名山钟灵秀,二水发真源。翠霭笼天窟,红云拥地根。千秋佳兆起,一代典仪尊。翘首瞻晴昊,窕珧逼帝阍”(见清康熙皇帝《望祀长白山》)。

长白山(满语为golminsanyanalin,果勒敏珊延阿林)是我国满族的故乡。在被誉为“上古三大奇书”之一的《山海经·大荒北经》中有“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的记载。晋人郭璞为其作注曰:“今肃慎国去辽东三千余里,穴居,无衣,衣猪皮,冬以膏涂体,厚数分,用却风寒。”这里的“去辽东三千余里”的肃慎氏,正是我国古代东北地区重要而古老的民族——满族先民肃慎族。《晋书斠注》指出:“不咸山即长白山……”而在汉魏时期,长白山又称“盖马大山”;据《吉林通志·卷十八》记载:“长白山为汉西盖马县境之山,则魏志之盖马大山为长白山无疑。”汉代的西盖马县即是今天的白山市临江镇一带。另外,据《魏书·勿吉传》记:“勿吉国南有徒太山……有虎豹熊狼不害人,人不得山上溲污,行径山者,皆以物盛去。”在《北史·靺鞨传》中也有记载:“过南有从太白者,华言太皇,俗甚敬畏之。人不得溲污,行径山者以物盛去。上有熊罴豹狼,皆不害人。人亦不敢杀……”《金史》(卷135)更是直截了当载明:“黑水靺鞨居古肃慎之地,有山曰白山,盖长白山……”

上述史料记叙的内容,均为满族先世把长白山披上神秘面纱而顶礼膜拜的最早记录。同样的记载亦见诸其他史籍之中,不胜枚举。因而,不难看出,以其“楛矢石弩”著称于中原王朝的满族祖先肃慎人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世居在长白山一带了。如果将长白山与肃慎及其后代的生息繁衍、勃兴沉浮联系在一起,就很容易理解长白山为什么被满族后人视为其祖宗发祥之地而倍加尊崇,甚而封为“神山”“圣山”岁时奉祀了。如今,长白山仍然是哺育、发展东北少数民族地域文化的沃土和摇篮。

实际上长白山的形成,远不止现存的文字记载,长白山不仅仅是欧亚大陆东部最高的山系,它还是我国东北地区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的源头,同时,还是“三江”中下游重要的生态屏障。长白山神奇古朴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别具一格的美景佳境,以其原始、天工、神奇、博大、富饶的特点而成为万山之祖、东方乔岳。

考其长白山区的历史,自然会发现远在2亿年至7500万年的中生代以前,地球曾经发生过多次地壳变迁活动,形成了古老的岩层。中生代经历上亿年的风雨侵蚀,形成一系列山间盆地。到了新生代,变成了一片波状起伏的具有残丘散布的准平原。距今约2500万年,随着新生代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伴着火山的间歇性喷发,地壳发生了一系列断裂、抬升,地下深处的岩浆大量喷出地面,构成玄武岩台地。第四纪到来之前,距今约200万年,由于地壳运动活跃,喷出的熔岩和各种碎屑物堆积在火山口四周的熔岩高原和台地上,筑起了一座雄壮而高大的火山堆体——长白山。据《北史》记载:“国南有太山者,华言太皇。俗甚敬畏之,人不得山上溲污,行径者以物盛去……”古人连在山上便溺都不敢,可见古人对长白山的敬畏之至。在清代,皇朝把长白山视为祖宗发祥地,又是封山,又是祭神,并划为封禁地,不许俗人进入,长白山更成了人迹不到之处。

直至今天,长白山仍然保持着原始状态,简直就像想象中盘古刚“开天辟地”时的模样。在我国众多的名山中,唯有长白山的纬度最高,其神山、圣水、奇林、仙果一向为中外游客所心驰神往。长白山自古就受到了历代帝王的关注,特别是金、清王朝视“长白山为祖先发祥地”以后,世人更加推崇长白山为“神山圣地”,是“存瑞凝祥、列祖龙兴”的象征,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祭典。清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帝在第二次东巡时到达乌拉,抵达伊始,便遥望长白山,行三拜九叩大礼,之后才入城驻跸。此外,根据《吉林外纪·祠祀》记载:清代在小白山原址上正式扩建望祭殿开始于雍正十一年(1737年),其规制为正殿五楹,祭器楼二楹,牌楼二座,养鹿圈一座。祭祀程式为每年春分和秋分二季,各备青牛20头,肥猪20口,黑羊20只,鹿1头,作为祭祀牲品,由吉林将军及盛京礼部特派专员骑马前来拜祭。礼仪颇繁,至为隆重……

