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担任上海副市长,儿女皆是国家栋梁之材,一个正国级三个少将

三联温度历史 2024-12-30 04:44:37

这个人一出场,毛主席的口气那叫一个温柔,仿佛中央苏区的红色大旗都是他亲自撑起来的。

毛主席甚至不止一次在回忆中提到他,说“我在中央苏区,很多地方得益于他的帮助。”你听这话,简直比“兄弟情深”还要深得多。话说回来,

这种背后有人、台前也有事的角色,绝对不是普通人,得是那种能在毛主席身边“画龙点睛”的人物。

毛主席还特意夸他“满门忠烈”,父亲、哥哥、弟弟,个个为了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而且,这个人的子女们也没闲着,一个个争奇斗艳,超常发挥。尤其有一个,官至正国级,简直就像是革命家族的“VIP”,从小就被安排了个“好未来”。你看看,这家族的传承,革命不仅要做,还要做得响亮,做得有影响力。

你说,这样的一个人到底是谁?

这位革命家族的“继承人”,真的是完全凭着自己的能力站在历史的舞台上,还是说背后有什么“曲折的故事”,等着我们去揭开?

01

这人名叫曾山。

1930年的一个秋夜,吉安城里灯火通明,红一方面军刚刚打了个漂亮仗,江西苏维埃政府摆下庆功宴,可谓是酒香肉飘。就在众人兴高采烈,举杯狂欢的时候,毛主席却坐在那儿,脸上愁云密布,看上去比战前还紧张。

原来是毛主席和李文林大佬在战略上吵得不可开交。毛主席想打持久战,用山河的优势耗死敌人;李文林却想乘胜追击,一路杀到武汉去。两人你来我往,谁也说服不了谁,气氛比冬天还冷。

这时,曾山一边端酒一边观察,敏感地捕捉到了毛主席的不悦。宴会一结束,他上前一拍毛主席的肩膀,两人就出去散步了。

“我懂你,这拼刺刀的事儿可不是闹着玩的,咱们那点兵力跟人家十万精锐对砍,那不是豁出去了么。”曾山直截了当地说,这话简直像冬天里的热水袋,给毛主席心里暖和了一把。

毛主席听着,眉头还是一皱一展的,仿佛在心里下了个大棋,输了就得回家种田。曾山见状,又接着说:“现在这情况,咱们也别急,先做做样子,让部队慢悠悠往前挪,找准时机再说。不就跟咱们小时候偷摘桃子似的,先看看狗有没有拴好,再决定是不是爬墙。”

毛主席听了这比方,不禁笑出了声,心情也舒缓了许多。曾山看着毛主席终于笑了,心里也松了一口气,心想这回总算没让老大太闷心了。

就这样,两人边走边聊,从战略大计聊到小时候的糗事,毛主席的心情也逐渐放松,晚风吹过,连带着那点烦恼也被带走了一些。

02

1931年的赣南会议,简直就像是个大热锅上的蚂蚁,热闹非凡。毛主席在那场战略调整后,虽然苏区安定了不少,但总有人不买账,偏要把锅从天上拽下来扣人头上。

那天会议上,一个个大佬犹如唱大戏,纷纷上台亮嗓子。李文林还想争辩几句,但毛主席的策略已经让他显得像是市场上的小贩一样,怎么叫卖也没人理。

毛主席站在讲台上,看着下面一众批评者,心里清楚,这游戏规则就是得让他们吵完。他冷静地说:“各位啊,北进是不行的,我们要诱敌深入,再来个围魏救赵。”

朱德和曾山也在一旁点头:“对,对,盲目往北跑就是送死。我们还是得玩点智取,不是硬碰硬。”

而李文林虽然努力维护自己的主张,却如同风中残烛,摇摇欲坠。最后,在毛主席的主导下,大家还是决定按照“诱敌深入”的策略来。

接下来的半年,毛主席的策略像精心编织的网一样,把苏区织得密不透风。但好景不长,有人开始挑刺,把各种帽子往他头上扣——“调和主义”、“狭隘经验论”... 你能想到的,他们能扣的。

