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辽市处于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三地的交界处,不仅地理位置独特,而且历史文化底蕴丰厚,随着日月变迁、星移斗转,历史磨灭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和经历。据近代史相关文献和《双辽市地方志》载:双辽在辽金时期,处于辽置乌州爱民县,治今双辽境内西部,后废。
清初系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尔沁部左翼中旗、后旗达尔汗王及勒葛合亲王的游牧处所。
同治元年,温都尔(郡)王先后将荒地放垦,户口、村落日渐增多。
同治五年属昌图厅,光绪三年属昌图府。
光绪六年设郑家屯分防主簿,属昌图府康平县。
光绪二十八年析康平县、奉化县(今梨树县)部分地区置辽源州,治所郑家屯,属昌图府。
宣统元年辽源州属洮昌道;设双山安垦局。
1913年,辽源州改为辽源县,同年,置双山县(治所双山镇)。1940年双山、辽源两县合并,各取其县名首字,称双辽县,隶属于奉天省。
1941年,划归四平省。
1945年9月下旬,中共中央东北局筹建辽北省,11月3日,辽北省正式成立。双辽县民主政府成立。驻郑家屯镇。双辽隶属于辽北省辽源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署驻郑家屯。
1946年6月,划归辽吉区第二专区。
1947年5月,双辽获得解放;10月,划归辽北省二专区。
1948年10月,划归为辽北省直辖县。
1949年1月,双辽县人民政府成立;5月辽北、辽西合并,双辽县归辽西省管辖。
1954年7月,东北行政委员会〔1954〕东办字1336号《关于贯彻中央人民政府〈关于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和合并若干省市建制的决定〉的实施方案》确定,从原辽西省将双辽县划归吉林省直辖。
1955年2月,双辽县人民政府更名为双辽县人民委员会。
1956年7月3日,双辽县由吉林省直辖县划归白城专区管辖。
1958年10月23日,划归新设立的四平专区(1971年改为四平地区)管辖。
1968年,撤销双辽县人民委员会,成立双辽县革命委员会。
1980年撤销双辽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双辽县人民政府。
1983年,撤销四平地区,设立四平市(地级)以后,双辽归四平市管辖。
1996年5月20日,民政部(民行批〔1996〕32号文件)批复,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双辽县,设立双辽市(县级)。以原双辽县的行政区域为双辽市的行政区域。同年6月7日,吉林省政府(吉政函〔1996〕63号)文件通知双辽市设立后由四平市代管。
另外,双辽市还坐拥许多历史遗迹。例如吉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吴大帅府(1999年2月经吉林省政府批准公布)和兴隆古墓群(1999年2月经吉林省政府批准公布)。四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更多,例如1988年,经四平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就有5个古遗址、古墓葬、近代重要建筑和革命遗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市于1992年10月12日,双辽县人民政府第28次常务会议决定公布(见双政发〔1992〕69号文件)的双辽境内革命遗址有三处,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有三处,古代文化遗址有五处,古代墓葬有四处。