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靖难之役输的是朱棣将会怎样?

江湖说事 2020-05-15 23:10:34

“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皇明祖训》

公元1399年暨明建文元年,镇守北平(今北京)的燕王朱棣就是以《皇明祖训》中上文的这段话为起兵依据,发动了对侄子建文皇帝朱允炆的战争,史称“靖难之役”。这场战争在中国的历史上可以说是也很有意思的一场战争。就一般的观点而言,战争不同于局部的战役,战争是双方整体实力的综合较量,出现整体实力弱小却战胜整体实力强大的事例很少见,但偏偏靖难之役就是朱棣以绝对的弱势战胜了处于绝对优势的朱允炆。

朱允炆像

在明朝洪武时期,由于朱元璋本人总结历史,认为前朝的覆灭多是因为皇室宗藩不强,所以一旦皇室衰弱,天下变乱,无人有实力能力挽狂澜。因此,自洪武三年暨公元1370年开始,朱元璋就将他的皇子们开始逐渐分封于全国各处战略要地为藩王,并且赐予了这些皇子极大的权力。例如:受封诸王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建立王府,设置官属;公侯大臣进见亲王都得伏而拜谒等等,但最要命的都不是这些。根据朱元璋的规定,藩王在自己的封地内不仅拥有很多经济上的权力,而且还拥有军权。藩王可以在王府设亲王护卫指挥使司,辖军三护卫。护卫甲士少者3000人,多者数万人。以辽、宁、燕、谷、代、晋、秦、庆、肃为代表的九位边塞王爷因有防御蒙古贵族侵扰的重任,所以护卫甲士更多。例如:北平的皇四子燕王朱棣拥兵10万,大宁的皇十七子宁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这些王爷在边塞负责筑城屯田、训将练兵、巡视要害、督造军器。其中,晋王、燕王还多次出塞征战,打击蒙元残余势力的,尤被明太祖朱元璋所重视,军中大将皆受其节制。甚至还曾特诏二王军中小事自断,大事才向朝廷报告。尤其是燕王朱棣,由于功绩卓著,朱元璋曾令其“节制沿边士马”,地位独尊 。

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他的威望和能力在当时绝对是独一无二的,否则乱世之中他也当不了皇帝,因此他活着的时候天下无人敢作乱。但他选定的接班人朱允炆就不一样了,对于当时的王爷和文武百官而言,朱允炆就是个年轻小伙子,既没有在乱世中的武功,也没有治世中的文治,有的仅仅是他是朱元璋长子朱标的长子,这样一个嫡长孙的身份。试想以这样一个脆弱的条件怎能降伏朱允炆那些强大的叔父们?因此,朱元璋刚一驾崩,朱允炆就开始他的削藩事业。在朱棣迫于无奈起兵前,朱允炆已经成功削掉了周、代、齐、湘等藩王。但我们看这些被削掉的藩王名录,可以发现除代王以外都是些武力值不高的内地藩王,因此这一时期的削藩过程还比较顺利。但朱允炆这种柿子捻软的捏的法子,看起来可以在前期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也会给如燕王一般真正威胁巨大的藩王予以打草惊蛇版的警告,朱棣这些人势必会提前做出反抗的准备,所以史书上就有类似于朱棣在王府中私自铸造兵器,并以豢养鸡、鸭等家禽的叫唤声为掩护的记载。但我们可以猜想,有所准备的很可能不止是燕王,后来宁王也抗拒朱允炆的命令,宁王等人也未必就没有早做准备。

靖难之役

公元1399年暨建文元年七月,朱允炆决定正式对朱棣下手了。结果不出意料,朱允炆让当地官员进入燕王府带走朱棣,然而朱棣没被带走,北平城却被朱棣以蓄谋已久的方式顺利就拿下了。之后朱棣经过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的艰苦卓绝,最终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杀进南京,当了皇帝,改元“永乐”,后世称为明成祖。那么如果靖难之役输的是朱棣,历史又会发生怎样的可能呢?