赣南会议上的批评环节简直比夏天的蚊子还让人烦。大家一个劲地说,只有朱德和曾山默默无语,坐在那儿,脸上的表情像是在看一出烂戏。

会后,尽管毛主席被撤了职,但在大众心中,他那块金字招牌还是闪闪发光。选举的时候,毛主席轻松当选,这回真是让那些喜欢放空炮的人尴尬了。

曾山会后找到毛主席,两人一坐下,曾山就打趣说:“老毛,这帽子戏法玩得不错,看来你得多备几顶帽子,以防不时之需。”

毛主席闻言,只是苦笑:“帽子多了,头也不怕晒了。这政治场上,不就是得有几顶帽子嘛,转头还能反过来送人。”

两人对视一笑,算是把这场政治闹剧当作了一场茶余饭后的笑话。在这复杂的政治舞台上,谁又能一帆风顺呢?但无论如何,毛主席的威望和民心,那是铁打的事实,岿然不动。

03

曾山那会儿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刚刚因为坚持毛主席的“诱敌深入”政策,成了一些人眼中的眼中钉,现在又被逼着和毛主席划清界限。这种事,对于曾山来说,就像是让他在冬天去裸泳,想都别想。

那次会议上,曾山四处寻找毛主席的身影,就像个急着找厕所的人,怎么也找不到安心的地方。休会时他急匆匆地找到了周恩来,一脸焦急地问:“毛主席呢?怎么不见毛主席?”周恩来看着曾山那张急红了的脸,沉默了一下,只是轻轻地说了句“不要再过问了”,语气里带着一丝无奈。

曾山明白了,事情肯定不妙。那晚他没有多想,直接骑上马,一个人在月光下赶到了20里外的叶坪,尘土飞扬,仿佛要把所有的不安都甩在身后。

到了叶坪,毛主席听到马蹄声,抬起头来,见是曾山,脸上闪过一丝惊讶。他没想到这个时候曾山还会来找他,心中感动不已。

曾山看着毛主席,笑了笑,气喘吁吁地说:“老毛,这年头,做个忠诚的人真不容易啊。别的我不敢说,但是坐错车的事儿我可从来没干过。”

毛主席听了这话,嘴角也露出一抹笑:“如柏,你这一路上风尘仆仆,还真是让我感动。”

曾山摆了摆手,若无其事地说:“得了,老毛,你我都是过来人,这点坎坷算什么?咱们苦过,但也甭就此认输。这大山压顶,也得撑着。而且你知道的,我这人向来没什么好习惯,除了一条——忠诚。”

04

1930年11月19日,毛主席和曾山一起从山里出来,来到了曾山的故乡白沙锦源。这一行显然不只是为了踏青——毛主席显然想看看这位大革命者的老家,看一下这个老家伙是怎么造就一大堆革命后代的。

曾山的母亲,听说毛主席来访,心里有些小激动,毕竟在那个年代,毛主席可不是谁都能见到的“大人物”。当她和毛主席面对面时,眼里满是崇敬和一点点羞涩,毕竟,这位大人物要是觉得家里有点儿“过得去”,她就心满意足了。

毛主席握着她的手,笑着说道:“曾家真是满门忠烈啊!”嘴里这么说,心里估计也想:“这家庭背景,差不多能演一部大戏了。”

曾山站在旁边,略显得有些不好意思。他知道,母亲一向为革命做了不少牺牲,自己大哥曾延生更是了不起的革命烈士,几乎没啥时间能陪家里人,反倒是当年革命的死活全靠拼了命的。至于大哥,曾延生那简直可以写成一部“井冈山侠传”了——他可不是普通的革命者,不是那种搞口号的花架子,简直是有名的“战斗民族”代表。

毛主席微微点头,面带笑容:“你大哥曾延生,是井冈山的勇士,他那股热血,哪怕天塌下来,都是咱们革命的脊梁。”说这话,毛主席估计脑袋里又翻过一遍曾延生为了革命奋斗的事迹,心里想,真是连铁打的心脏都没这么坚硬过。

曾山在一旁听得有些不好意思,不由得低下了头,心里暗暗感慨:大哥是真了不起,那时候真是为了革命付出了一切。自己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多少是因为大哥的影响——如果没有他,家里能否支持自己这么走,谁知道呢。

毛主席看着曾山,眼中有一种深深的敬意:“你大哥为了革命,连命都能丢。你们家这一代人,真是革命的一根钢钎子。”说这话,眼里多少带了点钦佩,毕竟,革命路上的家族支持能带来多大的力量,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