新中国成立后,长白山得到了国家有关单位的高度重视,并进行了全方位严加保护和发掘。1964年,考古工作者在位于长白山北坡的安图县明月镇东南的洞穴遗址中,发掘出一枚中、壮年的人类牙齿化石,其形态结构与现代人相似,应属于晚期智人阶段,距今26000年左右。在洞内的四层堆积物中,还发现了19种哺乳动物化石。在长白山西坡(抚松县境内)的仙人洞遗址中,出土的石器以大石器为主,有砍砸器、刮削器和尖状器,骨器以尖、刃工具为主。这些石器,都与狩猎生活密切相关。仙人洞人生活的时代,大约与“安图人”相当。据相关记载,先民们对长白山的崇拜习俗已经形成。而且,生活在长白山的先民们,凭借山林的惠赐,从事采集、狩猎生活。他们在与风雪严寒、狼虫虎豹等自然环境的斗争中,进山取食,林中觅宝,付出了世代辛劳,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使这里已成为东北地区古代各个民族生产习俗和长白山文化的策源地。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安图人”和抚松仙人洞人的出现,拉开了人类开发利用长白山历史的序幕,人类文明的曙光,从那时起在长白山麓慢慢地开启。如果就长白山的建制来说,学者普遍认为始于我国西汉时期。长白山先后曾为西汉“句丽县”辖地、东汉“高句丽国”占据地、唐靺鞨粟末部人居地、唐“渤海国”所在地、辽“东丹国”始设地、辽渤海“定安国”割据地、辽渤海“兴辽国”割据地、金代曷懒路属地、金末“东夏国”割据地、元开元、辽阳二路分属地、明三卫分置地。专家认为在辽金时期,长白山就正式被定为今名了。因为,契丹族建国之初,尊白衣观音像为家神,《辽史·礼志》记载:“太宗幸幽州大悲阁,迁白衣观音像,建木叶山,尊为家神。”即此之谓也。后来,有感于长白山的雄奇,乃将家神像移至长白山,家神与长白山一起祭祀,《契丹国志·岁时杂记·长白山》记载:“长白山,在冷山东南千余里,盖白衣观音所居。其山禽兽皆有,人不敢入,恐秽其间,以致蛇虺之害。”起源于东北西部和北部沙漠草原地区的契丹人,在建立了辽朝后,同样尊长白山为神。满族建立清朝后,因为是其先祖生活的地方,所以更加崇拜长白山。《努尔哈赤实录》《八旗通志》《满洲源流考》及《清史稿》等重要文献都记载了《佛库伦吞朱果生圣子》的优美的族源神话,在为王、为帝的基础上,封长白山为神。这样,人、神之至尊共聚于长白山为一体,长白山也因此被作为“龙脉”加以封禁。更增加了人们对长白山的神秘感和崇敬心。这样的礼遇,可以说历史上为长白山所独有。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批准专门成立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8月,长白山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定为具有国际意义的A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被确定为全球28个环境监测点之一;长白山植被垂直景观及火山地貌景观不仅成为我国首批进入《中国国家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的国家自然遗产地,而且还先后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自然保留地和国际A级自然保护区;长白山及其天池、瀑布、雪雕、林海等景观都曾多次入选“吉尼斯世界之最”记录。长白山区也开始对世人开放,党和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为更多的人能够在有生之年一睹长白山的神奇尊荣,敞开了山门,创造了前来长白山观光有利时机,长白山区也打破了往日的平静与寂寞,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络绎不绝的游客。到长白山旅游的主要特点有神奇壮观的火山地貌景观和山水风光;典型完整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种类繁多、品种齐全的动植物资源;北国独特奇异的冰雪风光;分布广泛的火山矿泉、瀑布与河湖;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历史遗迹和民俗文化风情。长白山的资源组合性较好,山景、水景、生景相伴而生、辉映成趣;长白山旅游资源总体品位高,散布于三区四线旅游带上,使得游人随处可以欣赏长白山的胜景,此外,旅游资源的优劣与环境保护的主次组合分明,有利于开展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长白山一年四季风光各具特色,春踏青,夏消暑,秋赏叶,冬玩雪,终年流淌的温泉更是像婉转的乐曲相伴游人春夏秋冬。

