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中,唯一一个没有打过败仗的参战国军队,号称253战全胜

蓝江聊历史文化 2024-11-14 22:40:38

抗美援朝中,唯一一个没有打过败仗的参战国军队,号称253战全胜

世人皆知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的联合国军,但鲜为人知的是,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中,竟有一支来自非洲的军队,创造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战绩——253次交战全胜!这支军队来自埃塞俄比亚,他们自称"卡涅"(意为"毁灭"),是当时东非唯一未被殖民的独立国家的精锐之师。他们为何能创造如此神奇的战绩?这个"不败神话"的背后又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非洲雄狮的东方之旅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当时的埃塞俄比亚国王海尔·塞拉西一世正在访问美国,这位有着"征服者"之称的国王接到了杜鲁门的请求。作为二战期间成功抵抗意大利入侵的非洲国家,埃塞俄比亚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美国的认可。

在接到请求后,海尔·塞拉西一世并未立即答应。他召开了一次特别的军事会议,会上讨论了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埃塞俄比亚军队能否适应远东的作战环境,二是此次出兵能为埃塞俄比亚带来什么。

1951年4月,经过近半年的准备,第一批埃塞俄比亚士兵抵达朝鲜半岛。这支部队的正式番号是"卡涅1营",由256名士兵组成。他们的指挥官是穆卢盖塔·布里上校,这位军官曾在英国军事学院受训,精通现代化作战。

值得注意的是,卡涅1营的士兵并非随意挑选。他们多数来自埃塞俄比亚高原地区,这些士兵从小就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地区生活,具有优秀的耐力和适应能力。他们还经过了为期三个月的特别训练,包括严寒环境下的作战技能和山地战术。

随着战事的发展,埃塞俄比亚又先后派出了卡涅2营和卡涅3营。每个营都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美式装备,包括M1加兰德步枪和勃朗宁自动步枪。在装备质量上,他们与美军部队保持一致。

埃塞俄比亚的参战在国内引起了强烈反响。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报纸以"帝国雄狮远征东方"为题,连续报道了军队的出征仪式。当地民众在街头举行庆祝活动,许多年轻人争相报名参军。

在出征仪式上,海尔·塞拉西一世亲自授予每个营一面特制的军旗。旗帜上绣着埃塞俄比亚的国徽——手持权杖的雄狮,象征着这支军队的使命和荣誉。国王还特别强调,这次远征将是埃塞俄比亚走向世界强国的重要一步。

1951年夏季,三个营全部到达朝鲜后,美军将他们编入第7师序列,负责金城地区的防务。他们的营地建在一处山坡上,营地周围修建了完备的防御工事。美军为他们配备了专门的联络官和翻译,确保指挥系统的顺畅运转。

二、非凡战绩的背后

1951年7月,埃塞俄比亚军队在朝鲜半岛迎来了第一场战斗。那是一个雨夜,志愿军第39军的一支小分队试图渗透他们的阵地。卡涅1营在战前就布置了多重警戒线,在第一道警戒线就发现了敌情。布里上校立即下令全营进入战斗状态,采取了独特的"包围反击"战术。

这场战斗中,埃塞俄比亚士兵展现出了惊人的夜战能力。他们利用地形优势,在山坡上设置了多个交叉火力点,将志愿军分队困在一片开阔地带。战斗仅持续了40分钟就以志愿军撤退告终,这是卡涅营的首场胜利。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卡涅营不断展现出其独特的战斗力。他们在作战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战术体系,这与他们在非洲高原的作战经验密不可分。比如,他们善于利用地形设置"弹性防线",在敌人进攻时看似溃退,实则是诱敌深入,然后利用预设的火力点展开反击。

1952年3月的"三八线争夺战"中,卡涅2营在距离三八线仅2公里的281高地上与志愿军展开激战。当时志愿军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术,企图从侧翼突破。但卡涅营的侦察兵提前发现了敌军的调动痕迹,使得整个营及时调整了防御部署。

这场战斗持续了整整三天。志愿军多次发起冲锋,但每次都被卡涅营的火力网挡了回去。第三天拂晓,志愿军出动了迫击炮对281高地进行轰击。在炮火的掩护下,一支志愿军突击队成功突破到了阵地前沿。就在这危急时刻,卡涅营预先埋伏的机枪手发起反击,将突击队击退。

卡涅营的战斗力不仅体现在防御战中,在进攻战中也显示出非凡的本领。1952年夏季的"金城反击战"中,卡涅3营担任主攻任务。他们采用了在埃塞俄比亚内战中总结出的"游击突击"战术,利用夜色和复杂地形,成功突破了志愿军的防线。