曾山笑了笑,没说话,心里估摸着,若是当年自己也像大哥那样,估计早就没命了——不过,他也明白,革命不是一个人可以成就的。每个家庭的牺牲,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艰辛和痛苦。

“你大哥那年被捕,被执行了死刑,做了革命的烈士,算是为革命铺了一条路。”毛主席语气沉重,看着曾山的眼神有些复杂,“可惜,我们没能亲自送他走最后一程。”

曾山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悲痛:“是的,毛主席,您说得对。大哥去得早,没能亲眼看见我们今天的一切,但他早已把一切都交给了我们,留下的血和火的痕迹,永远在这片土地上。”

“那就继续走下去吧。”毛主席深深地看了曾山一眼,话中带着几分鼓励:“我们不仅是为了自己,也为了那些为革命献出生命的人。”

曾山看着毛主席,心里有点暖。他从来没觉得自己是为谁走,今天终于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一切,不单单是为了某个理想,而是为了每个为了这片土地、为了人民牺牲的兄弟姐妹。

05

曾山的父亲曾彩芹,那个清末的秀才,大家都知道,他为人忠厚老实,按理说在这动荡的年代,他也该像大多数文人一样,守着几亩田,写几篇文章,过些清高的日子。但不,他偏偏喜欢把自己当成革命的小分队员,跑得比谁都快,干得比谁都狠。

这天,曾彩芹正在自家的学馆里悠闲地教书,忽然,门口来了三个人,穿得像是大户人家的公子哥,西装革履、花枝招展,一个个脸上都挂着“我们是好人”的招牌。他们叨叨着,说什么“新圩办了个新学馆,您不如过去教教书,那里有不少学生,正好需要您这样的名师。”

曾彩芹一听,眼睛亮了。这新圩,不就是革命苏区的地界嘛,看来是要给自己找点新生意做——既能传道授业解惑,又能给革命党送送情报,一举两得。

他憨厚地点了点头,笑得像朵花:“好啊好啊,我就去。”

三人一听,心里乐开了花——好,终于上钩了。只见他们从口袋里掏出几张地图,开始谈论“新学馆”如何“高大上”,以及那些“孩子们”如何渴求知识——这话说得连鬼都信。曾彩芹心里暗暗想:“怪不得他们穿得这么讲究,原来是给革命事业配了一个‘高端’的外衣。”

但说到底,曾彩芹是个憨厚人,他本来也没什么防备。于是,三人陪着他慢慢往新圩走。结果,谁知才走了一半,曾彩芹觉得不对劲——这条路,怎么越走越偏了?

“这不对啊,怎么往山里走了?”他心里有些疑虑,转过头,看着那几个看似彬彬有礼的“新学馆负责人”,嘴角抽了抽。

那几个家伙见状,赶紧掩饰,“哎呀,山里环境好,教书育人,能让孩子们静心读书嘛。”

曾彩芹心想,静心读书?你们这话说得像煮熟了的兔子能再变成狼一样,简直是天方夜谭。不过,他是个靠谱的人,心里忍不住觉得:“既然到了这一步,那就算了,看看他们要干什么再说。”

结果,走了没多远,三人终于露出“真面目”,劝说他:“曾先生,您看,我们知道您心地善良,咱们也不想为难您。只是,革命的事,还是得您出点力。要不,您就帮我们把一些消息送过去,大家都能好过。”

曾彩芹一听,心里已经明白了:“哎呀,我去,这不是掉进陷阱了吗?”可这家伙心里不是害怕,而是嘀咕着:“行吧,既然你们说得这么诚恳,那我也就给你们点‘帮助’好了。”

然而,这“帮助”也不是那么简单——几天后,曾彩芹没当场被吓到,反而让敌人给抓了个正着。可想而知,接下来的日子,他又迎来了自己那段“英雄大冒险”——三番五次的被捕,三番五次的拷问,三番五次的微笑着看着那些敌人明明知道没有消息,却依然咬着牙,硬生生地放他回家。

