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那场轰轰烈烈的抗战风暴总算平息了,接下来,大家终于有时间琢磨该怎么治国理政了。这个时候,傅作义可算是个不得不提的关键人物。
不是因为他手中握着多少军事力量,而是因为他是从“枪林弹雨”中一路走来的,将领之下,居然有个“治水”梦——一颗从没入过“战斗”范畴的心,竟然想去修修水利、搞搞建设。
那么,毛主席听到了他的想法又是如何处理的?
011948年,辽沈战役一结束,解放军像风一样席卷而来,傅作义在北平这座见过无数风云的古城里,突然感觉自己成了历史的旁观者。
手里握着几十万大军,他的心情可不比北平的冬天暖和多少。看着外面那排着整齐阵营的解放军,他的心里早就有了答案:这场战争,结束了。不是那种“空谷幽兰”的浪漫结尾,而是那种“打脸”的实实在在——最后的胜利,留给了人民,而不是他那支熬夜加班的国民党。
傅作义,傅将军,坐在那椅子上,揉了揉自己的老腰,心里琢磨:既然结局已定,干脆就做个清晰的决定——北平和平解放。
这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那些老百姓,毕竟他也不想死在那破烂的防空洞里,像个不靠谱的防守球员,突然被从背后捅一刀。
于是,他开始动起了脑筋。和谈?可以。条件是:我要见毛主席。
你说,他要见毛主席?毛主席在哪儿?西柏坡?西柏坡哪儿啊?
就一块小村庄,连个正经的超市都没有。傅作义心里估计,毛主席是不是也能和他聊聊人生,毕竟多年以前,毛主席在信中还说他是“北方领袖”,希望他为民族大义而战。
那时候,傅作义可是看着信纸的纸角,想:“哎,这玩意儿,写得多有气势。”可现在,自己倒是想见一面,这面,能不见吗?
西柏坡,二月,寒气逼人。傅作义裹着大衣,冒着冷风,来到这块不值一提的小地方,心情比外面那刺骨的寒风还冷。
到了这里,他心里五味杂陈:“这地方,怎么说呢,有点像我妈家那老屋,破,但好像也能承载点什么。
毛主席能在这呆这么久,估计是个心大的人,反正我的人生已经够复杂了,不如也和他聊聊天。”
小村庄倒是很简陋,连个景点都没有,只有一排破房子和风吹来的尘土。但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已经成了全国解放的指挥中心。
傅作义心中浮现多年前的一幕:他还记得毛主席给他写信,信里说:“你是北方领袖,应该为民族大义而战。”
他记得那时候自己正在考虑要不要给毛主席回个信,没回,倒也没觉得有什么遗憾,直到今天站在这地方,才有种说不出来的悔意:“妈的,要早知道毛主席在这折腾,我那会儿就应该回信的,少了这次机会,搞得我现在还得受冻。”
于是,傅作义站在破旧的西柏坡村口,扭头对身边的人说:“先去见毛主席吧,看看他这‘北方领袖’到底怎么看我这‘南方将军’。”
进去后,毛主席正在板凳上坐着,手里摆弄着一份文件,看到傅作义进来,笑了笑:“傅将军,终于来了,等了你那么久,想你大概不会直接来,得来一段‘智勇双全’的戏份才行。”
傅作义差点没笑出声,心想:这毛主席果然不简单,不愧是个老江湖。
“主席,我来,是想为老百姓争个平安,毕竟战局已经分明。”傅作义说这话时,心里很清楚:这不单是给别人看的,自己也要给自己交个底。