均被列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坨子遗址西坨子遗址位于郑家屯西郊的坨子上,坨子表层为半固定状风积沙,遗址主要分布在坨子背部和西部。遗址地处半流沙地区,地表散布有大量的石器、陶片、蚌片及细小的鸟、兽、鱼类的碎骨,还发现用玛瑙和玉制作的刮削器、石核、石片以及黑褐色的粗砂陶等。细石器大致有石叶、石镞、刮削器、尖状器和石核5类,均由石英石或色燧石磨制而成。此遗址文化内涵复杂,伴有辽金时代遗址,总的来说,它属于新石器时代遗址。
向阳屯遗址向阳屯遗址位于向阳乡向阳村向阳屯东北1公里处的沙坨子上,坨子系风积沙形成,其范围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40米,古代遗物多暴露的沟壑中。地表遗物有陶片、石器。陶片分夹沙陶和泥质陶两类。夹沙陶有红陶、红褐陶、黄褐陶;泥质陶有红陶、灰陶。器形有筒形罐、长颈鼓胜利瓶、瓮等。石器分两类,细石器有镞、刮削器等,中间有一透穿圆孔。遗址以“之”字纹褐陶为主,属新石器时代遗址。
兴隆连丰古墓群兴隆连丰古墓群位于兴隆镇连丰村后连珠屯西北1.5公里处沙岗的南坡,共有古墓80余座。1984年,曾对其中两座被破坏的墓葬进行过清理。墓群为砖室瓮棺火葬墓,墓室平面呈正方形,边0.78米,室壁为6层青砖砌成,叠涩顶。瓮棺系黑釉缸胎陶罐。墓群为辽代古墓群。
合亲里遗址合亲里遗址位于双山镇合亲里屯西漫岗上,当地人称“石头地”。遗址南北长700米,东西宽300米,地表砖瓦石片较多,陶器残片为泥质灰陶,腹下饰篦点纹。此处遗址曾出土铜碗、铜像、铜镞、六耳铁锅和北宋铜钱,并有古代墓葬。遗址东约100米民宅之下为辽代古墓群。遗址为一较大的辽金古遗址。
西满分局旧址西满分局旧址位于今市医院内。西满分局是东北解放战争期间,中共中央东北局下设的一个重要机关,于1945年迁至郑家屯。西满分局旧址的砖瓦房已大部拆毁,原房仅存一栋,为医院占用。西满分局进驻郑家屯后,郑家屯即成为西满地区的革命中心,也是解放战争时期东北的一处重要后勤基地和兵力集结地。1946年5月,根据东北局指示,西满分局实行战略上的撤退,转移到科左中旗保康、长岭县和太平川一带。
《胜利报》社旧址胜利报社旧址在郑家屯有两处。《胜利报》是中共辽西省委机关报。1946年3月1日由辽宁法库迁入郑家屯,住东德泰顺西厢房(今市生产资料公司综合商店院内),5月13日《胜利报》社迁往洮南,11月再迁往白城。1948年8月17日,《胜利报》社又从白城迁回郑家屯,住秋月胡同(今电影发行放映公司院内)。同年12月20日,《胜利报》社迁往四平,12月27日,更名为《辽北新报》。《胜利报》在双辽前后出版135期,对双辽的政治、军事、生产诸多方面影响极大。双辽县人民政府确定的予以保护的《胜利报》社旧址为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后院。
双辽市烈士纪念碑双辽市烈士纪念碑位于双辽市西北烈士陵园内。1947年,为纪念在解放双辽战斗中牺牲的革命烈士,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西线指挥部修建了一座木制烈士纪念碑,碑高11米,方塔式,1969年重建。重建后的烈士纪念碑为方塔式、砖石结构建筑物,高25米,正方形碑座,边长5米,座的四周由12根高1.1米、直径0.5米的水泥圆柱护卫。碑身上窄下宽,四楞台形,水泥碑面,正面刻有仿毛泽东手书体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碑顶缀一红色五角星,碑的背面下部刻有字款。与此碑平行树立的还有一座郑家屯铁路分局修筑的“铁路员工烈士纪念碑”。
辽吉二地委前委旧址辽吉二地委前委旧址位于郑家屯陈公馆院内(今畜牧局兽药部),有瓦房5间,为硬山式建筑,磨砖对缝。1947年5月24日至1948年11月7日,辽吉二地委前委在此工作。