“你们这些家伙,真是废物!”曾彩芹常常心里腹诽。你们折腾了这么久,愣是没弄出点儿啥来,竟然还要给我放回来,简直是看低了革命的力量。

不过,大家都知道,曾彩芹这人不简单,他不但顶得住各种刑讯,还能在回家之后继续埋头为革命工作,不露声色。而他心里也早就清楚,这条路注定不会轻松走——但他从不抱怨,甚至连吐槽的力气都省了,所有的心思都用来想着,革命的事做得更加实实在在。

至于那些特务们,他们估计永远都不会明白,曾彩芹为什么能顶住一切压力,凭什么一个普普通通的清朝秀才,能在他们的拷问下,笑着走出去。他们永远都没明白,革命不止是枪火的对抗,它更是心与心的较量,是真正的信念与意志。

06

曾生的弟弟曾炳生,别看平时温文尔雅,骨子里那股火气可不是开玩笑的。特别是那天在码头遇到个英国人,简直就像是看见了自家的米袋子被抢了似的,愣是毫不犹豫一拳过去,直接把人家英伦大爷砸进了水里。

那英国人踉跄几步,差点摔个狗啃泥,愣是没反应过来。可他的水兵们可不是省油的灯,顿时像打了鸡血一样,全都冲了过来。曾炳生见状,倒也不慌,撸起袖子,没什么多余的废话,直接一头扎进了打斗的漩涡。

“来啊!谁怕谁!”曾炳生怒吼一声,双拳一打,直把人家那帮水兵打得眼冒金星。大家伙看了都忍不住想,兄弟这场面,不比抗战时候的拼刺刀差多少。

结果,正当他准备打得过瘾,突然感觉背后风声一紧——一根警棍朝着他的脖子狠狠甩了过去。疼得他直咬牙,但哪怕是血流满面,他也没想过要逃跑。反正那群英国水兵们一看,他这架势,不仅没吓到,反倒让他们一时失了风头。

可惜,这场小小的英勇斗争,毕竟还是输给了人数。没多久,曾炳生就被捕了,送进了铁窗之内。虽然他一身伤,满身伤痕,但心里却是格外明亮——自己打过了那帮看不起咱的外人,自己不光保住了面子,也让他们知道了,中国人可不是好欺负的。

可是,命运这玩意儿,就是这么不讲理。当时叛徒金汉鼎那小子,趁着黑暗的风头,直接把很多革命同志的名字出卖给了敌人。一时间,很多人都成了替罪羊,曾炳生当然也不例外。

于是,那天他在狱中的最后一夜,依旧笑得像个傻子,想起了自己跟敌人打得那个场景,心里有些不屑:“妈的,最怕的就是这种人——像条狗似的,背后捅刀还以为自己是英雄。”

可惜,这世上的英雄,往往都是短命的,没等他笑完,那几根刺耳的枪声就接连响起,曾炳生就这么在那几根子弹的尖锐声中,迎来了他的最后一夜。

反倒是那帮“体面”的英军水兵们,打完了一场仗之后,可能连曾炳生的名字都忘了,只记得他一拳把英国的高贵阶级打成了泡沫。而这“英雄”的名字,就那么沉默地消失在了那个潮湿的码头。

只是,这场革命,终究是不会被忘记的——即使曾炳生没活下来,他的那股子气概,依旧在黑暗的历史中,犹如烈火般熊熊燃烧。

07

曾家的女性,说实话,真是能顶半边天。你看曾母康春玉,别看她是个母亲,肩膀比男人还结实。那时候丈夫和儿子相继牺牲,按理说,她应该躲在屋子里哭得稀里哗啦,找点儿亲戚借点安慰。可她偏不,眼睛一抹眼泪,不说什么“我为了儿子报仇”,她直接掏出老大姐那股坚强劲儿,继续“革命事业,没我不行”的大义。

要知道,《人民日报》都忍不住给她冠上了“革命母亲,勤俭模范”的美名。是不是有点儿“史上最强的革命妈”的意思?当时要给她发奖状,估计连毛主席都得亲自签名。

至于她的大儿媳萧淑贤,那更是个狠角色。丈夫曾延生一死,这位就立刻没了任何“悼亡”的时间,直接投身革命,自己一个女人带着曾家闯出一片天。新中国成立时,萧淑贤直接变成了各类会议上的常客,坐在代表席上,左边一堆党代会,右边一堆县人大代表,简直成了民间的“全能型政治人物”。

而曾炳生的妻子刘桂香,年纪轻轻便当了革命遗孀。你说她不哭,不难过,怪不怪?这姑娘干脆顶住了生活的所有压力,一边带着孩子四处躲避敌人的追杀,一边不忘心里还藏着一股子“我要为丈夫报仇”的狠劲。最终,孩子们没撑过那些风雨,但她自己硬是从死神的手里夺回了命,趁着局势一稳,擦干眼泪,重新回到曾家,把家里一切搞得井井有条——我就问,谁能比她更强?