毛主席斜了他一眼,笑得像个老狐狸:“你知道,做这件事,我们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是做给自己看的。你这‘北方领袖’,要是能早点做出选择,今天可能就少了一些尴尬。”
傅作义愣了一下,心里有点不舒服,但也没多说什么。毕竟,这样的话说出来,自己也有点“屡败屡战”的感觉了。
毛主席拍拍他的肩膀:“算了,我们说正事。既然你选择了和平解放,那就没什么可犹豫的了。”
傅作义点点头:“是的,主席。我决定了。”
02傅作义走进会场,那一刻,他感觉自己像个还未过气的电影男主角。周围的人都穿得挺讲究,他穿的却是件旧中山装,踩得响亮的皮鞋,像是想告诉大家:我,傅作义,虽然是个将军,但也不太想给人什么威风。
人群中,毛主席的身影像是一块平凡的岩石,站在那里毫不动摇。傅作义在脑海里打了个突,然后鼓足了劲儿,迈步走过去。手一伸,就跟毛主席握了个手。
那一刻,他心里有种“我妈说过,第一次握手是最重要的”那种怪异的感觉,时间仿佛愣了一下,变得异常缓慢。
毛主席没说话,只是安静地看着他。傅作义心里有点不太舒服,然后毛主席伸出手拍了拍傅作义的肩膀,声音平淡:“过去的一切,都已随风流逝今天的决定,才重要。”
坐下后,气氛意外地轻松。傅作义本来准备好了一堆话,感觉就像要去开个国际新闻发布会。
但毛主席倒是随意,提起抗战时期合作的事儿时,两人的对话时而严肃,时而就像在交换当年的战术秘笈:“你当时咋就不让我去那儿炸敌人的桥梁?”毛主席那语气真是带着点玩笑,傅作义也笑了:“您那时候指挥得太厉害,谁敢反对您。”
谈到北平解放时,傅作义的神情有点儿复杂:“我不想看到这座城市被毁,更不想让北平的老百姓无家可归。”他说这话时,声音低沉,眼神也有些黯淡。毛主席抬起头,看了他一眼,嘴角露出个微笑:“你决定得对,傅将军,看看,和平解放才是未来。”
傅作义听到这话,突然感觉自己像是卸下了多年的负担,像是把那个压得喘不过气的石头给推开了。不是那种轻松的“嗯,解脱”感觉,而是像松了一口气,知道自己终于不再背负那些复杂的东西。
这场谈话虽然不像一场慷慨激昂的演讲,但傅作义心中的忐忑却全然消失。毛主席的宽容与信任就像一盏灯,把他之前的那些烦恼、那些自责、那些没完没了的心结统统照亮了。傅作义离开西柏坡时,心里比来时轻松多了。
要不是脚下的冷风把他从思绪中拉回现实,他简直觉得自己可以飞起来。你说这毛主席,他不仅是个政治家,还是个老练的心灵治疗师,居然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给了自己一剂“心灵鸡汤”。
傅作义心里琢磨着,既然毛主席都这么信任自己,那他怎么能不回报这份信任?于是,他决定不再光说不练,亲自为北平的和平解放出一份力。而这个“力”,不止是口头的,而是得用实际行动去证明。
031949年,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在北平召开。会场上,气氛既肃穆又带着点热烈,大家都坐得挺规矩,脑袋像打了气的篮球似的,轻飘飘的,谁也不敢掉链子。
这时,傅作义坐在一旁,感觉自己好像个过气的老演员,满心都在想“今天我会被扔进什么样的戏码里”。他对这些新中国建设的事儿,真心没什么大概念,只是想着:“好吧,我就坐这儿,看看又能搞出点什么新鲜事。”
突然,周恩来的声音像是一颗炸弹:“提议由傅作义同志担任水利部长!”
