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后出轨是常态吗?心理学从这4个方面带你找到答案!

陈曼心理 2024-10-31 15:55:31

每天,社交媒体中充斥着铺天盖地的明星、名人出轨新闻,仿佛永无止境。各类情感账号的读者来信里,也满是关于出轨的困惑与求助,不是“老公出轨了我该如何是好”,便是“自己没忍住出轨了该怎么办”。

环顾四周,出轨的故事亦是屡见不鲜,不是谁的丈夫在外包养小三,便是谁将伴侣出轨的丑事公之于众。

在吃瓜之余,也不禁让人心生惶恐,出轨事件频发,出轨的概率究竟有多高?人心隔肚皮,即便是看似忠厚老实之人,也隐藏着出轨的可能。加之当下社交软件的普及,只需轻轻一触,便能与另一异性建立联系,开房似乎也变得稀松平常,出轨的风险骤降,易得性却大幅提升。

诚然,曾有社会学研究者对已婚夫妻的出轨率进行过统计,分别揭示了男性与女性的出轨概率。但作为一名婚姻心理咨询师,我更倾向于将焦点聚焦于个体及其所处的环境,以此分析出轨的概率,这或许能为我们的择偶与亲密关系的处理提供更为深刻的启示。

即便在当今社会,出轨的途径变得简单易行,但更容易出轨的始终是某一类特定人群。正如在黑夜中点亮一盏灯,只有那些具有趋光性的昆虫才会被吸引而来,而那些非趋光的生物则无动于衷。

那么,这类更容易出轨的人群究竟有何特征?

答案或许可以从他们的心理特质、亲密关系模式、家族代际传承以及所处的人际环境中探寻。

01本人的心理特质

在当今这个开放多元、性观念日益解放的社会环境中,加之约会软件的泛滥,出轨行为已屡见不鲜。而具备以下心理特征的人,其出轨的概率更是远超常人。

01对亲密关系有着过度依赖的需求

人们往往误以为,那些极度渴望亲密关系的人会对伴侣更加忠诚,因为他们似乎总是深情款款。然而,这却是对爱情的一种误解。

很多时候,你以为他对你情深意重、难以割舍,为此感到得意与感动,但实际上,他可能只是无法离开一段关系而已。

他或许表现得异常“黏人”,总是渴望与你形影不离,一天之内频繁地打电话给你,稍有怠慢,便会怀疑你是否还爱他。

起初,你可能会享受这种高浓度的亲密关系,认为这就是爱情最纯粹的模样。然而,如果一个人对关系的依赖过度,他对独处的耐受性就会大打折扣。

再美好的感情也不可能永远处于激情四溢的巅峰状态,随着彼此了解的加深,关系总会趋于平淡,每个人都需要属于自己的空间与边界。

而对于这类人来说,他们对关系的渴望如同鱼儿离不开水,一旦从伴侣身上得不到足够的关注与爱护,他们便很容易将目光投向关系之外。

他们无法面对自己,无法自我疗愈,总是试图从外界寻找安慰与满足。他们坚信只有别人才能拯救自己,而真实的关系必然伴随着遗憾与不足,这让他们将过错全部归咎于伴侣,并将希望寄托在另一个人身上。

相比之下,那些具备独处能力、能够安住当下、精神内守的人,他们更懂得向内寻求力量,深挖自己的信念与潜能,自我疗愈与成长,因此他们对感情也更为专一与坚定。

02自我价值感低下

观察那些出轨的人,我们会发现,很多人出轨是为了证明或提升自己的价值。

他们可能在关系中缺乏关注,处于权力的低位,或者常常感到挫败,这些都会削弱他们的自我价值感。

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往往建立在外界的反馈之上,缺乏一个“我很好”的坚定信念。

然而,别人的反馈是无法控制的,它只能反映出对方的心理状态,而无法永远给予他们正面的肯定。

可能只是伴侣没有及时回复短信,他们便开始怀疑对方是否爱上了别人;

伴侣出门没有带上自己,他们便担忧对方是否要和别人发生关系;

伴侣因为疲惫而不想亲密,他们就坚信对方嫌弃自己……

只要对方的言行与他们预期不符,他们便会联想到对方是否不再爱自己。他们的自恋极为脆弱,容不得一丝一毫的伤害。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很容易向外寻找慰藉。一个无法专注地爱别人的人,往往也无法真正地爱自己。

他们总是幻想会有另一个人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并深爱着自己,却不知内心的空洞与匮乏永远无法靠他人来填补。

02身处的关系模式

人是环境的产物,一个人是否容易出轨,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特质,还深受其所处关系模式的影响。身处一段不健康、难以良性发展的关系,无疑会大大增加出轨的概率。

