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卢象晋传〉后》:“明之亡,始于孙高阳之退休,成于卢忠烈之死败。”
公元1600年的大明王朝依旧重病缠身,看不见任何光明前途,但是就在这一年一个生命的降世,给这个王朝带来了一点星星之火。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江南常州府宜兴县(今江苏宜兴),一个乡绅家庭迎来了一个小生命,父亲给他取名叫卢象升。
此时的父亲很激动很兴奋,因为他有了继承人,卢家有了香火传承,而他不知道的是卢象升这个名字会在30年后名扬四海,威震全国甚至彪炳史册,他的孩子将会为这个王朝的延续奉献自己全部的心血和生命。
小时候的卢象升人长得很清秀,皮肤白皙,身材瘦弱,一副典型的江南文人长相。但这只是表面,旁人不知道的是,这个小孩看着瘦弱力气却非常大,并且喜欢舞刀弄枪,别家孩子日夜攻读四书五经时,小卢同学却在看史书看兵书,每每看到张巡、岳飞这些英雄建立不世之功时,小卢就会感叹要是我也能像他们一样能保家卫国,建功立业就好了。
卢象升画像
按照常理(或者电视剧情来说)能成为英雄人物的小孩大多在小时候就非比寻常,像卢象升这样小时候不认真学习的人,必定会有名落孙山,屡试不中的常规剧情,随后卢象升在经过一段时间反思后一定会弃文从武,拿上兵器穿上盔甲,到军营去生活,在之后的战争中慢慢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军人,最后建功立业。
现实是卢象升具有非凡的天赋,经常看课外书也没能耽误学习,轻松考取进士,后面被分到了户部,去了贵州,在之后的考核中次次都能拿“优”,朝廷对卢象升的表现相当满意,认为他绝对是可造之材。
如果没有意外,卢象升只要再熬几年就能变成卢大人,而他当年看的史书、兵书就会彻底烂在肚子里,想要建功立业,创不世之功的想法可能也要彻底变成真正的“梦想”。
但事情偏偏有了转折。
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特意绕开袁崇焕坚守的关宁锦防线,从大安口直接突进京师,史称"己巳之变"。
崇祯紧急调令周边军队来京勤王。当时的情况应该相当紧急,京城被打开了一个口子,城内军队数量极少,如果皇太极想要和崇祯喝茶聊天的话,上午从驻扎地出发下午就能到皇帝跟前。
生死存亡之际,着急的居然只有皇帝和京城里的大臣,快马加鞭赶来勤王的只有驻守辽东的袁崇焕和几位总兵。
勤王的部队不积极实在是因为形势所迫,毕竟大明属于内忧和外患一起打组合拳的情况,皇太极打进来不代表关内起义军就下班了,其次后金(清军)往往是突然袭击,没有事先准备,离京城几千里路的军区压根赶不上,基本可以歇歇了。
明·崇祯像
但卢象升不一样,他的顾虑没这么多,想法也简单,他认为自己是臣子,拿了朝廷的俸禄就要忠于朝廷、忠于君主。所以没钱没人的卢象升就地召集起一伙民兵,大概三千来人,就拿着手里干农活的工具当兵器,满怀一腔热血朝京城出发了。
有趣的是,不知道是卢象升的热情、还是满腔爱国情怀太过有感染力,一路上不断有新人加入,到了京师居然足足有上万人。
虽然卢象升带了一大帮子人来到京师却没帮上啥忙,他前脚刚到京城,后脚皇太极便提着抢来的大包小包回关外了。