这一句话,就像是他自己在电影院里按错了遥控器,突然一个大音量的广告让他从座位上跳了起来。他心里第一个念头是:“这不是个开玩笑的时刻吧?”不过,会议室里的气氛像是水泥硬邦邦的,没人敢笑。周恩来的声音继续在会场回荡,傅作义的脑袋瞬间变得空白,差点把耳朵里的耳机都给抛了出去。
接着,主席团全票通过了这个提案,傅作义的眼眶突然一热。他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这一切,心里就像是把十万火急的感情给打包了,又糊里糊涂地给了自己一个“了不起”的奖杯——水利部长,丫的,这可真是个大官儿啊!要是早知道,他这会儿可能会穿一套西装,刷一把胡子,瞪一瞪眼,装作一副早就习惯了这种场面的样子。
但也正因为这背后那些复杂的身份,傅作义成了争议的焦点。外头有些人开始冷嘲热讽,低声议论,甚至说他是在“上演一出和戏”的好戏,嘲笑他居然能做到和平接管北平,像是做了一场与革命无关的私人和解。傅作义耳朵里听得一清二楚,差点儿给气得把帽子都丢了。
不过这些话不管怎么嘈杂,傅作义最终还是坐稳了这个水利部长的位置。
当这些刺耳的声音飘进了毛主席耳朵里,他没急着发火,而是故意吊了吊嗓子,像是在喝茶:“你们有没有谁能让北平20万守军都不打一枪,自己悄悄撤出城去?如果没有傅作义,想象一下,咱们想拿下北平要造成多大的损失?”
毛主席这话说得真是像铁锤砸在脑袋上,让那些质疑声立刻消失了。你看看,毛主席简直是个完美的辩手,他就像是把傅作义送进了一个光环里,没一点犹豫。
傅作义一听这话,感觉自己整个身体都舒展开了,像是大冬天里开了暖气,身体各个角落都开始回暖。
那一刻,傅作义终于明白了:原来这一切并不只是关于一个人的身份,而是关于怎么站在一个时代的风口浪尖上,不丢掉一点人性的尊严。
而毛主席的这一番话,不仅是给傅作义打了个“政治强心针”,也是直接回击了那些人,证明了一点:有些人,他们活得挺精明,但只有那些像毛主席那样看得远的人,才知道怎么把复杂的历史和复杂的人物,合适地摆放在历史的舞台上。
04傅作义上任的第一天,穿得笔挺的中山装,推开水利部的大门,心里想着,“我这回可是来为国家的水资源事业添砖加瓦,啥也别说,先整点气氛。”结果,他进门的那一刹那,迎接他的不是热烈的掌声,而是几位老干部点点头,眼神仿佛在说:“你来啦,挺好挺好,今天有空能来跟我们聊聊人生吗?”
傅作义一愣,觉得好像来错了地方。原本以为,部长一上任,得是轰轰烈烈的场面,手下人会把红地毯铺上,来个“欢迎新老板”式的礼仪。结果,他才发现,这儿的气氛像是上世纪的老式婚礼——没什么新意,但大家都知道得装得像个大场面。
他咳了咳嗓子,准备开场,想要拉近一下距离:“各位同事,我刚来,大家不用太拘束。”话说完,四周死一般的寂静,最后只听见一个声音从角落里传来:“嗯,部长好。”随即又恢复了寂静,仿佛这句话刚刚不是来自一个人,而是来自一个空荡荡的水库。
傅作义并没有急躁,毕竟他来时带着“温文尔雅”四个字,想着忍耐一段时间应该没问题。他们不理我,我也不急。反正作为水利部的头,他也挺能“水”——有点耐性,瞅准了时候再“发力”。于是,接下来的几天,他就像个隐形人一样,慢慢融入了这片办公的“水域”。
然而,他发现这水利部并没有给他所谓的“部长气场”。尤其是他的文件批示,总是被推迟,仿佛每次都有神秘的力量在背后默默操控。这时候,他也没急着发火,而是笑着想,“行,既然大家觉得我不够格,那我就再给你们点时间。”他决定“低调”一点,反正总不能因为这几份文件生气。
于是,他开始变得“宽容”了。“既然大家都这么忙,文件批不动,那副部长就批吧。”傅作义笑着把责任推给副部长,这一举动简直是“幽默中的优雅”,仿佛他说:“我这个部长也不一定非得亲力亲为,我倒是喜欢看到你们如何运营自己。”
不过,后来他发现,这个“宽容”的做法反倒成了一种“常规”。所有涉及大事的文件,傅作义的名字就像是卡通人物一样,成了“例外”,看起来是个部长,实际连个名字都不给办事的人留下印象。
在这样的“惯例”中,傅作义心里倒是没怎么着急,他反而觉得这些人挺有趣的。也正是这点“有趣”,吸引了毛主席的注意。
毛主席看着这件事,心里琢磨,傅作义这个人不简单,玩得了这种“调皮”的游戏,说明他根本不是来给大家添麻烦的,反倒是留了一手,“你们爱咋折腾,我就看着,你们也别指望我去做什么。”
这件事引起了毛主席的关注,而他一眼看中了傅作义的那份“耐性”和“智慧”,觉得他不光是一个看上去“老成”的人,还是一个懂得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生存的人。“既然这样,给他点信任吧。”毛主席在心里默默想。
05一天清晨,毛主席在天坛散步,正好碰见了傅作义。你说这天坛,真的是个神奇的地方,连散步都能碰到大人物。傅作义一见毛主席,赶紧装出一副“忠诚的老实人”的样子,脸上带着几分“谦逊”的笑容:“主席好!这段时间习惯新工作了吗?”
