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灵甫被击毙,他年轻貌美的妻子下场如何?儿子后来成为上海富豪

三联温度历史 2024-12-31 17:09:28

1947年的孟良崮一战,张灵甫全师被歼,这件事在军事史上也算得上一笔重墨。张灵甫阵亡,留下了年仅19岁的王玉龄,一位上有老母,下有孩子,出身名门望族却命运多舛的年轻寡妇。

生活并不因为她的名门背景而对她网开一面,相反,她的日子过得颇为落魄。

时光流转到了几十年后,粟裕的侄子粟刚兵,出于对王玉龄的尊敬和同情,想要邀请她吃饭,或许是想在平凡中表达一点对历史的敬意。

粟刚兵打电话给王玉龄,电话那头传来稍显沧桑的声音:“王阿姨,我是粟刚兵,我想请您吃个饭,顺便聊聊天。”

王玉龄听后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小粟啊,你这孩子心眼儿真好。但你知道的,我这老骨头已经不怎么爱出门了,而且,谈起过去,心里总是五味杂陈的。”

粟刚并不放弃,劝说道:“王阿姨,我理解您的心情,但是偶尔出来走走,换换心情也是好的,咱们不提过去的事,就聊聊您喜欢的话题。”

王玉龄想了想,最终被粟刚兵的诚意打动:“好吧,小粟,既然你都这么说了,那我就勉为其难地答应你,出来吃个饭。”

当天,他们在一家不起眼的小餐馆里相聚。餐桌上,粟刚兵小心翼翼地避开了过去的敏感话题,而王玉龄也渐渐放松,开始谈论一些轻松的生活琐事。那顿饭,吃得简单,却意味深长。

那么,王玉龄和粟刚兵这顿晚餐,究竟打开了哪些尘封的旧事,又闭合了哪些未完的心结呢?

01

在民国时期,相亲可不是现在这种自由恋爱的“奔现”,更多的时候像是家族间的一场精心策划的联姻。王玉龄就是这样的一个案例,出生在长沙一个看家族树就能头晕的豪门贵族中,每天的活动大概就是学习、翻花绳、琴棋书画来装点门面。

那天,她跟未来的婆婆一起去烫头,时尚得很呐。烫发间那面大镜子不仅映出了她的倩影,还不小心映出了一个偷窥的高大男子形象——张灵甫,国民党的一个军官。

王玉龄本以为自己在豪门贵族中长大的眼光不会看上这种类型的,但张灵甫见过她后,就开始动用一切关系频繁地宴请王家,仿佛是下了决心非王玉龄不娶。

某天晚上,王玉龄回家,见家里又摆满了鲜花和礼物,不由得对她爹说:“爹,咱们家是开花店的吗?怎么天天都是花?”

她爹笑而不语,只是摆摆手说:“这都是张灵甫送的,他对你是真的挺上心。”

王玉龄一听这名字就来气,嘟囔道:“我看他是对我不放心吧,这年头,谁还用这招,早点告诉他,我对过气军官不感兴趣。”

她爹笑着回应:“那你总得给人家个机会表现吧?听说张灵甫上次的婚姻不是太幸福,这次可能是想找个真爱呢。”

王玉龄撇撇嘴:“真爱不是用花买的,要是这样,我早成花仙子了。”

尽管这场“相亲”以王玉龄的不满开始,但张灵甫的执着与王家的期望之间,还是擦出了不少传奇的火花。对于王玉龄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相亲,更像是她人生中一个崭新而又复杂的章节刚刚翻开。

02

王玉龄和张灵甫的婚礼在上海金门饭店举办,那场面堪比好莱坞大片。两个人本是天作之合,一个是黄埔军校出身的儒将,一个是长沙豪门的才女,想不引人注目都难。

婚后,张灵甫很快就被任命为蒋介石的御林军大佬,而王玉龄也随夫君来到了南京。你看,这婚姻的起点多么美好,可惜,幸福的日子没过几年,张灵甫就因孟良崮一战挂了彩,大意失荆州,被粟裕给围追堵截,最后一心一意地为了所谓的“忠诚”,与司令部人员一起走了极端。

