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孩子有如下表现:
不敢下楼梯、滑滑梯、拍皮球;
说话声音小到只有自己才能听见;
不敢独自和其他小朋友玩;
在陌生的环境下会局促不安;
……
这些孩子的共性就是不敢去尝试,其心理成因大多数是害怕潜意识中的风险。在我看来,这就是孩子过于胆小,胆小到把正常的活动当成是冒险。这说明孩子还没有形成风险思维。
只有当孩子具备对风险的判断能力时,他才能能够决定自己不做哪些事,要尝试哪些事,既能做到不断成长,又能很好地保护自己,做到进退有度。
01 家长要适度培养孩子的风险意识每个孩子天生都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就像那些刚学会爬行的宝宝们,他们会通过触摸、啃咬的方式来认知世界。但是,这种“冒险”很容易被家长们拒绝。毕竟孩子们所处的世界还暗藏着这样或那样的潜在危机,这就像我们当下还没有哪个父母敢放心让才读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独自上学放学,哪怕学校就在家门前也是如此。
既然周遭的危险我们无法完全做到杜绝,本着为孩子打造一身“护甲”的想法,我们就必须要让孩子形成一种风险意识。
让孩子养成风险意识很重要。之所以每年学校老师千交代万交代:未成年孩子不要随意下河游泳,以免发生危险。但每年暑假总有一大批的孩子敢于冒险去尝试,最后闹出了很多的溺水惨剧。问题就出在这些孩子缺少风险意识,根本没有意识到下河游泳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但有风险意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能放手让孩子去迎接挑战。适当的风险是增强孩子未来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不能因为害怕失败就不敢去尝试,害怕跌倒就不敢去下楼梯等等。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适度培养孩子的风险意识。在不触碰和逾越底线的前提下,让孩子把握住机遇、接受眼前的挑战。
02 家长要告诉孩子一个道理:底线不能触碰和逾越那么,什么才算是不能触碰和逾越的底线?
我认为,这个底线包括两个内涵,一个是教孩子不做危险的事情;一个是引导孩子要有自我防范意识。
这里先以让孩子“不做危险事”为例,比如让孩子不能随便触摸电源插孔,不能在高层危险处逗留,不能随便下河游泳,不能随便乱闯红灯等等。
这里再以“引导孩子要有自我防范意识”为例,家长对诸如诱拐、性侵等伤害行为也要有未雨绸缪的风险意识,引导孩子能够有效识别和防范这类型的风险,提前做好与自身年龄对应的自我风险防范的预案。
总之,家长要教给孩子一些不能触碰的底线,用科学方法培养孩子的风险意识,让孩子学会避开风险,或在风险即将来临时最大限度地把被伤害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达到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目的。
03 两原则帮孩子进退有度,更好地保护自己当我们在帮助孩子建立起安全底线之后,剩下的就是要如何引导孩子去勇敢拥抱未来的挑战,而在这当中的关键就是要帮孩子克服害怕恐惧的心理障碍。要实现这样的目的,家长要坚持以下两个原则:
一是积极引导孩子做一些风险可控的尝试。
家长要想培养孩子的风险思维,需要引导孩子通过做一些风险可控的尝试,以及一些外界刺激来形成和强化风险意识。
家长要提醒孩子认清风险和危险的区别。危险是不可预知的和不可控的,所以是底线,就像玩火玩电一样,决不能让孩子去触碰和逾越;而风险则是可控的,比如踢足球可能会存在受伤的风险,但不可能因为害怕受伤,就不让想踢球的孩子去踢球,只要风险防范工作做到位,增强孩子对自身能力的信任,就能最大限度地把风险降到最低。
二是明确规则,逐步放手。
家长要告诉孩子,只要是涉及到安全底线的、不能做的事情就一定不要去做。在家长可控的范围内,可以逐步放手,允许孩子先从一些简单的事情做起,让孩子在成功的体验中不断增强自信。
结语正如文中一开始的事例那样,对于未知领域和对新事物的不了解和不熟悉,有些孩子在内心深处总是充满了不安和恐惧,家长如果处理不当,将有可能阻止孩子前进的脚步。
此时,家长如果能够引导孩子学会正确评估风险的大小,给孩子必要的鼓励,就能让孩子打消心头上的疑惑,战胜恐惧,让孩子在面对风险时不因噎废食,而是做到进退有度,更好地保护自己,这才是家长给孩子上的一堂最好的安全教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