毛主席笑了笑,眼睛里似乎带着一丝玩味:“傅部长,最近忙得怎么样?”
傅作义低头,不敢直视毛主席:“怎么说呢,挺好的,不过这段时间下来,我发现我可能适应不了。”
毛主席没有急着回答,而是轻轻瞅了傅作义一眼:“怎么?听这话的意思有人给你气受了?”这话说得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颗定时炸弹,傅作义一愣,心里想:“主席,你这是知道还是不知道?”
傅作义连忙摆手,差点把自己手上的帽子给甩飞了:“不不不,我对水利工作了解不多,很多事情不敢乱作决定。谁敢怠慢我,我又能怎样?”说这话的时候,心里还在想:“这水利工作,我连它是不是有水都不太清楚。”
毛主席却并没有打算让傅作义继续“谦虚”下去,而是语重心长地说:“你把心放在肚子里,认真工作就好了。其他的事儿,不需要多想。”
然后,毛主席把这事告诉了周恩来:“水利部的事,往后没有傅部长签字的,全部作废。”这句话一出,顿时如同炸弹一样在水利部炸响了,顿时,水利部内的干部们都开始考虑,这个傅部长是不是有点不简单。想想之前对他的小觑,哎呀,可能得重新审视了。
傅作义的确没让毛主席失望。你看,这人真有耐性,几个月过去,他从“门外汉”转身成了水利部的“硬核人士”。不仅在开会时,他能掷地有声地提出意见,而且每次去现场考察,技术员都得露出一副“哇,傅部长懂行”的神情。
他还学会了几个水利的“术语”,每天都对着图纸钻研,半夜睡觉梦里全是水渠和坝体,脑袋里全是“渠道弯度”啥的。
几个月后,水利部的干部们开始对这位曾经被称作“门外汉”的部长刮目相看。大家心想:“原来他这么用功,倒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只会发发文件的傻大个。”
而傅作义自己也发现了一个秘密——原来“门外汉”也能变成“内行”,只要你肯把脸擦干净,低下头,去做那份别人眼里“没啥难度”的活儿。
可是,你知道的,任何改变的背后都需要付出代价。傅作义不仅把水利工作搞得像模像样,还成功把自己从“老实人”变成了“工作狂”,每天都在办公室里泡着,偶尔跟技术人员讨论几句:“你觉得这河道是不是有点偏?再看下这个坝,稳不稳?”再看看旁边那些本来觉得他“顶不住”的人,竟然开始悄悄点头:“傅部长说得挺有道理。”
就这样,傅作义用他的“韧性”和“努力”悄悄改变了水利部的风气。让人一度怀疑,工作到底是改变了傅作义,还是傅作义改变了水利部。
061950年夏,淮河流域的洪水真是来得不巧,简直跟电影里演的灾难片一样。津浦铁路旁边,原本是片片丰收的沃土,瞬间成了汪洋大海。水漫金山不说,数百里河堤崩塌,沿途村庄全都被吞噬,怀远县城的城墙也仿佛一块泡泡糖,直接消失在滔滔水浪中,连个影子都没留。
这一下,淮河的水量真的是威风凛凛,3100万亩良田瞬间变成了水上乐园,许多人家就这么被“水上漂”了。傅作义当时的心情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压力山大”。
他知道,这可不只是个小问题,治水的事关国计民生,自己作为水利部长,要是解决不好,别说这个部长当不下去,就连他那“外行”标签恐怕也要给自己加个“彻底外行”的定语了。
“治淮不成,我傅作义第一个不答应。” 傅作义在治淮会议上掷地有声地宣布了自己的“使命宣言”。这话一出,底下的水利部干部们都不敢动弹了,感觉傅部长是不是在说:“要是治不好,回家去种田?”