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人文旅游资源更是长白山下的一颗璀璨明珠,给这片神奇的土地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值得一提的是长白山天池怪兽,在最具权威性的《奉天通志》《长白山志》《长白山江岗志略》《长白汇征录》和一些地方文史资料中都有相关记载和描述。《长白山志》的《大事纪要》中记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四月,行路人徐永顺云,其弟复顺随至让、俞福等人,到长白山狩鹿,追至天池,适来一物,大如水牛,吼声震耳,状欲扑人,众皆惧,相对失色,束手无策。俞急取枪击放,机停火灭。物目眈眈,势将噬俞,复顺腰携六轮小枪,暗取放之,中物腹,咆哮长鸣,伏于池中。半钟余……池内重雾如前,毫无所见。这是对怪兽最早的文字记载。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奉吉勘界委员刘建封在《长白山江岗志略》中记述:“自天池中有一怪物覆出水面,金黄色,头大如盆,方顶有角,长项多须,猎人以为是龙。”清宣统二年(1910年),长白县设治委员张风台编著的《长白汇征录》,对怪兽作了详细记载:“有猎者4人,至天池钓鳖台,见芝盘峰下自池中有物出水,金黄色,首大如盎,方顶有角,长项多须,低头摇动如吸水状。众惧,登坡至半,忽闻‘轰隆’一声,回顾不见。均以为龙,故又名‘龙潭’。”

自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对怪兽的发现次数和记载越来越多。从1962年开始,又有人在天池中见到奇异的动物。据吉林省气象部门知情人爆料:在1962年8月中旬的一天,有人拿望远镜看到天池东北角水中露出两个动物,狗头大小,黑褐色,怪兽在池中滑行一个多小时后,潜入水底。经查,发现在《长白山志》记载:1962年8月中旬,吉林省气象器材供应站的周风瀛曾用六倍双筒望远镜发现“天池东北角距岸二三百米的水面上,浮出两个动物的头,前后相距二三百米,互相追逐游动,时而沉入水中,时而浮出水面。有狗头大小,黑褐色,身后留下‘人’字形波纹。一个多小时后,潜入水中”。在《长白山志》中又记:“1976年9月26日,延吉县老头沟桃胡公社苗圃主任老朴和苗圃工人,以及外来的解放军同志,共二三十人,同一天在天文峰上看见一个高约两米、像牛一样大的‘怪兽’,伏在天池的岸边休息。大家惊讶地大喊大叫起来,‘怪兽’被惊动,走进天池,游到接近天池中心处消失。”

1980年8月21日,曾任中国作协北京分会副主席的著名作家雷加和几个同伴在长白山天池中发现了喇叭形的阔大划水线,“其尖端有时浮出盆大黑点,形似头部,有时又浮出拖长的梭形体,形似背部”……

1980年8月23日,吉林省气象局两位同志从山上下到天池底端,在距池边只有30米处,有5只头部和前胸昂起,头大如牛,体形如狗,嘴状如鸭,“背部黑色油亮,似有棕色长毛,腔部雪白的动物”。他们边喊边开枪,均未击中,“怪兽”迅速潜入水中,不见踪影。

1981年7月12日凌晨5时05分,朝鲜考察团发现“怪兽”在天池中游动。后据摄影资料考证是一只黑色野熊。

1988年8月的一天上午,正在天池边巡逻的抚松县边防部队的几名战士,惊奇地发现天池水面有一条又宽又厚的划水线,并且水线很长,似有动物来回游动,持续了一个多小时……

1995年8月,奇迹再次出现,北坡登上天池的游人们齐声呼喊,一只怪兽钻出水面又迅速消失。这一消息立即在吉林电视台予以报道。与此同时,在西坡的抚松县边防大队的战士们曾3次发现怪兽钻出水面。