这事在南京传得沸沸扬扬,王玉龄突然从将军夫人变成了寡妇,留下她和一个年幼的孩子。对于王玉龄来说,她丈夫的英勇是值得敬佩的,但这么突然的变故,也让她有些措手不及。

1948年,王玉龄抱着老小,带着家当,好不容易挤上了那艘国民党的大船,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她本想带上些价值连城的书画到台湾重新开始,谁知道这些宝贝在长沙转运的混乱中就像李逵遇到宋江一样,一个个地离她而去,再也没回来过。

到了台湾,作为国民党高级军官的遗孀,本以为能领点体面的抚恤金,结果那点钱连她家猫的猫粮都不够买。王玉龄心里暗想:“这抚恤金,大概是看我这将军遗孀的面子,给的是象征性的‘安慰奖’吧。”

更让她头疼的是,国民党每年都要搞个追悼大会,纪念张灵甫。王玉龄每次都得带着孩子去参加,坐在台下,听着一大堆把她老公描述成超级英雄的话,她心里那个别扭啊。一年一度,周年纪念日对她来说,简直就是个“心痛日”。

一次,王玉龄在追悼会后跟朋友吐槽:“我说,这些人是不是把日历都吃了,年年月月记得比我还清楚。我的伤口还没好,他们就把盐给撒上了。”

朋友安慰她:“玉龄,你就当是去看场免费的戏吧,每年一场,咱们就当是去体验一下‘时光倒流’。”

王玉龄摇头苦笑:“要是能倒流到没遇见我那位的时候就好了。”

尽管生活处处不如意,王玉龄还是得硬着头皮过,毕竟上有老下有小,为了孩子,她也只能咬着牙坚持。但在那些长夜无眠之时,她经常想,如果真有时光机,她一定第一个报名,回到过去,好好重新选择一次。

03

王玉龄这人,真是个硬骨头——不管命运怎么摆弄,自己总能给生活添点彩。张灵甫一死,家里一堆乱七八糟的事,她想了想,决定学会自己站起来,这可不就是咱们传统的“男儿志在四方”,只是她是女的,难度大了点,但她的决定坚决得很——这不,去美国这条路她就这么走了。

1953年,王玉龄考上了美国纽约大学的财会专业,能拿到这张门票,那还不是拼了命去学,考了四年,毕业了——可别小看这四年,和现在的“四六级”考试不一样,那时候四年可真是“和鬼子打仗”似的,拼尽全力才行。毕业后,她又单枪匹马去了罗斯福医院当了会计,挺牛的,别看是在医院,别人忙着救命,她忙着算账——账上算不清,她倒先搞清了如何“抢劫”老板的钱。

不过那时候,王玉龄总觉得有点像是个“临时演员”,过得虽然有点滋润,但心里总是空落落的,特别是每年到了春节,看到别人一家团圆,她心里就像是丢了个钱包——空空的。于是她想,回去,回去得了,但你当回去这么容易?人家你是不是在问“你是来旅游还是来生死”的?

她能在异国他乡坚持下去,不仅仅是为了生计,更多的,还是为了自己的年华。三年后她换了个工作,进了朴拉啥饭店——记得有一年她问老板:“你看我每天做的这活儿,是不是可以升个职?”

老板愣了一下,说:“你是会计,你是去厨房的吗?”王玉龄一听,心里就乐了,“这也行?”工作了三年,才终于找到了稳定的路子——美国航空公司,干了21年,才拿到退休的那张“退休证”。

在这段日子里,王玉龄每天都在打拼着,偶尔也会望着天,想着自己的故乡,想着自己是否还能回去。

可回去,那门槛可高了,她想了想,只能等——等到哪天突然有个机会,能回去,能看看老母,看看自己曾经丢掉的青春。但人生有些事就是这样,最难的就是“等”——等着等着,她竟然不知不觉在美国过得挺好了。

04

1973年,王玉龄带着她那一身西式的行头和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从美国回到了她那充满回忆的祖国。身边除了拉杆箱,还有满满的思乡情和一点点不安。

周总理尽管那时候自己忙得一团糟,还特意抽空给她安排了归国事宜。王玉龄听说后,心里又感激又感动,到了北京,周总理还安排了秘密接见。

见面那天,周总理微笑着问她:“玉龄,美国生活怎么样?适应吗?”

