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巧说诗语
每天早上起来,我总是伴着一杯咖啡,习惯性地刷刷头条,回复一下留言,再看看新闻或是其他。今天我偶然刷到一个关于厉以宁教授的视频,才知道先生已于2023年2月27日19点31分仙逝了,心情不知不觉也跟着沉重起来。
不过,当我看到厉老是以92岁的高龄寿终正寝,又得知他生前虽然是位经济学家,却过着诗意人生,又感到十分欣慰和仰慕,想必先生此时已去了天堂。
既然先生喜欢诗词,诗语也恰好是个无名的诗词爱好者,不如我们就以欣赏厉老诗词的方式与他告别。
厉以宁不仅是经济学家,更是诗人厉以宁教授是著名的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他不仅是学界泰斗,也是改革先驱,为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先生不但拥有博古通今的学问,更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
除此之外,先生更是一位诗人。他的诗词创作,主要以生活、学习、亲人和友情为主题,从他本人上大学写起,一直写到他与夫人尽享天伦之乐,漫长一生中的大悲大喜,得意失意,都被他浓缩在一首首诗词中。先生的诗词自然清新、朴实含蓄,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特别有人情味。读厉老师的诗词,我们可以从寥寥数语中窥见到他的坚韧、上进、重情、旷达、平和、乐观,以及百折不挠的精神。
值得借鉴的是,厉老认为欣赏诗词应从四个层次着手:
1.景——任何诗词,都会涉及具体的事物,可以通称为“景”。
2.情——诗词在涉及一定的事物时,必然表达作者的感情,这就是“情”。
3.意——“景”与“情”的深处,蕴藏着诗词作者内心的想法,这就是“意”。
4.境——整篇诗词,通过“景”“情”“意”的表达,最终达到某种境界,这就是“境”。
在诗词中,景、情、意、境是一种浑然一体同时又层层递进的关系,最高的层次则是“境”。
我特别从厉以宁先生的诗词中,摘选出几首与大家共赏与学习,并以这种特别的方式来纪念他老人家。
厉以宁诗词学习与鉴赏一、早期作品,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朴实无华,贴近生活
相见欢·仪征新城途中(1947)
桨声篙影波纹,石桥礅,蚕豆花开一路水乡春。
长跳板,小河岸,洗衣人。绿裤红衫都道是新婚。
这首词应该是先生问世的诗词中,最早的一首,大概是他在读高中时写下的。
小学和高中时的厉以宁
当时厉先生正就读于南京金陵中学,春假期间他回到故乡仪征,路过河边,看到河里有人正划着桨,似乎都能听见船桨划动的声音。他大概是步行往家的方向走,一路上都能看到蚕豆花开的春天景象。河边有放在船与岸之间供人走的长跳板,还有许多洗衣服的乡亲,想必是洗衣的大娘或者大姐偏多。词的最后一句亮了:绿裤红衫都道是新婚。
从这首词,我们可以看出厉先生在学生时代就非常善于观察,他写诗不仅善于描写景物,还很注重细节,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厉以宁故乡仪征
这首词语言朴实,通俗易懂,富有浓厚的乡村气息,词风自然清新。同时也向我们传递了一个时代信息:那时候人们结婚流行穿红衫和绿裤,所以大家看到这个就知道是新娘子的。
这“绿裤红衫”也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了学生时代,我想起那年自己跟父母去张家界玩时的穿着正好与词中相反:“绿衫红裤”。
那时,我大概十四五岁,穿的那件绿色的上衣是西服式的薄外套,裤子是红色的阔腿裤,这两件都是小姨买给我的,不过并不是一套,也不知道自己当时怎么就给红绿地搭配起来了?现在这两种颜色都极少有人穿,搭在一起更是不敢想象。不过,我知道自己这样穿肯定不丑,因为我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个大学生哥哥,他告诉我:“红配绿,穿不好就会特别土,可是你穿起来不但不土不俗,还有点小清新,还蛮适合你的”。我早已经忘了他的长相,不过却莫名其妙地记住了这句话。
是啊,青春是如此美妙!不论是在厉先生的诗词里,还是在我的旅途中,年轻的我们不需要化妆品,也不需要华丽的衣裳,就有一种自然的美,就能给人一种朝气蓬勃的感觉。
先生的这首词不仅有诗情画意,还有他对生活的热爱,更是对家乡最亲切的描述,最原始的记录。好的文字就是这样,不需要堆砌词藻,它是真情的流露,也富有自然的意趣。我们读诗词不仅仅是在读别人的故事,也许还会跟往事不期而遇。
二、遇见美景,心怀理想,志存高远
木兰花·偕黄业耘表兄游杭州西湖(1948)
花丛柳岸灯明灭, 几处秋虫声切切, 晚来缓步过苏堤, 桥下清波明似雪。
难消倦意当休歇, 架上闲书随手阅, 钱塘遗事早茫茫, 只见飞来峰外月。
古往今来,写西湖的诗词非常多,很多大诗人,大文豪都曾到此一游,并留下佳作。出名的有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
厉先生的这首《木兰花》是1948年秋天他和表兄黄业耘第一次去杭州,有感而发,即兴创作的。