此外,据史料记载,长白山还曾经发生过数次火山喷发,并且有过长短不同时段的间歇。公元750年—960年的长白山火山首次喷发,摧毁了当时长白山的原始森林……从16世纪以来,长白山火山就有过三次大型的喷发。第一次是1597年8月,当时的人们自远处看到:有“放炮之声,仰见则烟气张天,大如数搂之石,随烟析出,飞过大山后,不知去处……”同时还有地震发生,泉水变红,并冒出大量红色泥水。第二次是1688年4月,据载,附近落了“雨灰”。1916年曾发现生长在火山灰里面的树木,最高树龄不过250年,据此推测,这些树木是在这次火山喷发后生长起来的。第三次是在1702年4月14日。据记载,当日“午时,天地忽然晦暝,时或黄工业区,有同烟焰,腥臭满室,若在洪炉中,人不堪熏热,四更后消止,及至朝视之,则遍野雨灰,恰以焚蛤壳者……”长白山天池就是一个火山口积水而成的高山湖泊,出水口一年四季流水不断,形成了独特的长白山瀑布。由于长白山独特的地理构造,其景观也绮丽迷人,主峰环抱的天池,飞流直下的瀑布,险峻的大峡谷,幽静宜人的鸳鸯泡,星罗棋布的温泉群,温文尔雅的银环湖,仙女下凡沐浴的圆池等30多处景观,处处秀丽诱人,驰名中外。

星移斗转,日月穿梭,长白山不仅以其博大的胸怀养育了一方华夏儿女,而且还以其独具的魅力,孕育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长白山文化”。长白山区曾先后隶属于吉林省和奉天省,1909年,由于安图、抚松两县设治,隶属于奉天省的长白府。至1939年12月,安图县划归延吉管辖,长白山亦随之改变其辖属关系。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设置了长白山森林公安队。安图县林业局在奶头山、大阳岔等地,设置了护林工作站。1953年至1954年,国家派遣森调大队对长白山森林资源进行了调查和区划,编制了《长白山森林经历施业案》,绘制了林相图,并将森林公安队改为森林警察队。1955年至1957年,建立了头道森林经营所、二道、白山、黄松浦林场。1958年,吉林省气象局、吉林省体育运动委员会,先后在天文峰东侧和温泉下3公里处建立高山气象站、高山冰雪场。1960年,吉林省林业勘查设计院二队,为建立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再次进行了调查和区划。各有关部门和科学工作者,相继开展了资源调查和科研工作,为保护和开发长白山区的丰富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1960年4月,吉林省人民委员会根据《全国人大一届三次会议提案》和我国前林业部(工959)林经川字第54号指示精神,建立了“吉林省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区域范围是原《长白山森林经历施业案》中的白山、白西、保安、锦江、老岭五个施业区的全部和黄松浦、头道白河、二道白河、漫江、横山五个施业区的一部分。总面积236750平方公里,其中绝对保护区139875平方公里,一般保护区96875平方公里。同年11月,成立了吉林省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由省林业厅直接领导。1962年12月,吉林省人民委员会批转林业厅的报告,对保护区的部分区划作了调整。1968年12月,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被撤销,各管理站分别被下放给安图、长白、抚松县。1972年12月,吉林省革委会收回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由吉林省林业局直接领导。为了加强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充分发挥其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1982年8月,吉林省人民政府决定,取消绝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之别,统称为“吉林省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并重新调整了保护区范围,确定保护区面积为190582平方公里(经1993年调查求积核实,准确面积为196465平方公里)。1986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局经过考证、审定,并报请国务院批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被列为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1988年11月9日,吉林省人大七届六次常委会通过了《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使保护区的规范化管理有了法律上的依据。2005年6月29日,吉林省为加大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力度,加快培育吉林省旅游优势产业,理顺各方面关系,实现对长白山的统一规划、统一保护、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经2005年第七次省委会议讨论同意成立长白山管委会。长白山管委会级别为副厅级(见吉林省人民政府〔2005〕19号文件),并于2006年7月19日,在《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明确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管理体制和职能权限的意见》(吉林省人民政府〔2006〕30号文件)中,进一步强调,“长白山保护开发管理委员会”为“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长白山管委会),作为省政府的派出机构,正厅级建制,代表省政府依法对管理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行政事务以及森林、草原、水流、山岭、土地、矿藏等自然资源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具有相当于市(州)政府的行政管理职权,享有省政府授权、委托的部分经济社会和行政事务管理职能和权限。同时,吉林省林业厅将长白山保护局整建制委托长白山管委会管理。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委会驻长白山池北区。

0 阅读:39

昕瞳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