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行纪(十二)——“两山轮战”的回忆

梨乡有趣事 2024-03-25 03:55:56

文/张明敬 位启

木棉花开

三月,又到了木棉花开的季节,很多人说:她是英雄的花。

(1)大队长

前排右二是大队长,右三是梁政委

大队长张洪林也是山东人,个子不怎么高,平时也不怎么爱说话,见人就笑眯眯的。与他长时间接触下来,觉得他是那种办事很干练,很稳重,从不拖泥带水,说话也很有条理的人。

我和他真正的近距离接触,是部队分兵驻防不久,我去刘副大队长那里汇报工作。快吃晚饭的时候,刘副大队长嘱咐我准备几个菜,晚上把大队长请过来,一块聚一下。见我有些犹豫,他笑了笑说:“大队长人挺好,你多接触几次就知道了。”

刘副大队长介绍情况

晚饭没弄怎么复杂,食堂打来几个菜,然后开了几听罐头。酒是在当地打的散装苞谷酒,一水壶好像是1.49元,味道怪怪的,很冲,不怎么好喝。

大队长见我挺拘束的,就不停地给我夹菜,他说话不紧不慢,和蔼中带着一丝的幽默,他说:“以后请客别这么小气,给弄点好酒尝尝哈。”

后来,和他接触多了,就没那么拘束了。偶尔去大队部,也能在刘副大队长那里小聚一下。

有一次,我带了一点炖排骨去他们那里,两位领导边喝酒边谈工作。我着急回连队,抓紧吃完了饭。两位领导有点茫然地看着我问:“排骨呢?”我不好意思地说“吃完了。”大队长说:“我们还没有喝完酒,也没吃几口呀。”后来,大队长每次看见我,就调侃我吃独食。

我知道他喜欢听京剧和吕剧,而且特别喜欢梅兰芳的《贵妃醉酒》和杨春霞的《杜鹃山》。

《杜鹃山》中的“乱云飞”,是有现实意义的:

乱云飞,

松涛怒吼,

群山奔涌。

枪声急,

军情紧,

肩头压力重千斤

……

有时候,我去文山的时候,就去商店找一找,买几盒京剧的录音磁带带给他,他总是很高兴地接受,并把买磁带的钱付给我。我后来喜欢听京剧,就是从这个时候被潜移默化而来的,这些都是后话。

军长从老部队专程来前线看望我们,他是抗美援朝的老兵,曾经当过侦察连的连长,所以点名要到我们连队吃饭。

我很着急,连队除了罐头,再拿不出手像样的菜品来。大队长说,家里给他寄了一点海蜇皮,他没舍得吃,就先借给我用了。他笑着说:“记得还我哈。”这事我一直记得,只是没有还。

有三件事,能说明他的办事风格:

一是部队分兵驻防以后,由于各分队住的比较分散,通讯手段和部队之间的相互联络,就显得比较滞后。这为部队平时的管理和战时的协同与组织指挥,都带来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大队长常说“专业的事,还需专业的人干。”在他的积极协调下,,后方部队紧急为我们大队调来了五十多名通讯兵,既有有线的,也有无线的。然后迅速配属给各分队,极大地提高了部队的管理水平和作战效率。

二是部队驻防茨竹坝不久,大队部的一名战士和驻地的女青年谈恋爱,被发现后,那名战士受到了处分,并被迅速地送回到了山东老部队。大队部和各分队都进行了严格的群众纪律教育。

大队长常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所以,从大队部到各分队,无论是平时还是战时,对部队的管理从来都不放松,从而,为部队后来的作战行动,提供了必要的组织保证。