从词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来厉老师写的是西湖秋季的夜景,灯光在花丛柳岸之间忽明忽灭,西湖边的夜晚安静地能听到秋虫鸣叫的声音,晚上诗人来到苏堤旁散步,映入眼帘的是桥下那明亮如雪的清波。
词的上阙主要写西湖夜景,下阙由景及人,诗人散步回去后虽然感到疲倦却睡不着,于是随手翻阅起书架上的书籍,书中的那些钱塘旧事早已成为过去,我们能看见的只有飞来峰外的那轮明月。
这里边多少都有诗人对世事苍茫的一种感慨。也让我们想起了王安石的那首《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想必那时的厉先生,也有王安石的进取和胸怀,同样对前途充满信心,也有放眼大局和长远的理想吧。
厉以宁先生在大学毕业前夕,还曾写下一首《鹧鸪天》,也反应了他的执着精神和治学态度:
溪水清清下石沟,千弯百折不回头。兼容并蓄终宽阔,若谷虚情鱼自由。心寂寂,念休休,沉沙无意却成洲。一生治学当如此,只计耕耘莫问收。
三、多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真情流露
先生的诗词,约有五分之二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厉以宁同志的夫人何玉春自华中理工大学(以前的华中工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鞍山钢铁公司发电厂工作,夫妇两地分居十余年,直到1971年厉以宁在江西鄱阳湖畔鲤鱼洲农场劳动时,何玉春调往该处,才结束牛郎织女般的生活。
他于1963年和1971年分别写下两首《鹧鸪天》,来记录这段经历,并表达当时的心情,字里行间都是真情的流露。
厉以宁和妻子年轻时的照片
1963年厉先生和妻子因工作的缘故两地分居,在中秋这天他有感而发填词一首:
鹊胡天·中秋(1963年)
一纸家书两地思,忍看明月照秋池,邻家夫妇团圆夜,正是门前盼信时。
情脉脉,意丝丝,试将心事付新词,几回掏笔难成曲,纵使曲成只自知。
写这首词时,厉老师与爱人因为工作的原因两地分居,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之际邻居家都是夫妻团聚,可是诗人却盼着妻子的来信。他独自坐在桌案旁欲借新词写心事,抒发对妻子的思念,却满腹愁思,不知从何处写起,想必此时的心情很是复杂,个中滋味只有诗人自己能体会吧?
思念之情自古都是古诗词中常见的题材。厉老师的这首是对生活的记载,也是对当时心情的抒发,足见他们夫妻情深似海,恩爱非常,难怪能携手一生,恩爱白头。也许幸福就是:不论你近在咫尺,或是远在他乡,我的心里眼里也都只有你。
1971年妻子何玉春来鲤鱼洲看他:
鹧鸪天·迎何玉春来鲤鱼洲(1971年)
往事难留一笑中,离愁十载去无踪,银锄共筑田边路,茅屋同遮雨后风。
朝露冷,晚霞红,门前夜夜稻香浓,纵然汗渍斑斑在,胜似关山隔万重。
鄱阳湖畔的鲤鱼洲,是北京大学教职员下放之地,厉以宁曾在这里劳动过两年,他在这里留下了不少诗词。尽管当时写诗是厉老师派遣心中郁闷的途径,但总体说来说,他还是很乐观的。尤其是1971年妻子何玉春来看他这天,应该心情大好吧。看到妻子的那一刻,过去的艰苦与离愁都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满脸的笑容。他们夫妻俩是同风雨共患难过的,在辛勤的劳动和艰苦平凡的日子中感情也日益加深。
厉以宁夫妻在北大合影
同享福的夫妻世间多见,可是共患难的夫妻就难能可贵了。也许爱情就是你拉着我的手一起走过风风雨雨,哪怕日子再苦再难,只要我们不放开彼此的手,便能守得云开见月明,纵然汗渍斑斑在,胜似关山隔万重。
四、48年心不老,仍是少年
而我最喜欢的还是先生的两首《钗头凤》
一首是先生于1951年由沅陵赴长沙参加高考途中写下的:
钗头凤·湘西,山行
林间绕,泥泞道,深山雨后斜阳照。溪流满,竹桥短,岭横雾隔,岁寒春晚,返?返?返?
青青草,樱桃小,渐行渐觉风光好。云烟散,峰回转,菜花十里,一川平坦,赶!赶!赶!
一首是1999年孙女厉莎一周岁时,厉老特别为她填的:
《钗头凤·记厉莎周岁》
粉裙裤,花间路, 晃摇迈出人生步。 杏红腮,笑容开, 不须牵手, 试上阶台,乖!乖!乖!
望高处,飞尘雾, 未来当学常青树。 畅胸怀,自成材, 漫长年月, 怎做安排, 猜!猜!猜!
这两首词的时间跨度为48年,先生已从青年到暮年,可是我们却感觉他仍是少年,他的心态一直年轻。
如今先生虽已驾鹤西游,可是他的诗词、故事和精神却将长存。
最后,让我们一起共读先生明志并自勉的一首七言律诗,郑重与先生告别:
七律(2005)
从教五十周年暨七十五岁生日自叙
秋霜染得漫山红,看叶登高曼暑峰。
昔日荒沙连大漠,今朝道边尽花丛。
多年劳累非虚掷,往事堪思一笑中。
餐白不为闲话扰,加鞭纵马对西风。
注:2005年12月3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为厉以宁从教50周年暨75岁生日举行庆祝会。厉以宁向弟子们展示了这首新作,既为明志,也是自勉。
参考资料:
《厉以宁诗词选》
《听厉以宁教授讲诗词(增补版)》
作者简介:
巧说诗语,又叫青侠,诗词爱好者,文艺逐梦人。既能豪爽交友,也可静心读书。闲时随便写点文字,不求他人认同,只为自己喜欢。唯愿“芳情不自遣,雅趣有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