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比较公认”的有四大圣君,不用细想也知道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里单说“唐宗”李世民。
直到今天,崇拜“李世民”的朋友依然不少,毕竟他缔造了影响全世界的大唐盛世,说他是“千古一帝”也不为过。
因为太有名,导致今天依然有人在研究李世民,这个千年前的男人,似乎除了“玄武门之变”尚有非议外,其他各方面近乎完美,真是这样吗?不要只信史书。
1975年,考古队在陕西醴泉县昭陵周边发掘出一座“陪陵”;请注意,这里说的是“陪陵”,可不是李世民的墓。
简单来讲,考古队在“陪陵”里发现了一座高3.6米,宽1.2米,厚34厘米的石碑,碑上用篆书刻写了三千多字,内容大概写的是墓主人的生平事迹,这就是一块墓志铭!
经鉴定,这座陪陵的主人名叫“唐俭”,或有朋友感觉陌生,这人很有名吗?
据史料记载,“唐俭”是唐王朝的开国重臣、李世民的帐前亲信、凌烟阁二十四大名臣之一,出土石碑上写“唐故特进莒国公唐府君之碑”。
如果只看史料记载,“唐俭”的身份地位配得上葬在昭陵,怪就怪在这里,此人虽然位居“凌烟阁二十四大名臣”,但感觉他的功劳也就一般。
以史料为据,唐俭出生于北周大象元年,虽然身逢乱世,但他生在了太原名门,其父还是李渊的发小好友。
基于这层关系,唐俭打小备受重视,史载他:天性豪爽、放荡不羁却又学识渊博、德才兼备。
再说太原另一家豪门,“李氏”。
隋文帝当政时,李渊的亲姨贵为后宫之主,李渊自然成了官高位显的皇亲国戚,那时的“唐俭”还很年轻,但他已经是李渊身边的重要谋臣了。
说明一下,“唐俭”追随李渊时,李世民还没崭露头角呢,两人差了20多岁。
先说“李渊和唐俭”,那时还是隋朝,皇位传到隋炀帝手中后,杨广横征暴敛、四处开战,闹得民怨沸腾,四方已有势力蠢蠢欲动。
那时的李渊虽然名为臣子,但在太原很有德才,名望也大,结交的朋友更是四海豪杰。
试想,李渊贵为皇亲国戚,在太原可谓“土皇帝”,身边又有那么多的豪杰朋友,万一发动反隋叛乱,他自己做皇帝怎么办?
隋炀帝有了怀疑,逼得李渊装出一副终日作乐、贪图财色的堕落样子,这才算躲过了对他的清算打击。
但是,隋朝已经烂到了骨子里,就算李渊不反,还有其他人举起大旗。
隋朝力量开始四处堵窟窿,闹得朝里无人可用,这就又要启用李渊为唐国公,山西的军民大权就这样被他牢牢抓在手中,难道李渊只想做偏安一隅的“土皇帝”吗?咋可能。
有了实权后,李渊带着“李世民”等儿子、大臣们开始谋划,一边安抚北方的突厥,另一边挥军长安,最终成功夺取天下,建立了历史上盛极无二的唐王朝。
唐王朝刚建立,外敌还没有完全消灭,内斗又开始了,打架的还是李渊几个亲儿子,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史载,李世民诛杀了自己的亲哥“李建成”、亲弟“李元吉”,又逼亲爹“李渊”禅位;乍一看,李世民敢让史官这么写自己,说明他光明磊落、问心无愧!
李世民,真如史书上写的这么完美吗?这个问题,“唐俭”最有发言权。
如果看史料记载,“唐俭”最先跟随李渊举兵,后参与进攻河间、揭发忤逆谋反阴谋、多次出使突厥等。
如果仅是这些,“唐俭”虽然有功,但远不够跻身凌烟阁,难道史书隐瞒了什么?
1975年,考古队发掘出“唐俭墓碑”,或许它能解开部分历史真相。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李渊对隋朝十分忠贞,本没有“晋阳举兵”的意思,即便李世民苦口婆心的劝说,李渊仍旧犹豫不决。
当时已经箭在弦上,“反隋”势在必行,李世民暗中谋划好了一切,只等李渊点头。
李世民见父亲不肯反隋,趁其熟睡时,将隋炀帝行宫中的两名女子硬塞进李渊的被窝。
以旁观者的角度看,这两名女子或许从没见过隋炀帝,但她们身在隋炀帝的行宫,也能看做是隋炀帝的女人。
后来被李世民硬塞进李渊的被窝,这就造成了既定事实:隋炀帝绝饶不了李渊、李渊想活命就必须反隋!
强调一下,这些是史书记载的内容,“唐俭墓碑”写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碑文所写,李渊在晋阳起兵前确实有所犹豫,是“唐俭”剖析局势,让李渊下定了反隋决心;下定决心后,李渊又和“唐俭”详细策划出一套详细方略,压根没有李世民什么事!
再有,史料记载:晋阳起兵后,李渊南下攻打霍邑,隋军坚守不出,又赶上了连绵大雨;这种情况下,李渊军很快出现了缺粮情况,又有谣言说“隋军突袭太原”。
太原是李渊军队的老家,缺粮又传谣言,当时有不少人心生退意,李渊最终也同意了撤兵回太原的计划。
再次强调,这些是史书记载的内容:当时大部分人赞同撤军回太原,唯有李世民苦劝父亲“不要撤军”,甚至在李渊帐篷外痛哭不止。
终于,李渊被打动后,在李世民的高超计谋、英武指挥下夺取霍邑,为反隋大业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后世称赞李世民“哭谏追师”。
很明显,史书将“哭谏追师”的功劳全按在了李世民的头上;针对这段历史,“唐俭墓碑”也有记述:“哭谏追师”的并非李世民,而是唐俭!
还有以后的“攻破长安”,史书记载的是李世民英明神武,1975年发掘出的“唐俭墓碑”却说:平城之勋,公居其最!
唐朝初立,工部尚书“独孤怀恩”串通他人谋反,被唐俭得知后准备向李渊告发,后不幸被囚禁起来。
“独孤怀恩”设下陷阱,准备诓骗李渊到蒲城弑君兵变,是被囚禁的唐俭拼死传出消息,这才救了李渊一命。
这段历史很重要,《新唐书》、《旧唐书》及《资治通鉴》记载的基本一致:“独孤怀恩”的针对目标是李渊,李世民只是随行人员,顶多算“附带目标”。
史书这么写,“唐俭墓碑”却是另一番表述:仍伺太宗入城,执以降贼!
翻译成白话的大意是:“独孤怀恩”在蒲城设陷阱,第一目标并非李渊,而是李世民;乍一看不太对,那时的皇帝是李渊,谋反的人为什么要针对李世民呢?
有没有一种可能:唐朝建立后,李世民的“实际地位”已经超过了李渊,唐朝实权早已由李世民所控制;基于这种情况,李渊空有皇帝之名,李世民才是反贼的首要目标?
说来说去,史书和“唐俭墓碑”记录了同一段历史,关键人物却截然不同。
有人坚持相信史书:李世民“千古一帝”的地位不可撼动,其他不利于他的话都是诽谤,哪怕出土文物也不行!
也有人相信“唐俭墓碑”:李世民是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他不是近乎完美的神!
无论相信史书仰或“唐俭墓碑”,两者似乎都没错,史书和碑文再有不同,终究改变不了“李世民是好皇帝”的事实。
史书记录的是真实发生的历史,“唐俭墓碑”能让千年后的人们更加清楚的剖析李世民,两者本就不冲突。
“做大事者,不可拘泥小节”,李世民是好皇帝,其他的还重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