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初我游览华南植物园时,看到一种开花像牵牛花的植物,它的花喇叭状,花冠紫色,花筒白色,与最常见的牵牛花非常相似。只是花冠分为5瓣,花筒有一点儿上翘,小有区别。它的枝叶与牵牛花则完全不同,牵牛花是缠绕草本,叶子是有裂或无裂的卵圆形叶子,而它是直立的灌木,叶子多数是无裂的卵长形叶子。用手机软件识别,是爵床科山牵牛属直立山牵牛 Thunbergia erecta。




2002年出版的《中国植物志》第70卷收载本植物:“直立山牵牛(新拟), 硬枝老鸦嘴(广州植物志)……原产热带西部非洲,各地栽培为观赏植物。”也就是说1956年出版的《广州植物志》收载了本植物,所用的中文名称为“硬枝老鸦嘴”,而《中国植物志》编撰时没有采用原有名称,而新拟了个名称“直立山牵牛”。



据说,这一改变主要源于对属名Thunbergia中文名称的规范——不再使用“老鸦嘴属”,而统一使用“山牵牛属”。
以上这两个中文属名,都源自本属植物的形态,因其蒴果宿存柱头形似鸟喙,得名“老鸦嘴属”;因其攀援习性、花的形态类似牵牛(有个别直立的),得名“山牵牛属”。在早期文献和地方俗称中,“老鸦嘴属”使用较为广泛,后来则“山牵牛属”的使用更为通行,最终被植物学界将“山牵牛属”作了标准中文属名。

来自好友井窥斋新浪博客


由于Thunbergia erecta是直立生长的灌木,种加词erecta即为“直立”之意,编撰人员就为其新拟了个适应这种变化的新名字“直立山牵牛”。

其实《广州植物志》使用的“硬枝老鸦嘴”之名,也是编撰该书的侯宽昭新拟的。其中“老鸦嘴”是借用,“硬枝”是新拟。“老鸦嘴”是海南岛人对碗花草Thunbergia fragrans Roxb.的称呼,1927年《岭南科学杂志》记载碗花草时就使用了这个名字。而“硬枝”则无疑是源于其枝条为木质。


关于直立山牵牛引入中国的时间,2012年出版的《中国外来植物》说,1910年由藤根吉春氏经新加坡引入中国。而1984年台湾出版的《杨氏园艺植物大名典》则提到:“1910年藤根氏由新加坡引入台湾;1967年园艺考察团由斐济岛引入;1968年张碁祥氏引入。台湾各地普遍栽培。”


不知《中国外来植物》所说的1910年引入一事,是否与《杨氏园艺植物大名典》所说是同一件事。如果是的话,那本植物引入中国大陆的时间还需考证。查1952出版的《广州常见经济植物》,没有本植物的介绍,那它的引入时间应该就在1952年至1956年之间。

另外,《中国外来植物》中本植物的中文正名是“立鹤花”,其由来不详,有人说是因为它的花像“立鹤”,可我没有看出来,只能继续考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