吴大帅府旧址吴大帅府位于郑家屯辽河路中段道北,系奉系军阀吴俊升的私宅,始建于1921年,原为复式四合院,仿清代民宅建筑,整体建筑于1925年完成,占地3800平方米,房舍140余间,前有辕门,东、西厢带跨院,四周有数百丈围墙,四角设炮楼箭楼,朱红大门旁雄踞石狮,并有拴马桩、上马石。门内、外有影壁,前后三进宅院,高墙广厦,斗拱飞檐,雕梁画栋,曲径回廊,集方城府第为一身,融官厅民宅于一体,东、西有跨院相连,布局独特,气势恢宏,蔚为壮观。辕门毁于20世纪60年代。
1976年,大帅府大门和一进院落被拆毁,以后,西跨院和三层院落又拆毁。1993年,“大帅府”重新修复,保留房舍32间,占地2120平方米,正面为硬山出廊式门庭及耳房,正门东、西各有垂花门一座;正门内的一进四合院,月形拱门与东厢跨院相连,其镂雕彩绘,古色古香,虽不及昔日盛况,仍不失为古镇郑家屯一处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
“吴大帅府”于1994年9月28日,被辟为“郑家屯博物馆”。郑家屯博物馆是吉林省第一家县级博物馆,馆内现开辟展室两个:一为“昨日双辽展”,内有“文明曙光”“辽金掠影”“蒙汉足迹”“近代沿革”;一为“吴俊升旧居展”。从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全面展示了古代各族居民的生活风貌、近代风云人物的历史遗迹,以及我党著名革命家李富春、阎宝航、黄克诚、吕正操、陶铸、邓华、陈郁等同志在本地的革命经历。展品珍贵丰富,内容生动翔实。目前,郑家屯博物馆是本地旅游、观瞻、民俗溯源、历史回顾、学术交流和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也是一部爱国主义的“教科书”。
农阁遗址农阁遗址位于柳条乡农阁村西约500米的坨子上,坨子名为西山湾子。该坨子的西北坡上暴露着大量古代遗物,分布在长100米、宽50米的东西走向大沟中。遗物以陶片为主,可辨器形多为钵、筒形罐等。为泥质夹细砂,手制,器表稍加抹平,火候较高,质地较硬,陶色呈黑、黄、红不等,陶胎有黑色夹心。石器较少,仅见一片指甲表刮削器,系灰色页岩制作。该遗址属新石器早期遗址。
仕家遗址仕家遗址位于王奔镇仕家村东1.5公里的坨子上。此处遗址沟岗交错,沟底暴露出大量遗物,主要有陶片、骨器和石器等。石器有打制、磨制和细石器3种。打制石器以砍砸器为主,磨制石器为石斧一类,细石器主要是刮削器。陶器以褐陶为主,间有少量磨光红陶,均为手制,有的胎骨中有黑色夹心。此处属青铜时期文化遗址。
勃山遗址勃山遗址位于辽东街勃山屯北500米处。此遗址为岗子地,地表起伏,南北宽300米,东西长700米,暴露出大量陶、瓷器残片及砖瓦等遗物。陶器残片均为泥质灰褐陶,轮制,火候较高,质地坚硬,可辨器形有盆、罐、壶、坛等。瓷器多白瓷,内外施釉,白中泛黄,有开片,釉不到底,形制多唇、侈口、斜直壁、矮圈足,建筑结构件有花缘板瓦、筒瓦、青砖等残块。此处属辽金时期遗址。
关帝庙郑家屯关帝庙
双辽关帝庙位于市食品厂东墙外约100米外。关帝庙始建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主体建筑有前、正、后三层大殿,正殿供奉关帝,后殿供奉岳飞,东有钟楼,西有鼓楼,跨东、西厢房。四周为庙垣,中开正门,两旁开侧门,前殿面阔3间,台阶下有两个石狮,石狮两侧为旗杆。三层大殿是硬山式建筑,脊两端均有雕龙鸱吻,脊背上饰神兽,钏、鼓楼为歇山式建筑,无脊,两端饰龙吻,戗背上饰有神兽7个。关帝庙仅残存三层大殿,均做民宅,其余建筑已毁。
清真寺双辽清真寺位于双辽市辽北街西环铁路口东60米处,辽河路北侧。该寺始建于咸丰六年(1856),初建有大殿3间,土墙瓦顶,东殿草房讲堂5间。1923年,翻建大殿3间,1931年将原5间讲堂重新翻盖,建后占地300平方米。1966年,清真寺建筑遭受严重破坏。1980年重新修复,填充内闸保存牌匾3块。1988年,县政府两次拨款改建修缮。翻修扩建后,清真寺占地300平方米,原建筑为砖瓦结构,台基出廊式,卷棚顶,正脊两端有龙吻,龙背插有宝剑。主体建筑有大殿、东殿、沐浴室、办公室等。大殿建筑均为砖瓦结构,酷似东方庙宇样式,条石为基,磨砖对缝,飞檐翘脊,瑶廊前出。
