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产大佬,远去的背影,需要反思点什么

老方论房产 2025-02-20 05:15:07

近期,万科,在房地产市场引发了广泛关注,一系列重大事件接连发生。

今年1 月 27 日,万科发布公告,宣布董事长、总裁、董秘集体辞职,来自深铁集团的董事长接任。

2 月 5 日,春节假期后的首个工作日,又传出新消息,万科总部多个主要部门的领导以及地方团队的部分高管,进行了大规模替换。

这一系列变动意味着,万科此前备受瞩目的职业经理人团队出现重大调整,许多核心成员纷纷离开,取而代之的是深铁集团和深圳国资委选派的其他高管。如此大规模的高管团队变动,在中国房地产企业发展历程中实属罕见。

2 月 11 日,万科再次发布公告,第一大股东深铁集团向万科提供 28 亿元借款,为万科缓解资金压力提供了有力支持。

2 月 12 日,万科股票在尾盘阶段突然急速拉升,最终强势涨停。

这一异常波动背后,是一则重磅传言:万科的融资面迎来重大利好消息,或将涉及 500 亿的融资缺口。

这一消息不仅对万科意义重大,更是给整个房地产行业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然而,近几个交易日,万科股价重新下跌5个百分点左右。

事情,似乎没那么简单,利好也不宜夸大。

450亿巨亏,惊醒梦中人

其实,早在 2024 年一季度,万科就曾陷入经营资金困境,领导层甚至亲自前往金融机构,恳请延长融资期限。

当时,深铁集团和深圳国资委虽已表态支持,但与如今相比,支持力度不可同日而语。

从财务数据来看,万科的业绩变化之大,令人咋舌。

1 月 27 日同步发布的公告显示,万科 2024 年业绩预亏高达 450 亿。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万科一直保持盈利状态,即便在 2023 年全国楼市低迷的情况下,虽然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 46%,但仍实现了 205 亿的净利润。

如此巨大的业绩反差,从盈利颇丰到巨额亏损,给万科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促使大股东和相关部门必须采取强措施来挽救万科。

在管理层变动方面,尽管深圳地铁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已有多年,但在以往,其对万科的经营干预较少,万科的经营权长期掌握在核心经理人手中。从早期的王石到近七八年的郁亮,他们引领着万科的发展方向。

然而,此次高管团队的大换血,标志着深圳国资委开始深度介入万科的经营管理,按照自身战略规划和管理理念重塑万科。

同时,深圳国资委雄厚的资金实力也为万科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此次深铁集团拿出 28 亿真金白银支持万科,便是有力的证明。

此外,在 1 月 27 日的公告中,深圳国资委明确表示国有资产总额超过 5 万亿,具备充足的资金储备,能够持续支持深铁集团,进而为万科提供间接支持。

万科的命运,不仅关乎自身的兴衰,更与全社会对房地产行业的信心紧密相连。

在国家致力于稳定楼市、推动房地产市场尽快止跌回稳的大背景下,保住万科,可能成为具有风向标意义的关键行动,其后续发展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或许,至此,我们可以相信万科不会暴雷了。

不过,大家有没有想过,尤其是房地产从业者,过去多年万科堪称中国房地产行业的 “三好学生”,是标杆性企业。

为何如此优秀的领军企业,最后竟会出现 400 多亿的年度亏损,整个经营濒临绝境,差一点就暴雷了呢?

恒大等诸多民企的暴雷,主要与之前繁荣期的“三高”规模有关,很多网友可能会认为他们“罪有应得”。

但万科,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似与上述民企不同。

因此,我们有必要回顾、总结并反思一下万科案例。

首先亮明观点:

我认为过去八到十年,万科没能很好地继承和发扬王石时代建立的两条准则:一是防范市场风险,二是专注于住宅产业。

一直高调防风险,最终仍然没防住

其实万科骨子里,尤其是王石,是有风险意识的。

2007 年四季度,王石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提出楼市存在泡沫,要防范风险,万科已着手准备应对泡沫破灭后的冲击。

此言论一出,全国哗然,毕竟当时楼市一片繁荣。

结果 2008 年楼市确实持续降温,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楼市经历了约半年的低迷期。

2014 年,王石的接班人郁亮首次提出中国房地产进入白银时代,这一言论同样引起轰动,这也表明万科领导层有危机意识。

2018 年 9 月,万科内部会议上,提出 “活下去” 这个令人心惊的口号,当时全国市场一片繁荣,万科却居安思危,要应对风险、防范市场下滑。

在中国房地产业内,如果说哪家大房企总是在提示风险,非万科莫属。

那么问题来了,万科为何没有提前应对 2021 年下半年楼市的大幅降温?且在楼市降温之后仍继续大规模投资?

