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影响选择,选择导致命运!

春秋右传读过去 2024-07-24 07:53:13

我们一般会说,“性格决定命运”,但其实,性格首先决定的是一个人的选择以及选择方式,而一个人的选择,尤其在关键时刻的选择,才是决定一个人命运的最直接因素。晋献公的三个儿子,太子申生、重耳、夷吾三个人的性格,及其由他们性格所主导的选择,就很好的展示了这弟兄三人命运走向的基本逻辑。

比如太子申生,按照《左传》刻画的人物形象,这个人性格执拗,意识狭隘,只认死理,不会拐弯。这样性格的人,在任何时代,都会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人。成功了,或许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失败了,就一定是一个悲剧性人物。而成功或者失败,就在于选择!由于太子申生选择了向命运屈服,选择了为国尽忠为父尽孝,当然也就选择了死亡。

其实读者可以看到,太子申生可以不选择死亡!比如晋献公命他挂帅讨伐皋落氏的那次,那么多人劝他逃离晋国,不要再受骊姬的窝囊气,但太子申生就是不听,一定要按照晋献公的要求,完成讨伐皋落氏的任务。虽然太子申生完成任务,但却在骊姬的那里,成了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后来骊姬诬陷太子申生毒杀晋献公,明明可以自辩脱罪,但太子申生为了让父亲晋献公能够睡个“好觉”,竟放弃自辩的机会。明明太子申生已经逃到新城,随时都可以离开晋国,免去杀身之祸,但他却选择了自杀!

太子申生的死,从《左传》的字里行间,读者是很难得出同情的概念来的!这是因为,因为这个人太执拗了,太傻了,太愚孝了,太不珍惜生命了!是不值得学习的!而他的老师杜原款被杀,也是罪有应得!因为这种老师最好不要!

和太子申生相比,另一个极端就是夷吾!从《左传》关于夷吾,也就是后来的晋惠公的记载来看,这个人对自己的利益是锱铢必较的,在个人利益面前他是能争就争,做起事来也是利益导向,目的就是如何尽快实现个人利益。比如,士蒍筑城一事,估计士蒍作为司空,其所筑之城,既包括太子申生在曲沃之城,也包括重耳在蒲之城,当然也包括夷吾在屈之城。依照士蒍的辩解,这三座城的质量大概都差不多,但就是夷吾进行了投诉。这说明夷吾很在乎自己的利益!

还有,与太子申生的软弱执拗相比,夷吾就敢于挑战晋献公的绝对权威。比如鲁僖公五年春所记载的寺人披伐蒲之事,按照《史记》的说法,晋献公也派人来到了夷吾所在地屈,但夷吾就拒绝了讨伐,并坚守不出。显然夷吾是进行了对抗性动作,所以才导致晋献公在第二年春天派出贾华征讨于屈,最终夷吾不敌,开始逃亡。这说明夷吾此人性格还是很倔强的,也是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人。

而夷吾逃亡的选择方向,也反映了夷吾性格中“急功近利”的另一面。按照《左传》记载,郤芮给夷吾建议,不要学他的哥哥重耳,步后尘去狄国,因为“后出同走,罪也。不如之梁。梁近秦而幸焉。”这句话中表达了三个观点,第一个观点就是,夷吾晚一年出奔,如果同去狄国,则就坐实了同谋害君的口实。其二,应该西渡黄河去梁国,梁国于秦为近,秦国强大,可资庇护。第三,晋国与梁国一河之隔,晋国一旦风吹草动,夷吾就可捷足先登,有了夺取君位的优势。

关于这三条,其实第一个观点中还包含着一个不欲明言的意思,即如果与重耳同在一国,则重耳在先,即使晋国出现机会,夷吾也很难抢在前面。而第二、第三个观点中,都包含着野心,而且都是以争取晋国未来之君为出发点的,显得十分功利!

相比于太子申生和公子夷吾,公子重耳在《左传》中的形象就显得很中庸了!首先,重耳不是主动背叛晋国,而是在寺人披的追捕之下,甚至是在寺人披的纵容之下才得以逃脱。重耳被割下来的袍袖就可以让寺人披交差。其次,重耳对父亲晋献公之命也是心怀尊重,因为重耳不像夷吾敢于举兵抵抗,而是命令手下“君父之命不校。”“校者吾雠也。”所以是放弃抵抗,逃走了事。而出逃的方向是甥舅之国狄国,这也符合古人之礼。

相比于太子申生,重耳也不会坐以待毙,逆来顺受,更不会做无谓的牺牲。重耳对于忠孝二字,也不是不在乎,而是选择了恰当的方式。相比于夷吾的处心积虑,争强好胜,一切以个人为中心乃至急功近利,重耳则更能随遇而安,谦恭有礼,也能团结人,更能从大多数人的利益尤其对方的利益思考问题,这就是公子重耳更胜一筹的地方!

公子重耳的性格,其实更符合中国的中庸之道!即不极端,不执拗,不走歪门邪道,不急功近利,所以这样的选择更容易被当时的人所接受,而这才是公子重耳走向成功的本质特性。

因此,从根本上来说,性格决定命运是说得通的!但观察历史,我们会看到,往往性格很相近的人,其成败的距离其实会很大!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败了!之所以如此,在笔者看来,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性格所影响的当时“选择”!这个选择如果是成功的机遇,就有可能成功;而这个选择,是失败的陷阱,你就可能失败!其中的关键在于,一个人所处的历史背景!同样的性格,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其所选择产生的影响完全是不同的!

0 阅读:0

春秋右传读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