但崇祯还是很感动,毕竟忠臣难得,卢象升不像其他人一样办事效率拖沓、遇事能躲就躲、出事能推就推、功劳能抢就抢,已经非常不错了,更难得的是关键时刻,卢同志是真上。
只是"己巳之变"对明朝来说后果实在太严重,辽东最高统帅袁崇焕战后被崇祯处死,赵率教、满桂二位优秀骑兵将领战死沙场,辽东形势进一步恶化,而抽调各地驻军勤王导致农民起义军在此期间很快发展成燎原之势。
崇祯三年(1630年),卢象升回到自己的辖区继续干文职,但他发现这年头文官也不是那么好当的。他的辖区没有起义军,却盘踞着大大小小的山贼,山贼的数量非常可观,行径十分残暴,面对官兵不仅不怕还能打几场,嚣张跋扈之极。
卢象升上任后打算改变这一局面,他没有坚持训练官兵,而是找了一群当地的乡勇组成了一支民兵队伍,经过短暂训练,卢象升就带着民兵去剿贼,战前没有动员,没有激昂慷慨的演讲,但民兵依旧作战勇猛,似乎根本不畏生死,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每场战斗冲在最前面的就是卢象升。
经此几次战斗,卢象升算是彻底打响了名号,同时也组建起了隶属于自己的部队—天雄军。
崇祯看到卢象升的政绩,愈加觉得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不仅能力出众还浑身忠肝义胆,对于这样的贤臣,崇祯直接越级提拔,从参政提拔到山东按察使,兼任大名兵备道。
卢大人绝对没辜负崇祯的信任,崇祯六年(1633年),山西的农民军涌入北直隶,攻占了临城的西山,卢象升出手打退农民军进攻,此后数战,卢象升都接连赢得胜利。
卢象升的打法很有特色,他知道农民军造反是形势所迫,所以在战斗前都会给农民军重新选择的机会,如果投降政府绝对优待,不仅既往不咎还能帮忙找一份工作;
如果觉得老实干活没有抢劫来得实在,执意要负隅顽抗的,卢大人也有招。他先是安排群众建立堡垒,只要农民军一来,百姓就躲进堡垒,农民军晃悠一圈没东西可抢,战斗意志就会下降,此时卢象升会设下埋伏,引诱农民军前来,靠着地形优势将起义军一网打尽。
这只是卢大人的战斗风格,他的个人风格也相当鲜明。
每次战斗胜利,卢大人会挑出农民军的首领,当场斩首示众以儆效尤,最多的一次他先后斩杀十多个起义首领。除此之外,卢大人的“心狠手辣”远不止于此,之前说过卢大人打仗喜欢身先士卒,每次上战场都会提着自己的专属武器——据说重达136斤的大刀,经常能在战场上看见卢大人骑着战马,手提大刀在起义军内部“横冲直撞”,从头跑到尾,一般人根本近不了身。
但是卢大人不是超级英雄,这种极度嚣张的行为迟早会翻车。有一次卢大人骑马砍人,砍着砍着马突然倒下,卢大人也踉跄倒地,不过他反应很快,提着刀开始步战。又有一次,卢大人把农民军逼到一处险峻的山崖上,一个农民军在山上放了一支冷箭,射中卢大人的额头,然后又一箭射杀旁边的随从。谁料此刻的卢大人被彻底激怒,无视受重伤的脸颊,提起刀更加勇武。
经过战场考验的卢大人在官兵和农民军里都有了巨大名气,官兵敬畏地称卢大人为“能兵”,而农民军则恐惧地称其为“卢阎王”。
卢象升的战绩还远不止于此,接下来的几年这位专家让农民军清楚地明白了造反真的是件苦差事。
崇祯七年(1634年),农民军进入湖北,打下了郧阳府的六个县。三月,朝廷命令卢象升接替蒋允仪,出任右佥都御史、郧阳抚治。上任后,卢象升分别对镇压起义军、安抚百姓、改善民生提出了“十议”和“八则”的思想。五月,卢象升和总督陈奇瑜分路夹击农民军,连战连胜,斩首五千六百余人。十二月农民军攻打勋阳,卢象升出兵击退,将农民军赶到北边的南阳。