会后没几天,傅作义就决定亲自去淮河的上中下游一线考察。这决定倒不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的领导能力多强,而是因为他深知一个道理——这事儿要是真的想弄清楚,得靠自己亲自下场。你要是光在北京的大办公室里摆弄文件,连水泥的味儿都没闻过,怎么可能知道实际情况?
于是,傅作义带着他的“行李清单”——水利图纸,穿上中山装,直接奔赴淮河。他一路上翻山越岭,甚至还不知道是不是穿越了几个县城,不管咋说,反正总得亲自去“踩点”,看一看这淮河到底有多“任性”。他走的时候,技术员都怀疑他是不是迷路了,毕竟部长一般都在办公室“调兵遣将”,谁见过这么拼的部长?
到了滚河支流,他站在两座山之间,目光锁定河道,仿佛眼睛里能发光似的。随手指着一个地方,半是自言自语半是跟自己较劲:“这里,要是修个水库会怎样?”
07傅作义的决心,比淮河水还要汹涌。那些随行的技术专家,一个个低着头,互相看了看,眼神里都写着三个字:“完了。”有一个敢冒泡的,轻声提醒:“部长,这个难度太大了,这地方又不平,修起来费时费力。”
傅作义听后,反而笑了:“难就怕了?这不是你该说的话!”
然后,接下来的一幕直接把那些专家的下巴震掉。傅作义挽起裤腿,一脚踏入淮河,水花四溅,仿佛他这是要去做什么“水下探险”。那些技术人员面面相觑,心里可能都在想:“这位部长,是不是跑错了剧组?这搞水利的,不是应该站在办公室里签文件的么?”
“喂,水量怎么样?土质如何?”傅作义一边站在河水里,一边不忘发号施令。“大坝建成后,能覆盖多少耕地?”他一口气连着丢出几个问题,像是个进攻不手软的提问机,任何人都难以应对。
某个技术人员小心翼翼地凑上前,心想反正部长已经这么搞了,自己也不好再劝:“部长,土质还行,水量也是够的,但是——”
傅作义瞪他一眼:“但是什么?”然后瞪得那个技术人员差点儿把“土质”都给交待了。
“没有但是!我觉得可以!就这儿了。”傅作义拍板定案,语气一板一眼,“就是这里,建个坝!咱治淮,必须治出点不一样的东西。”
接下来的几天,傅作义像个带着使命的“野战专家”,和一群技术人员挨山头、走河流、翻图纸。那些专家都快晕了,傅部长一天到晚问这问那,问题问得几乎能让人怀疑自己是不是连“坝”字都写错了。某些问题甚至深入到了“地球中心”,像是:“这里的水流,在月亮和太阳引力作用下会不会变化?”这种极限提问,简直把专家们逼成了“水利哲学家”。
有位技术人员在后面悄悄说:“部长有时候提的问题,真的……根本答不上来。你根本不知道他是想问什么,怎么就拍板了呢?”另一个人苦笑:“部长自己都不知道,但他从来不怕问,最怕的是不问。”
就这样,傅作义靠着“神秘”的提问与果断的决策,逼着所有人都进入了“治淮”状态。项目没一天停下,一直忙到晚上,连烤干的黄河水都开始想开点儿了——这工地,真是忙得不可开交。然后,傅作义从图纸、数据和实地勘察中,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石漫滩水库。
石漫滩水库后来被称为“治淮第一坝”,这得归功于傅作义的“不怕麻烦”。他就像一个搞水利的马拉松选手,整天在水坑里跑,绝不在意有没有泥巴把鞋弄脏。
