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他在临仿谁的风格,就看懂了这幅山水

凝萨 2025-04-27 04:12:38

你喜欢这幅山水画吗,乍一看画家用画树法支撑起一幅完整的山水画。到处都是树,各式各样的树,如果不仔细看,画中的山石都会误以为是密树浓荫。从构图看,画面体现了密不通风、疏可走马的风格。从笔墨看,致敬石涛的后期风格,运用各种形式的墨点,增加画面笔墨韵味。可以说,看到了这位画家在临仿石涛,差不多就读懂了这幅画。

清代画家对石涛山水画风格从理解到接受有个过程,在清早期人们对四僧中的八大评价最高。认为他在笔墨逸趣上达到了元代画家的艺术高度。由于扬州画派的鼎盛繁荣,人们逐渐看到了石涛风格的魅力。到了清代中期,画家们已经把石涛排名提前,认为他是四僧中的第一人。

张培敦 松竹仙馆

《松竹仙馆》是清代中期画家张培敦的作品,画史中说他的画风继承吴门画派,有沈周笔意。从这幅画可以看出,只要是名家风格他都会认真学习。别人还在宋元山水技法中寻寻觅觅的时候,他已经发现了石涛画法更能表现出自然生动的美感。可以领悟石涛山水的妙趣,说明张培敦是一个喜欢写生的画家,不满足于躲在画桌前拼拼补补。

石涛曾经北上,希望受到皇家赏识。这次游历对他的风格转变影响很大,他开始尝试皴中加点的画法,增加山石的厚重感。画面呈现出万千变化,尽显畅快。看似凌乱的山石皴纹好像一张网,让山石与杂树在空间上产生融合统一。重墨厾点,可想象成山石上的坑。每一个点,都赋予石块立体硬朗的气质。

张培敦 松竹仙馆 局部

如果一味刻画细节,有时反而会让画面没有重点。张培敦利用疏密对比,调整笔墨构图。疏旷处并非完全留白,而是用线条勾画瀑布流水。看着状如波纹的曲线,由近及远排列开来。可以直观感受到节奏变化,同样为了让画面更加生动。张培敦在创作中刻意体现各种对比关系,疏密、点线、浓淡、开合等等。

画中大概有八九种树,其中最醒目的是松树和竹子。画松树、竹子很容易联想到其中的文化内涵。根据张培敦的处理手法可以看出,画松树借鉴了石涛画黄山松的方法,画竹子更多借鉴元代画家。他选择的画法都是源于写生,让画面凝聚天然韵致。

​张培敦 松竹仙馆 局部

可以看到,张培敦始终在强调天然生动,他在石涛山水画获得养分。别人还在仿古,他已经在仿古中寻找自己的方向了。欣赏《松竹仙馆》可以发现,清代中期的山水画家已经在尝试摆脱四王的影响。

四王是仿古方面的高手,同时让后学者养成了懒惰的习气。张培敦学习石涛,向惰性宣战。画家不能懒惰,否则很容易不断重复,让作品变得乏味无趣。在《松竹仙馆》可以学到很多,最重要的是生动,其次是保持创造力。

​张培敦 松竹仙馆 局部

张培敦的《松竹仙馆》开创了新的仿古方法,尝试描绘别开生面的山水景色。纵然细节上还有不足,但他的勇气值得点赞。浓密的点、线占满画面,就知道他内心有多么澎湃热烈了。

0 阅读:23
凝萨

凝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