王玉龄回答道:“周总理,美国不错,但是咱们中国的豆腐还是比他们的牛排好吃多了。”

周总理笑了笑,点了点头:“那你这回决定回来,是不是因为咱们中国的豆腐味道够味?”

王玉龄也不正经地回答:“那可不,我这是跟着豆腐的香味走,追着豆腐的味道回来的。”

笑声过后,王玉龄的脸色严肃了下来:“总理,我回来是因为这里是我的家,无论走多远,我都会回来。只是,我也知道我丈夫当年的事情让我回来的路不好走。”

周总理看着她,眼神里满是理解:“玉龄,历史的伤疤每个人都有,关键是我们如何面对今天和明天。你能勇敢地回来,就是一种勇气。”

王玉龄点头:“总理,我理解。我只希望,不管以前发生了什么,从今往后,我能为这个国家做些什么。”

周总理微笑着,拍了拍她的肩膀:“这就对了,玉龄,咱们都是这片土地上的儿女,让我们一起努力,为了更好的未来。”

这番对话,让王玉龄的心安定了许多。从此,她真正融入了这片曾经生她养她的土地,以一种普通公民的身份,默默地在她的祖国中安居乐业。

05

王玉龄在晚年的某次采访中透露了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挺有意思的。说的是粟裕的侄子,粟刚兵,他曾想请王玉龄吃饭。这事听起来简单,但背后有层意味。

粟刚兵当然知道王玉龄是张灵甫的遗孀,张灵甫可是在孟良崮一战中被他叔叔粟裕全歼的。所以这饭可不是随便什么饭,简直是重情重义饭,也可能变成尴尬饭。

粟刚兵怕直接邀请王玉龄她可能会拒绝,就打了个横把战术,找到王玉龄的表妹去传话。这表妹也挺有意思,直接找到王玉龄说:“老姐,粟刚兵想请你吃饭,你看这事儿咋样?”

王玉龄听了这话,半开玩笑地回答:“这孩子倒是挺讲究的,知道通过我的表妹来问,这是怕我直接给他脸色看呢?”

表妹笑着说:“可能他是怕直接来问,你给他个孟良崮二战的回忆。”

王玉龄笑了笑,沉思了一会儿,说:“告诉那孩子,我去,为了两个家族的和解,也为了那些过去的事能有个圆满的了结。”

于是,王玉龄接受了这个请吃饭的邀请,两人的聚餐不仅仅是填饱肚子那么简单,更像是一次两岸历史的小小和解。聚餐结束时,王玉龄淡淡地说:“历史是历史,现在是现在,我们都是为了更好的未来。”

这顿饭,不只是填饱了肚子,更像是填补了一段历史的裂缝。这样的王玉龄,真是把持得住自己情绪的老江湖了。

06

王玉龄这样的女性真不多见,她面对人生的波折和挑战,总能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不随波逐流,更不因过往的恩怨情仇而左右自己的人生观。

在接受采访时,她被问到过去的那些纷争和矛盾,她总能以一种近乎哲学家的淡定来回答:“你看,我这一生走过风风雨雨,我老公的对手们,有的还想跟我搞好关系呢,这不是挺好的吗?说明我还是挺让人尊重的。”

记者问她对于未来两岸关系有何看法,王玉龄也是一派豁达:“我这把老骨头已经在这沙滩上晒太久了,但我还是希望有一天能看到海峡两岸不再有波涛,人人都能像过年一样,天天都高兴。”

王玉龄的生活哲学,或许正是在这个复杂世界中找到了一种最为简单的幸福——那就是无论如何,都要以一种乐观的态度来面对生活,无论是政治风波还是个人困境。如她自己所说:“只要心里有梅花,哪里都是春天。”

0 阅读:5
三联温度历史

三联温度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