有技术人员回忆道:“傅部长真是个大问题制造者,有时你回答了问题,觉得自己像被拖进了水里,过一会儿再找个问题接着丢出来。可是不得不说,就是这种劲头,才让项目一个劲地往前推进。”
傅作义自己倒是挺淡定的,他一边查看施工进度,一边笑道:“治淮这事,咱做得多了,心里有了底。最怕的不是难,最怕的是没信心。信心和水利一样,得有‘流量’。”
08傅作义这人,简直是个“治水狂人”。说起来,大家都以为他是个地道的军人,搞点儿水利,肯定和咱们小时候玩水泥玩沙子差不多,简单得很。但傅作义一上工地,简直就是个“水利疯子”。不管是烈日下的高温,还是冷得让人骨头都冒烟的冬天,他总是活跃在工地的最前线,像个电池没关的机器,跟水管子一样,根本停不下来。
他常说:“治水,不只是把水管接好,最重要的是把百姓的心接好。”一听这话,大家都知道,傅作义不是在说空话。
他见到的每个项目,都要去亲自问问旁边的老百姓:“这水流得够不够?灌溉顺不顺?”就这两句话,问得老百姓的心都暖了,连前头那位刚从水渠里扑上来的老农民,原本有点打心底不太想搭理这位穿得比水渠还干净的部长,后来也开始滔滔不绝地讲他的苦衷:“大哥,您这水流真是多,可是啊,咱这里土地不平,水下去不均匀,老给地块儿洗了个‘偏头’……”
傅作义听完了,不仅没摆架子,反而蹲下了,像个没羞没臊的老百姓:“你说,咱把水渠做点儿调整,能不能让水分配均匀点?”当时那位农民估计觉得傅作义真是个“吃水不忘挖井人”,开始从背后讲起了好多“技术问题”——比他们家的牛都牛,话说得真是一点儿不含糊。傅作义一边写一边点头:“这事儿咱研究研究,马上安排技术人员做改进。”
不过,说起来傅作义可真是个“有趣的人”,每次一见面,毛主席老喜欢和他开个小玩笑。比如说,水利工程完工那天,毛主席笑着问:“傅部长,水流顺畅了,淮河不再淹地了吧?”傅作义一愣,调皮地回答:“毛主席,淮河流得挺顺,老百姓都夸咱工作做得好,剩下的事儿我就准备搞点儿‘治河历史’,明年春天咱搞个水利大会战,把淮河都给治出个‘新天地’。”
毛主席听了,笑得合不拢嘴:“你呀,别治水了,治心也得上心啊,治水这么硬,咱当时你也不是‘水利部长’,还真得多学点儿。”
傅作义听了也不生气,反而笑得跟个顽皮孩子一样:“毛主席,我这治水,不仅要学技术,更要学做人,您看,我连农民都能聊得来,哪有不行的道理?”
毛主席笑笑,拍了拍他的肩膀:“就怕你治水治得太好,连自己的‘水’都没了。”
说真的,这治淮的事儿,傅作义从头到尾都没停歇,正像他对毛主席说的:“治淮不仅是做大坝,最重要的是让百姓安心。”说起来,百姓真是受惠了,不仅洪水被遏制,连土地都得到滋润。每年稻谷增产,农民笑得眼睛眯成了线。说来不夸张,傅作义可是用他的行动证明了一个真理:“水利部长,搞不好也能搞得有点儿‘水’。”
091950年的某天晚上,傅作义有些迟疑地走向毛主席的房间,脚步轻得像踩在棉花上。他脑子里一片混乱,像放了几颗烟花,腾空后又瞬间四散开来。到底该怎么开口?该说点什么才能让这事儿“圆得了”?他没法再拖下去了,心里那个小秘密堆积得像座大山,终于决定把这颗“石头”甩给毛主席——不管怎样,总得坦白。
进门时,毛主席正悠闲地翻着文件,抬头看了一眼,露出那种标准的微笑:“怎么还没睡?看来有事儿?”