值得一提的是,卡涅营的后勤保障也是其战功显赫的重要因素。每个营都配备了专门的后勤分队,负责弹药补给和伤员救护。他们在营地周围种植了蔬菜,建立了简易的医疗站,甚至还有专门的维修小组负责武器装备的保养。

此外,卡涅营还特别注重情报工作。他们组建了专门的侦察小组,成员都是在非洲丛林中经验丰富的猎人。这些侦察兵能够通过细微的痕迹判断敌军的动向,多次为营部提供了准确的情报。

到1953年初,卡涅营已经参与了253次大小战斗,次次都取得胜利。这个惊人的战绩引起了联合国军总部的关注。麦克阿瑟的继任者李奇微将军专程视察了卡涅营,称赞他们是"联合国军中最可靠的部队之一"。

三、战术创新与特色作战

卡涅营在朝鲜战场上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他们独特的战术创新和特色作战方式。首先是他们独创的"三圈防御体系"。这个防御体系将营地分为三个同心圆:外圈是侦察警戒区,中圈是火力封锁区,内圈是核心防御区。每个区域都有特定的防御任务和应对方案。

在外圈防御中,卡涅营设立了多个隐蔽的观察哨。这些观察哨通常由两名士兵组成,一人负责观察,一人负责通讯。他们采用了在非洲草原上捕猎时的经验,在地面布置特制的警戒装置。这些装置包括细线绊索、铃铛陷阱等,能在第一时间发现敌人的行动。

中圈防御是整个体系的关键。在这里,卡涅营设置了多个交叉火力点。这些火力点的位置经过精心计算,确保无死角覆盖。每个火力点都配备了重机枪和迫击炮,并修建了坚固的掩体。他们还在火力点之间设置了多条交通壕,使得部队能够快速机动。

内圈是最后的防线,也是最坚固的防御工事。这里不仅有地下掩体,还建有多层碉堡。每个碉堡都储备了充足的弹药和粮食,可以支撑长期作战。指挥所就设在内圈,通过电话线路与各个防御点保持联系。

除了防御体系,卡涅营还创造了"蛙跳反击"战术。这是一种机动性极强的战术,当敌人突破外圈时,守备部队不是固守阵地,而是采取跳跃式后撤。在后撤过程中,每个防御点都会给敌人造成杀伤,同时为下一个防御点创造反击机会。

1952年10月的一场战斗中,这种战术得到了充分运用。当时志愿军一个连试图突破卡涅2营的防线。卡涅营先是让出了外圈的几个阵地,造成防线已被突破的假象。当志愿军追击到预定区域时,四面八方的火力点同时开火,对敌人形成了合围之势。

在夜战中,卡涅营发展出了"声东击西"的特色战法。他们会在夜间制造出各种声响来迷惑敌人,比如用竹筒摩擦发出类似机械运转的声音,或是利用空罐子制造爆炸声。这些手段常常让敌人误判战场态势。

情报收集方面,卡涅营创立了"蚂蚁侦察法"。这种方法要求侦察兵像蚂蚁一样,沿着固定路线不断往返巡查,及时发现敌情变化。每条侦察路线都有专人负责,形成了一张细密的情报网。

装备使用上,卡涅营也有独到之处。他们改装了标准的M1加兰德步枪,在枪托上加装了特制的减震垫,提高了射击精度。对于机枪,他们创造性地使用了"三点支撑法",即除了两脚架外,还用沙袋垫高枪托,大大提升了射击稳定性。

这些战术创新不仅体现在具体战斗中,还反映在日常训练上。卡涅营坚持每天进行投弹训练,要求每个士兵都能在不同角度准确投掷手榴弹。他们还定期进行战术演练,模拟各种作战场景,保持部队的高度战备状态。

四、关键战役中的表现

1952年4月的"第二次金城战役"是卡涅营最具代表性的战役之一。当时,志愿军第63军对金城地区发起大规模进攻,卡涅营所在的防区成为主要突破点。在这场持续72小时的激战中,卡涅营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

战役开始前,卡涅营就通过侦察发现了志愿军的调动迹象。布里上校立即调整防御部署,将三个营的火力点形成犄角之势,同时在预判的突破点布设了大量地雷。4月22日凌晨,志愿军在炮火掩护下发起进攻。

第一波进攻中,志愿军的一个团试图突破卡涅1营的防线。卡涅营采取了"让敌深入"的战术,故意在正面防线留下缺口。当志愿军部队推进到预定区域时,两翼的火力点同时开火,形成了经典的"口袋阵"。这次战斗中,志愿军损失了大约一个营的兵力。