大殿坐西朝东,前有4根圆柱,两明两暗,柱与柱之间雕有燕尾和二龙戏珠图案,正中为对开门,上有匾额书“勤求教瘼”4个大字,两侧有木雕隔扇和花窗。殿内壁涂白灰,地铺毛毯,可容200人园经。东殿坐北朝南,属台基出廊式建筑,殿门上挂“道高教正”牌匾一块(为1931年翻修讲堂时所立)。殿内有走廊、屏风,屏风软木上刻有抚琴、下棋、读书、作画等人物图案,与东殿相连,西侧有沐浴室2间。东边坐东朝西2间是温水房子。清真寺的主体建筑基本形成了四合院框架寺宇。在1995年改造辽河路时,市政府再次拨款,重新修建了清真寺门楼,新门楼属于中国古代建筑式门楼。清真寺建寺时间久远,经多次改建修缮,已经成为双辽市伊斯兰民众宗教活动的中心。
太阳神庙双辽太阳神庙始建于清末。位于双辽市辽北街西化社区(原郑家屯镇长通市场西端)。庙址不大,坐东朝西,庙内供奉太阳、太阴。太阳神庙在当时郑家屯镇内还是十分奇特的,因为太阳神庙奉太阳是万物之主,故在正殿塑有太阳神。太阳神身着红袍,头戴红盔帽,双手平放在两膝上,整个面部似有几分笑意。同太阳神并列的是太阴像,太阴身穿黄袍,肩头有几缕发丝飘然垂下。每年的阴历十一月十九日,是太阳庙会,庙会当天方圆百里的乡民纷纷前来赶庙会,拜奉太阳、太阴二神。“文革”后,双辽市落实民族宗教政策,在所有现存宗教场所恢复了宗教活动。至2004年,双辽太阳神庙经批准恢复重建,信仰范畴归属道教。正值双辽市道教崇圣宫异地重建,且因太阳神庙信教群众数量及原有建筑面积小等方面原因,省、市宗教局的批复是,双辽市崇圣宫与太阳神庙合在一处重建。
崇圣宫双辽崇圣宫又称祖师庙,位于原双辽县防疫站西墙外,西接白市路。庙宇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建于1912年,历史上祖师庙有大殿一座,坐北朝南,是硬山出廊式大瓦房和2间耳房,里庙的前脸为砖石垒砌,房顶大瓦起脊,前出狼牙后出稍,“万字形”木格窗棂,庙门上额横书黑地金字“崇圣宫祖师庙”。庙内供有皮行祖师孙膑的牌位,墙上画孙子神像,像两侧各侍一个持刀童子,东西两侧各供奉鲁班等诸圣神像,庙东侧有5间砖平房。
“文化大革命”时期,大庙被拆除,仅存5间砖平房。2004年5月,崇圣宫在双辽市辽西街吉兴村异地重建(崇圣宫与太阳神庙统称崇圣宫,太阳神庙的神像均供奉在文昌殿内),占地20000平方米,现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建成山门、钟鼓楼、观音殿、财神殿、延寿殿、文昌殿、丹方、居士林,在建工程三清大殿1000余平方米。此外,还有凉亭、白塔、放生池、老子像及四个殿堂(建筑面积500平方米)等后续工程预计近年内完工。
华藏禅寺双辽华藏禅寺(原为双辽市电厂水上公园博物馆)位于双辽发电厂风景区内,南与双辽市念佛堂隔水相望,北与道教崇圣宫一道相隔。始建于2005年,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寺院建筑面积共3000平方米,均为明清宫殿式建筑风格。整个殿堂建筑集中地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风格和特点。华藏禅寺因其所处地理位置南北伸展空间比较小而东西开阔狭长,所以其建筑股有其独特的特点——自东向西,依次为:山门,山门两侧为钟、鼓楼,山门的正面为天王殿,天王殿后面是大雄宝殿、法堂和藏经楼。配殿有观音殿、地藏殿、药师殿等。寺院的南侧为僧人生活区,包括僧房、厨房、斋堂、客堂、职事堂(库房)等。大雄宝殿,重顶飞檐,巍峨宽大,殿内佛像高大,木雕彩绘,肃穆堂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