傅作义的心情就像刚刚从水里捞出来的那根木棍,半湿不干。他走过去坐下,老实说,这才坐下,心跳的速度比打鼓还快,一时间竟然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毛主席似乎察觉到气氛不对,眉头微皱,眼睛定定地看着他:“怎么,遇到什么麻烦了?”
傅作义深吸了一口气,想了想,终于鼓起勇气:“主席,我……我有个事,必须得向您坦白。”他那句话像一颗定时炸弹,咚地一声,心里早就乱成了一团。
毛主席停下手里的文件,仔细端详着他,眼神有些探究:“什么事?说吧,咱们一起解决。”
傅作义低着头,语气里带着一丝愧疚:“主席,新中国成立后,我……我私下藏了一些电台和枪支,没上交。”他这话说得像是罪人认罪,心里紧张得差点儿坐不住。
毛主席听完,眼睛眯了眯,沉默了几秒。傅作义那时简直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低声说:“我知道,这事儿不该瞒着您,但……但总觉得,自己错得太离谱,不敢马上交代。”
这时,毛主席放下文件,笑了笑:“你呀,傅作义,真是个可爱的‘历史遗留物’。”他随便找了张椅子坐下来,语气轻松:“不过,别紧张,事儿都能解决。你这藏的不是文物吧,是不是得先报个损失,再从头再来?”
傅作义一愣,这才意识到,毛主席居然是这么平和、甚至有些调侃的态度。“不是文物?”傅作义有些愣住,脑袋瞬间转了个弯,暗想这是不是毛主席的“大度”,还是他根本不觉得这事儿多大?
毛主席慢悠悠地抬头,眼里有一种让人捉摸不透的光:“你这藏的东西啊,我不管,搞革命时那点儿‘小工具’我懂。你是想着新中国的日子过得太平了,想起当年的‘旧货’不舍得丢?不过说实话,真丢了有点可惜。”他笑得像个大叔,脸上的笑意明显带着一丝玩笑。
傅作义愣住了,心跳跳得厉害,自己好像差点被毛主席戏弄了。“可是,主席,我觉得不交代清楚,心里一直不踏实啊。”
毛主席轻轻挥手:“放心,这种事,能搞清楚就好。你呢,真该多做点儿这种事,别总是这么‘藏匿’了,老想做些‘地下工作’,弄不好让人误会了。”
傅作义看着毛主席的眼睛,心里顿时舒了一口气,整个人仿佛从五楼摔到一楼,竟然觉得没有那么痛了。
毛主席一边笑,一边拍拍他的肩膀:“不过,下次要有这种‘新发现’,一定要提前告诉我。我可不希望你又来找我解释‘藏私房钱’的问题。”他笑得更得意了,傅作义则只是点头,心中五味杂陈。
说完,毛主席拍拍他肩膀:“你呢,不要瞎想了,好好工作,没事就好,别把自己搞得像个犯人一样。”
傅作义突然觉得自己像个被毛主席收养的小猫,心里那块一直悬着的石头终于掉了下来。原来自己不是真的来交差的,而是“被托付重任”的。那些电台枪支,仿佛成了毛主席赋予他的一份信任,他顿时不再觉得自己只是一个“起义将领”那么简单了,原来肩膀上还扛着一份责任,像是那个不太靠谱的“未来”一样,永远都充满着不确定性。
傅作义站在那里,半天没出声。说实话,他心里的那个小算盘,已经不管用了。毛主席的这番话,不仅是宽容,更是战略眼光。也许在那个时候,傅作义终于明白,真正的领导人并不是要求你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让你安心地去做你该做的事,而这份信任,才是最重要的。
“那我就知道了,主席。”他终于深吸一口气,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好,你能听懂就好。”毛主席又笑了,眼里闪过一丝智慧的光。
傅作义心中的沉重终于放下,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感,似乎未来的某一天,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电台”和“枪支”,真的能在某个关键时刻,成为他肩上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