自此以后,部队再未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与当地老百姓的关系一直很融洽。

三是部队在平时的作战训练中,坚持“多流汗,就是少流血”的原则,刻苦练兵,也虚心学习。

在后期的作战行动中,特别注重各分队的相互支援和配合,一个分队为主的行动,其他两个分队都派出精干的力量,保护其侧翼的安全,这也成为了我们大队作战的最大特点。

同时,也特别注重各行动方案细节的充分研讨,一些很细致的规定,都是根据每次作战行动时暴露出来的问题,加以总结而来的,处处都体现了一种稳妥的作战风格。

我们参战回来以后,我很快就转业回地方工作了。只听说大队长也回77师任副师长兼参谋长了。

有一天上午,我去政府开会,单位有人急急忙忙找我出来,说部队有位大校军官去单位找你,领导让你赶紧回去。

我回单位后,发现是大队长和他的夫人在等我。我有些意外,虽然我们分别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但彼此都很挂念。他没有其他首长的那种大架子,所以心里上距离很近。他紧握我的手说:“我回军里工作了,一年多了不见你们,还挺想的。”

后来,我才知道,他回军里,任副参谋长,有很长一段时间,他主持司令部的工作。

闲暇时,他偶尔过来找我小聚一下。他说:“不许吃独食,也不许拿破酒糊弄我哈。”我说:“只要您来,我保准给您好酒。”

我曾经很认真地问过他,在前线的日子,您最害怕的是什么?他很认真地回答了我:“安全!”他说:“我带着你们五六百人去前线,我不能有侥幸心态,所以安全是我的底线。”

在五年多的轮战中,大家公认的重大作战失误有三次,与我们同一时间接防阵地的199师,就发生了一次。

那次是发生在我们刚到达前线接防不久,一军交给六十七军的211高地被越军夺回去了。军领导给上级汇报说,阵地没有丢,仍然在我们手上,总部领导说要去前线实地调查。军个别领导越级指挥XXX团,声称:不惜任何代价,夺回211高地。

敌我双方,在那个长不足五十米,宽不足三十米的狭窄地域内,展开了殊死的搏斗。双方的炮火在这块高地上反复覆盖,整连整排的人冲上去,待他们大部分伤亡后,又派整连整排的人再冲,尸横遍野。越军在阵地上把我们牺牲的战士吊起来,向我们示威。我们的战士打红了眼,前仆后继。后来,XXX团几百名干部战士或者阵亡,或者负伤,基本上失去了战斗力。

后来有人总结说,三次重大的作战失误,都是中高级军官的瞎指挥造成的,他们盲目自信,求胜心切,想当然地指挥作战,导致了这种重大的作战失误。有一位一线的领导说:“战士们流的是血,不是水。”表达了对这种瞎指挥的强烈愤慨和不满。

其实,211高地的战略位置没有那么重要,后来,199师侦察连十几个人经过七八天的潜伏,终于又夺回了这处高地。这次战斗,以我们轻伤两名,毙敌七人的优异战绩而载入我军的战史。它说明,经过严密的部署,是可以以最少的代价,取得最预想的战果的

所以,我很庆幸,我们能有大队长这样的指挥员,他是一股清流,不媚上,不主观,临危不乱,从心底里珍惜士兵的生命,这是我们最大的荣幸。

从我们接防的第X侦察大队遭遇敌伏击,牺牲四人,到接防我们的第XX侦察大队,遭遇敌燃烧弹袭击,牺牲二十多人的战例中,都可以看到,稳健而又细致的作战作风,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轮战期间,我们不缺勇敢,也不缺火力优势,更不缺时间,双方比的是耐心,比的是毅力,比的更是细致。往往是谁先沉不住气,谁先失误,谁就先吃亏。

(2)老山

2017年,我们几位战友结伴,故地重游,有机会再次去了老山。

沿途许多的战场遗址都不见了,满山遍野的碧绿,麻栗坡特有的芭蕉树林和成簇成坡的竹林到处可见,云雾缭绕,茶林碧绿,山涧到处都有清流,鸟儿在山林间自由地飞翔,尽情地歌唱,山河一派祥和。