次日,志愿军改变战术,选择夜间发起进攻。这正中卡涅营下怀。早在非洲时期,他们就以夜战著称。卡涅营利用预先布置的照明弹,在关键时刻照亮战场,打乱了志愿军的进攻节奏。同时,他们派出小股部队从侧翼发起反击,造成志愿军指挥系统的混乱。

战役进行到第三天,形势更加激烈。志愿军集中优势兵力,对卡涅2营的阵地发起猛攻。在炮火覆盖下,志愿军突击队一度突入卡涅营的中圈防线。危急时刻,卡涅3营派出预备队,采用"跳蛙式"反击,最终将突入的敌军歼灭。

这场战役中,卡涅营还创造性地使用了"活动碉堡"战术。他们将装甲车改装成移动火力点,在战场上灵活调动。这些装甲车不仅能提供火力支援,还能快速运送弹药和伤员,大大增强了部队的机动能力。

1952年10月的"上甘岭战役"中,卡涅营再次展现出超强的战斗力。当时他们负责防守597.9高地,这是整个防线的制高点。志愿军第15军对该高地发起了连续进攻。卡涅营在战役中首次使用了"蜂巢战术",将整个高地分成若干个相互支援的火力单元。

在"上甘岭战役"期间,卡涅营还创造了著名的"暗夜突击"战术。他们在夜间派出多个小分队,穿插到志愿军阵地后方,破坏补给线和通讯设施。这些行动虽然规模不大,但极大地干扰了志愿军的战役部署。

1953年初的"三所里战役"是卡涅营在朝鲜战场的最后一场大规模战役。在这场战役中,他们成功地阻击了志愿军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结束后,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将军专门为卡涅营举行了授勋仪式,称赞他们是"联合国军中最可靠的战斗部队"。

这些关键战役的胜利,不仅展现了卡涅营的战斗力,也为他们赢得了"不败之师"的美誉。每一场战役都见证了这支非洲劲旅的战术创新和战斗精神,为朝鲜战争的历史增添了独特的一笔。

五、历史影响与军事遗产

卡涅营在朝鲜战场上的表现,为现代军事史留下了宝贵的战术遗产。首先是他们的"三圈防御体系",这一创新性的防御战术在战后被多个国家的军事院校列入教材。1954年,美国陆军战争学院专门编写了一份关于卡涅营战术的研究报告,详细分析了这一防御体系的特点和优势。

在装备改进方面,卡涅营的创新同样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对M1加兰德步枪的改装方案,后来被美军采纳并在越南战争中广泛使用。特别是他们发明的枪托减震装置,不仅提高了射击精度,还降低了士兵在连续射击时的疲劳度。此外,他们对重机枪的"三点支撑法"也被北约军队采用。

卡涅营的夜战技术对后来的军事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在朝鲜战场上使用的多种照明战术,为现代夜战理论奠定了基础。1955年,美军特种部队专门派人考察了卡涅营的作战记录,并将其夜战经验编入训练大纲。他们使用的"声东击西"战术,更是成为特种作战的经典教材。

在军事情报方面,卡涅营的"蚂蚁侦察法"被证明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情报收集方式。这种方法后来被以色列军队改良,在1967年的六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建立的情报网络体系,也为现代军事情报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参考。

卡涅营的战场医疗经验同样值得关注。他们在前线建立的机动医疗站,采用了创新性的"三级救治"模式。这种模式将伤员救治分为现场急救、战地医疗站治疗和后方医院治疗三个层次,大大提高了伤员的存活率。这一模式后来被联合国维和部队采用。

在军事训练领域,卡涅营的遗产更为丰富。他们创立的"实战化训练"方法,强调在真实环境下进行训练,这一理念影响了许多国家的军事教育。他们的手榴弹投掷训练方法,至今仍被多个国家的军队采用。

1960年代,埃塞俄比亚军队在组建特种部队时,专门派人研究了卡涅营的作战记录。他们的许多战术创新被写入埃塞俄比亚军队的作战条令,成为军官培训的重要内容。特别是他们在山地战中的经验,对非洲多个国家的军事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卡涅营的战术遗产还体现在军事工程学方面。他们设计的野战工事系统,特别是那些可以快速构筑的防御工事,被证明极其实用。这些工事设计后来被改良,在许多局部战争中得到应用。他们发明的简易掩体建造方法,至今仍被多个国家的工兵部队使用。

战后,卡涅营的作战经验被编入了多个军事院校的教材。他们的战例被反复研究,其中蕴含的军事智慧不断被新一代军人发掘和运用。特别是他们在复杂地形中的作战方法,对现代山地战和丛林战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布里上校的作战笔记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军事院校的重要参考资料。

0 阅读:0

蓝江聊历史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