01关系界限模糊

在容易出轨的关系中,两人往往过度融合,陷入共生纠缠的境地,缺乏清晰的界限感。

界限感,是尊重的基石。它意味着明确区分自我与他人,理解自己的身体和思想属于自己,有权自主决定;而对方的身体和思想则由对方做主,自己无权干涉。

缺乏界限的关系,容易导致双方互相干涉、控制,缺乏尊重,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

这种关系往往争执不断、矛盾频发,当事人要么会执着于争对错,要么热衷于争夺话语权。他们没有共赢意识,一定要在关系中分个高下。

若缺乏自我觉察与关系调整,当事人很容易将责任归咎于对方,认为自己找错了人,觉得自己的所有痛苦都是由对方带来的,换一个人自己一定会过得更好。

此时,若婚外出现一位能让自己暂时感到舒心、合拍的人,出轨便可能悄然发生。

02健康自恋无法得到满足

在心理学中,我们听说过“全能自恋”的概念。全能自恋者希望伴侣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不容许伴侣有任何自我意志,否则自恋便会受损,这是一种病态的自恋。

而正常人都会有一种“健康自恋”,即适度地感受到自己的美好,感觉自己的存在很有价值,自己被对方喜爱和接纳,这是心理健康的基础。

在良好的关系中,我们会从对方的反馈中感受到被爱、被允许、被尊重,即便关系中存在小小瑕疵,也愿意包容这样的婚姻。

然而,在容易出轨的关系中,两人常出现负面沟通模式,如互相打压、贬低、否定、回避问题、忽视对方、拒绝沟通等。

这些模式的共同弊端在于无法满足彼此的健康自恋,当事人总是感觉不到被爱、被尊重,总在担心自己是不是被对方嫌弃、会不会被抛弃。

例如,一位女士在关系中总是受到伴侣的忽视,无论她生病、受伤,还是事业受挫、被攻击毁谤,伴侣都漠不关心。

这种冷漠无情无疑会损伤她的自恋,让她感觉到自己丝毫没有被在乎。

此时,若外界有人对她嘘寒问暖,哪怕只是简单的关怀,她都会感到温暖,体验到被重视、被心疼的感觉,从而容易对他人产生情感倾斜,当时机成熟时,她便很可能出轨。

而那些健康自恋得到满足的人们,对关系的满意度更高,他们想要的在婚姻里大部分都能得到满足,出轨的概率自然降低。

03家族代际传递模式

研究表明,家族中长辈有出轨史的家庭,当事人出轨的概率更高。

我们与伴侣相处的模式,往往会受到养育者潜移默化的影响。

可以说,养育者的亲密关系模式,是我们亲密关系模式的原型。即便我们不认可这种模式,也会不自觉地模仿养育者,让这种模式延续到我们自己的婚姻里。

一方面,家族中有人出轨,他们对婚姻的看法往往比较负面。养育者可能常将“女人就是麻烦”、“男人没一个好东西”、“我就是被拖累了”等话语挂在嘴边,对后代形成限制性信念,导致后代对婚姻失去信心,不相信自己能拥有美满幸福的婚姻,对婚姻持悲观态度。

另一方面,婚姻中出现矛盾是常态。若养育者以出轨方式解决问题,他们的行为模式会被后代传承和沿袭。

后代无法习得健康、积极的矛盾处理方式,不知道还有什么方法能化解矛盾又不伤害感情,而倾向于学习这种回避、激化矛盾的方法解决婚姻难题。

此外,若养育者有出轨史且未导致离婚,对后代便无法起到警示作用。后代可能不会认为出轨是原则性错误,甚至将其视为可接受的行为。当遇到出轨的机会时,他们便更难以约束自己。

04人际交往中缺乏经营长期关系的朋友

有句话说得好,“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深刻地揭示了人际关系对我们思维与行为的潜在影响。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我们不自觉地受到周围人的熏陶与感染,这种影响往往潜移默化,却又深远持久。

人常常会陷入“羊群效应”的漩涡中,当身边的人纷纷趋之若鹜地投身于某项活动时,即便我们起初对此并无太大兴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份独特的坚持也可能在群体的浪潮中逐渐消磨,最终让我们步入盲从的行列。

正因如此,社会上时常有人总结出一些看似更易出轨的职业类别,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一定的现实依据。

当我们身处一个环境,其中的朋友、同事、合作伙伴若都不擅长经营长期关系,甚至频繁传出出轨的丑闻,这些负面行为无疑会侵蚀我们的信念,让我们对婚姻的美好憧憬逐渐褪色,甚至动摇了坚守婚姻原则的决心。

在观察身边人的时候,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代入自己的角色,设想自己在相似情境下的选择与反应。若他们都是通过出轨等负面模式应对婚姻中的困扰,我们也很可能降低底线,有样学样。

可见,当今社会出现婚外情的概率有多高,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问题,绝不能一概而论。我们无法通过一个具体的数字来帮助自己决策是否要进入婚姻,但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婚外情行为的根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和应对。

无论是加强自我认知与成长,建立健康的关系边界,还是审视并改善家族中的亲密关系模式,都是减少出轨风险、维护关系稳定的重要途径。

在这个过程中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应对婚姻中出现的问题,则有可能将自己婚姻中婚外情出现的概率降低,收获一段健康、稳定的婚姻。

-END-

本文首发知乎平台:陈曼、王筱、张妍

侵权必究!

0 阅读:54

陈曼心理

简介:专业解答情感问题,教你如何理性去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