康春玉看到她的艰辛,心疼得不行,决定给这位硬骨头找个靠得住的好丈夫。可是,刘桂香直接摆手:“不!我一生就是曾家人,死也要死在曾家!”

要说曾山这人,也真是没白继承了他家这股血脉。新中国成立后,他一脚迈进了上海市副市长的办公室,跟人民群众的一切事儿都挂钩,基本就是那种“前台一忙,后台就得操心”的状态。每天上班没少出汗,工作清廉得像新洗的床单,别说收红包了,他连个人送个小礼物都不干。口碑直线飙升,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忙得跟个陀螺似的,群众见了他,不知道是不是心里都在默默叫:“好人,真好人!”

不过,你看,按理说他要是能安安稳稳地当个副市长,天天喝着茶,开开会,估计心情也能像常人一样。但是,曾山这人永远没有忘记自己最初的“共产党人初心使命”这四个字,这心头的火,谁也浇不灭。对着那些“走马观花”的高层领导,他就像是站在山顶的风一样——一阵风过,能把那些油滑的家伙们吹得东倒西歪。

08

那年冬天,曾山依然穿着那件破棉袄,外面是风呼呼地刮,街头的小贩都在叫卖暖和的衣服,而曾山却安然无恙,像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寒冬骑士”。那些心疼他的人都劝他换件新衣服:“副市长啊,哪能这么穿?万一领导见了,咋办?”曾山笑眯眯地回了一句:“尚能御寒,不必。”

你能想象吗,上海市的副市长,穿着破棉袄,走在街头,那画面简直可以用“民间传说”来形容。要是他不说自己是副市长,旁人肯定以为他是哪个革命老兵的遗孤,嘴角带着一抹被岁月打磨的无奈笑意。不过,仔细一想,曾山这股“节俭风”,说白了就是从那时战争的岁月里带出来的,哪能轻易丢掉?

有一回,部队刚刚结束一场战斗,缴获了不少战利品。这时候,一个年轻小战士高高兴兴地拿到了新袜子,正准备脱下破旧的袜子扔了。曾山正好碰巧经过,看到这一幕,心里一阵冒火。他没有发火,而是弯腰捡起那只破袜子,洗了又洗,缝了又缝,缝完了还仔细检查了一遍,确保能穿。

当天晚上,曾山开了个小会议,把这件事讲了出来:“同志们,大家都看见了,物资来之不易,咱们不能浪费啊。看这袜子,缝缝补补,能再穿,不要一有点儿破损就丢。”底下有个小同志,估计当时心里也有点儿紧张,结果会后就直接找上了曾山,低头坦白:“报告曾副市长,我错了。”曾山微微一笑:“不就是个袜子嘛,谁没个年轻气盛的时候?”

从那以后,部队里的同志们再也没敢浪费任何东西,袜子补了,鞋子补了,连打火机的火石都不敢轻易丢掉。说实话,部队那一阵子,节俭得可以和老百姓家里最能忍耐的老妈子比肩。

不过,说到孩子们,曾山在家里可真是个“铁面父亲”。他不光自己节俭,还把这股子“自力更生”的劲儿传给了子女们。教育孩子,不是说说而已,而是从骨子里灌输给他们的理念: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不占人民的便宜,凡事以人民利益为重。五个子女里,有三人最终当上了少将,没说的,老爸这个“革命家风范”果然传得一丝不苟。

最让人佩服的,是曾庆红,老大,长大之后,气度非凡,终于成了正国级人物,国家副主席。这下,大家可有点儿目瞪口呆了:这曾家,不仅家教严,基因也强。别人家的副市长出个“副市长”,曾山这副市长出个副主席,差距不小。

要是给曾山写个总结,可能就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永远不脱离群众,永远不忘革命初衷。穿着破棉袄,走在人民的路上。”

0 阅读:16
三联温度历史

三联温度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