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是重要的基础产业,被誉为工业的“粮食”。毛泽东曾说过:“一个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样,其他就都好办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钢铁始终面临“有没有”、“够不够”的问题,因此钢产量是每年全国计划的重点。为经济建设多产钢,这是钢铁工业的情结,也是很多中央高层领导的情结。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中指出:“经过3个五年计划,或者再多一些时间,我国的钢产量仍然可能由解放前最高年产量,即1943年的90多万吨,发展到2000万吨,或者更多一点。这样,城乡人民都会感到高兴。”
毛泽东视察武钢
“大跃进”期间,我国1958年的钢产量指标被定为1070万吨,但从1958年1月至7月,我国的累计钢产量只有370万吨。这年8月,中央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以钢为纲,全国跃进”的方针,号召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毛泽东还在会上提出,1959年全国的钢产量要达到2700万吨,争取3000万吨。
会议结束后,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赵尔陆对毛泽东说:“照我看,如果完成1600万吨,就算很了不起了。”
毛泽东想了想说:“明年老老实实就是翻一番,如果今年搞成1070万吨,明年搞2141万吨,翻一番之外,还有1万吨。”
不久以后,毛泽东又找主管全国经济工作的陈云谈话,听听他对1959年钢产量指标的意见。陈云深知即使是翻一番的2140万吨,也是难以完成的,他对毛泽东说:“我请人研究过英国的情况。英国的资料表明,他们从年产钢869万吨到年产钢1655万吨,花费了17年的时间。”
陈云
陈云还向毛泽东递交了一份国家计委年度计划综合局写的报告,报告里说,1959年的钢产量最多只能安排1200万吨至1250万吨。毛泽东在听了陈云的意见后,把1959年的钢产量指标进一步压缩,降为1800万吨。
1958年11月28至12月10日,中央在武昌召开八届六中全会,会议将1959年的钢产量计划降为1800万吨至2000万吨。陈云认为这一指标仍然很高,但既然会议已经通过,他也无法硬顶。会议结束后,陈云找到起草会议公报的胡乔木,让他不要把1959年钢产量计划的具体数字写入公报,因为这个数字一旦公开,中央就完全没有退路了,如果不公布的话,中央还可以根据后面的实际情况,适时加以调整。
1959年新年刚过,陈云在向毛泽东汇报经济工作问题时,再次劝他说:“今年的生产计划难以完成,指标太高。1800万吨,恐怕有点问题。我专门研究了一下要实现2000万吨的薄弱环节问题:第一是运输问题,第二是洗煤问题,第三是矿山问题,第四是东北缺电的问题,还有一个化工问题。”
毛泽东和陈云
后续的事实果然如陈云所料,1959年第一季度,我国钢铁和钢材的计划都完成得很不好,只完成了季度计划的77.3%。
此时毛泽东已经意识到1959年的计划指标仍然过高,为了扭转这种情况,他公开提出:“要多听人家的不同意见,一个人有时胜过多数人,因为真理在这一个人手里,而不在多数人手里。”毛泽东还称赞陈云说:“他这个人是很勇敢的,犯错误也勇敢,坚持真理也勇敢。”
1959年4月,中央在上海召开八届七中全会,因为有了毛泽东的支持,陈云两次提出降低钢产量指标的意见终于得到了与会人员的重视。最终会议把1959年钢产量的指标降为1650万吨。
1958年, 河钢承钢1号100立方米高炉落成
不过陈云仍然认为1650万吨这个指标高了,除了产量以外,他还向毛泽东表达了自己对钢铁质量的担心,他说:“小高炉炼出的900多万吨铁,目前含硫量超过冶金部规定2‰标准的,有40%以上,有的说至少有50%。含硫超过标准,既不能用于铸造,也不能在炼钢后轧成有用的钢材,这是劳民伤财。我担心铁的质量如果不改进,铸造铁也铸造不成,炼钢也搞不到1300万吨。也就是说,搞不到900万吨有用的钢材。”
由于陈云的意见论据周密,材料翔实,很有说服力,最终被中央所接受,不久以后,中央正式将1959年的钢产量指标调整为1300万吨,钢材生产指标调整为900万吨。经过一年的努力,到1959年底,我国勉强完成了1387万吨钢和897万吨钢材的生产。
陈云进行讲话
1959年庐山会议前,毛泽东在前往长沙的火车上,同石油部部长王任重谈话时说:“国难思良将,家贫思贤妻。陈云同志对经济工作是比较有研究的,让陈云同志来主管计划工作、财经工作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