我认为,在 2015 年之前,万科对防范风险,尤其是王石提出的 “不拿地王” 落实得比较到位。

但 2017 年宝万之争结束后,王石退出管理层,郁亮等领导开始主导万科经营。

与此同时,2017 - 2021 年上半年,全国楼市异常繁荣,众多大房企业纷纷崛起,行业竞争惨烈,巨头之间的排名之争更是激烈,这给万科带来了巨大压力。

虽然万科口头上强调要防范风险、活下去,可实际上在 2017 - 2022 年拿地较多,高价地也不少。

万科 2024 年 1 月 27 日的预亏公告已明确指出,2024 年度巨亏主要原因是 2022 年获取的土地成本过高,导致销售和毛利率低于预期。楼市连续下跌两三年后,公司财报自然惨不忍睹。

在 2015 年及之前的很多年(估计有 20 年左右),万科的销售总金额一直位居全国第一,是行业龙头老大。

然而 2016 年恒大的营销业绩超过了万科,2017 - 2018 年碧桂园也超越了万科。2020 年,碧桂园第一、恒大第二、万科第三、融创第四。

要知道,当时融创的发展势头异常凶猛!

多年前,孙宏斌曾在 2003年的行业论坛上,当面告诉王石,他的顺驰将会超过万科成为行业老大。

当时顺驰扩张迅速,孙宏斌口气很大,直接与王石 “正面交锋”,王石对此颇不高兴。

后来因全国调控,2006 年顺驰支撑不住,最终卖给了路劲。

之后孙宏斌卧薪尝胆,以融创为平台,从 2015 年开始快速扩张,不断并购,销售业绩快速攀升。短短几年间,融创就从行业无名小卒跃升至行业第四,大有超过万科之势。

正是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万科也未能坚守原则,跟随一些民营企业巨头高杠杆、多拿地、快速扩张。

遗憾的是,2021 年下半年全国楼市降温后,直到 2023 年万科还在大规模拿地,在市场预判和风险防控方面做得很不到位,背离了万科之前的优良传统。

从棺材里伸出手来阻止搞多元化

接下来,再聊聊多元化发展问题。

在王石当政时期,万科发展方向明确,聚焦于住宅开发及物业管理服务,十分专注,衍生风险较小。

但王石会退休,而且万科并非民营企业,民营企业老板可以一直掌权。在王石还管事的最后几年,发生了宝万之争。

2015 年宝能不断在二级市场买入万科股权,到 2015 年年底,其持有的万科股票已超过 24%,威胁到万科经理人团队的管理权与控制权。

此前多年,万科股权较为分散,第一大股东华润的持股比例也仅在 10% 左右。

当时,王石很是看不上宝能老板,认为其出身卖菜,投资万科股权是为了投机炒作,于是称万科门口来了 “野蛮人”,万科必须想办法应对。

但大股东华润并不想增持股权,救助万科。

经过一番寻觅,万科最终找到深圳地铁集团。经过多次协商,直到 2017 年,华润将手中 15% 的股权转让给深铁集团,恒大也将手中 14% 的股权转让给深铁集团,万科成功与深圳地方国企深铁集团合作。

经过一系列谈判协商,宝能最后退出,同时王石正式交出万科的管理权。

此后,新的管理团队有了不同想法,加上行业规模竞争激烈,万科的多元化开始逐步发展,王石即便想管也无能为力。

记得 2012 年和 2014 年,王石都曾公开向万科高管团队喊话,就算他离开万科,甚至去世了,如果团队搞多元化,他就算从棺材里也要伸出手来阻止。

如今回顾过去十年左右的发展,原本专注于住宅的一些大中开发商,后来纷纷搞多元化,涉足商业商场、办公楼、工业区、租赁、养老、民宿、旅游地产等领域。

但后来核算发现,大部分多元化业务都在亏钱,而且亏损速度远超住宅业务。

近两年,很多房企开始收缩经营范围,重新聚焦住宅发展,万科也是如此。

如果历史能够重来,如果万科能做好风险防范,专注于住宅主业,或许就不会像如今这般被动。

0 阅读:0
老方论房产

老方论房产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