首先,郑和下西洋和六次北伐等许多国人为之自豪的壮举就不会出现在历史之中的。朱允炆和朱棣的成长环境有着巨大的不同,朱棣出生时,他爹朱元璋还处在打天下的环境中,所以朱棣那时生活环境就是随军,天天和刀头舔血的武士们打成一片,接触打打杀杀的东西较多,他从小受到这种环境的耳濡目染是导致他后来能成为一个马上天子的重要因素,也正是这种环境塑造了朱棣果敢的性格。而朱允炆不同,朱允炆出生时已经是公元1377年,这时的明朝(公元1368年建立)已经建立多年,他爹朱标已经被册立为太子,所以朱允炆的生长环境颇有些后世所谓的“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感觉,因此他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儒家思想的教育,可以说是被培养成了一位谦谦君子,但也正是这种环境导致了朱允炆总体上而言是个勇武不足、文弱有余的软弱、保守类型人物。这一点在靖难之役中表露无疑。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他曾下令不得伤害朱棣,致使大军在前线作战时受此掣肘,多次打败朱棣,却又让朱棣本人得以逃脱,继而东山再起。而例如像郑和下西洋这类的壮举,都是属于需要有一个具有雄心壮志、开拓进取的最高领导人来推动的伟大事业,而像朱允炆这种性格偏柔弱的君主恐怕是不会主动的去推动这些“劳民伤财”的事业。

朱棣像

其次,恐怕不会有辉煌紫禁城和伟大的北京城。明朝最初在边疆设立九大塞王,主要是为了防范逃回草原的蒙元残余势力,但自朱棣靖难成功后,为了巩固皇权他也走上了削藩的道路,因此边疆的王爷虽然继续存在,但被削去了兵权(朱棣这中削藩办法相比朱允炆就很高明,只削减兵权,其它待遇保留能减少藩王们很多的阻力)。因此边疆缺少了军事重镇。为此,朱棣迁都北京做出了”天子守国门“的战略规划,并营建辉煌的紫禁城。但朱允炆一旦取得胜利,以他文弱的性格恐怕未必敢于”天子守国门“。而由于不迁都北上,边塞王爷被削藩后出现的军事空白,就会加剧草原势力对中原的侵袭,中原可能会面临宋朝的情况,说不定后来强大的瓦剌等势力还真有可能再次占据河南、河北等地。

综上所述,靖难之役朱棣的取胜无论是对明朝历史,还是中国的历史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没有了朱棣,历史上恐怕会少很多值得国人骄傲的事物。

17 阅读:10672

评论列表

诗意

诗意

22
2020-06-02 21:11

朱棣在位22年五征蒙古 西北设哈密卫 迁都北京 下西洋 修长城 创立内阁 兼收安南 拓300多万平方公里的辽东 华夏领土的最南端旧港宣慰司 兴建紫禁城 疏通运河 编永乐大典 修建武当 等等

城墙的外围

城墙的外围

12
2020-05-16 12:53

你咋不说也不会出现“方孝孺诛十族”的惨剧呢?咋不说文人的“风骨”渐渐不存呢?

城墙的外围 回复 06-09 14:03
历史书是学无止尽的,是要不断的学习研究从而改进自己的观点,不像你,“固步自封”,自己认为的观点就觉得是答案[笑着哭],其实历史哪有准确的答案?

流月昭明 回复 06-10 11:29
再最后回复你一次,你提到了“至于诛十族是不是真的谁也说不清楚”,那就不要说。懂吗?和你在这说,搞得我都变呆了[笑着哭]

某年仲夏

某年仲夏

10
2020-06-04 17:23

千古一帝之一吧。永乐大帝,功垂千古[点赞]

UC网友46xxxx0145

UC网友46xxxx0145

7
2020-06-05 11:43

谁能说说从古到今哪个帝王手里不沾点血!

正午月光

正午月光

6
2020-06-06 03:25

朱允炆要是有朱元璋一半本领也不会输

诗意 回复 06-11 21:58
还一半本领?伦功绩和对后世的影响朱元璋远远不如朱棣,去百度了解一下朱棣在位22你干过的诸多丰功伟绩就能证明

揭谛,揭谛。

揭谛,揭谛。

3
2020-06-05 16:34

历史没有如果。

qzuser

qzuser

2
2020-06-05 21:07

宋朝没燕云十六州,何尝不是“天子守国门”?

再回首是百年 回复 06-09 18:57
纳岁币,给敌人送银子[得瑟]

林牧 回复 06-09 15:04
道士守国门[大笑]

图图趣味[已删除]

图图趣味[已删除]

2
2020-06-06 11:59

朱允文拿着对王4个2,朱棣出什么他都不要。

用户11xxx81

用户11xxx81

2
2020-06-10 18:16

诛方孝孺十族千把人不到吧?后世还有更厉害的野人与历史上的某些人!

UC网友10xxxx7931

UC网友10xxxx7931

1
2020-06-07 18:30

朱元璋本来事情就没做完就该朱棣接班,朱允炆那样子能成千古一帝?恐怕土木堡得提前,有没有于谦就不好说了

江湖说事

江湖说事

冷眼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