依山路盘旋而上,常见设有危险标志的雷场和雷场外面的铁丝网。山上有一处挺大的广场,有各种大理石雕刻,绕广场一周,很多雕刻的内容,都是战时战士们的最爱。

通往老山主峰的阶梯

沿广场再往上走,就是老山的主峰。战壕、猫耳洞等战场遗址,都被保留了下来。

一行老兵,自广场拾阶而上,约八九人,他们中有一人负责介绍当年的战斗细节。他是当时参加夺取老山的战士,可惜的是,我忘记问他的姓名了。他指着那处很陡峭的长长的台阶说:“这些台阶,一阶代表一名战士的生命”。我认真地数了,共有223阶,代表着为夺取主峰而牺牲的223名干部战士的生命。

在这座闻名全国的山峰间,在这座被炮火反复覆盖的主峰上,牺牲的战友何止几百人?烈士们的热血,染红了这片碧绿的山岚。

副指导员上军校时的一位同学,听说我们来云南,这位转业后留在昆明的战友,没有结束在外地的旅行,匆匆忙忙地赶回来了。

他在昆明宴请了我们,他说:“收复老山的战斗,我也参加了。那时我是排长,我的一名战士被炮火炸伤,一条腿已经炸飞了。我赶紧抱住那名战士,战士问:‘排长,我的腿呢?’我紧紧地抱住他,无言以对!他的眼神还有些孩子般的稚气,更有求生的那种渴望。”

那名战士在他的怀里,鲜血流尽而牺牲。他说:“我每年都要去烈士陵园看看他们,陪他们喝酒、说话。”我最不敢面对的是他们的父母,我不敢看他们无助和绝望的眼神。

离开老山东行,约一小时左右,天宝口岸坐落于此。盘龙江在这里汇聚,然后咆哮着向越南方向直奔而去。

盘龙江两边的茶园、橡胶林,又恢复了往日的繁忙。只是山峰依然陡峭,旱蚂蝗、蚊虫依然肆虐,气候依然潮湿不堪,山涧的云海依然美丽如画。只是没有了整天整夜的绵绵细雨,没有了隆隆作响的炮声,中越双方的客商,来往穿梭此间,不久前的那场战争似乎被遗忘了。中越双方的土特产品被喧嚣的人群,带往两国的四面八方,没有人去查看它产自于哪里 ,更没有人关心在这些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是否有当年的敌人?

一处卖祖母绿的大型商场引来了我的兴致,这些祖母绿,产自于老山附近很难得的一处矿藏,它们熠熠生辉,光芒四射,又何尝不是烈士们用鲜血浇灌出来的花朵?!

(3)待遇

有人问:你们在前线,是否有特殊的待遇,比如奖金什么的?

我想了想,还真有:

我们有一线补助,干部战士都一个标准:每人每月15元,干部每天0.50元的伙食费也不用交了,统一由后勤部门拨付,其他的再没有了;

牺牲了的战士的抚恤金标准,由1984年前的500元提高到了2000元;

除了这些,立功的战士回地方后,政府都给安排了工作;

立功的干部,承诺退休后,三等功退休工资提高百分之五,二等功退休工资提高百分之十等等,只是这些承诺,至今都没有兑现。

有人调侃说:“在所有的证件中,可能最没有用的证件,就是军人的立功证了!”

诗人艾青说: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想说:

为什么战士们的眼里常含泪花?

因为他们对这片土地,

爱得纯洁无暇。

他们的品格,

不恰似这三月的木棉花,

开得浓艳,炽热,

而又刚正不阿?!

(时隔近四十年了,环境发生了很多变化,记忆有误的地方,敬请大家见谅,谢谢。

特别感谢周学治、张海军、张敬军、黄义民、李子洪、栾明辉、于守国、魏述亮、许汉修、李喜德等战友,他们提供了许多作战行动的素材。因为时隔这么长时间了,许多行动细节记不起来了,敬请各位战友见谅,谢谢。)

0 阅读:22

梨乡有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