崇祯八年(1635年)五月, 卢象升出任右副都御史、湖广巡抚,驻守襄樊。八月朝廷设立“五省总理”由卢象升兼任,统辖南直隶、河南、山东、四川、湖广五省军务。十一月,卢象升在确山再次击溃农民军,崇祯帝听到捷报后大喜,随后让他增管山西、陕西军务,成为七省总理。
崇祯九年(1636年),起义军中最强的势力高迎祥和李自成陆续攻克多座城池,来到卢象升的管辖地。卢象升集结全部兵力在七顶山打败李自成,几乎一举歼灭其全部精锐。八月,正当卢象升全力追赶李自成及余下部队时,皇太极突然出兵抵达北京,卢象升无奈只能放弃良机入京勤王。
崇祯九年(1636年),卢象升上任宣大总督,大兴屯田,亲自下地耕田劝农,开军屯三十万亩,储存二十多万石粮食,为的就是准备与皇太极打一场持久战。
崇祯十一年(1638年),皇太极派人讲和,希望双方能“讲和开市”,崇祯十分心动,派杨嗣昌去处理,杨嗣昌害怕讲和一事会引起舆论骚动,偷偷派人秘密进行。
后来还是走漏风声被坚定的主战派卢象升知道,他立马面见皇帝,说明清军并不是普通的蛮族部落,经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代人的努力,清军的实力已经变得十分强大,想要的也不仅仅是“开市”这么简单。趁现在他们被牢牢防御在关外,应该坚持主战,加修防御工程,积极屯田驻兵,以望将来把清军一举歼灭。
四月十八日,卢象升之父亲去世,他痛不欲生,上疏请求丁忧,崇祯任陈新甲为宣大总督。
1638年清军入关路线
八月二十三日,清军两路大军在通州会师,史称“戊寅之变”。崇祯命卢象率宣、大、山西三总兵入卫京师,并督天下援兵。
当时明朝的内外形势十分严峻,崇祯及兵部尚书杨嗣昌、关宁总监军太监高起潜等多数朝臣都赞同先与满清议和,集中全力先处理国内的农民军,主战的卢象升在朝中孤立无援。
卢象升所议定的战术方略被杨嗣昌、高起潜婉言否决,其麾下的兵力被分调各地,山西总兵王朴更干脆,借口说辖区有清兵出没,直接带兵回大同了。至此,堂堂的督师大人卢象升,能指挥的兵力不过五千余众。
十二月十日,卢象升孤兵进驻贾庄,他并不知道这里将会是他生命最后的落脚点。卢象升派人联络驻扎在五十里外的高起潜,希望能借用他手上的精英部队关宁铁骑,而高起潜压根没理会,还拒绝了与卢象升合军杀敌的邀请。
十二月十一日清晨,卢象升只能用手里少量的部队去对抗数量更多战力更强的八旗军。
战斗开始前,卢象升“自誓必死”,走出营帐,先四面拜,然后训示部众说:“吾与将士同受国恩,患不得死,不患不得生。“ ,众将士听闻皆声泪俱下。之后,卢象升率师出征,在蒿水桥遭遇清军,他率领中军与清军激战了一整天,双方俱有伤亡。
十二日晨,清军以优势兵力将明军的贾庄大本营层层包围,卢象升鼓励士兵说:“皇上曾三次赐我尚方宝剑,就是要我不忘国恩,以身献国,众将士不必害怕也不必惋惜,今日能与你们共进退是我卢象升莫大的荣耀,今日之战后,生前你们默默无名,死后必将流芳百世!” 面对视死如归的长官,将士们皆大呼“此战必死! 此战必胜!”
紧密的战斗从清晨打到午后,双方炮尽矢穷,卢象升拿起武器带领明军与清军短兵相接,但整体实力上的差距让明军死伤惨重。
一位将士挽住卢象升的马,劝他抓住机会突围。但卢象升却说:“哪怕我突围成功,回去了也免不了一死,今日这么多兄弟为国家牺牲,我怎能苟且逃生。”说罢,他便骑马跃入清军阵中,战斗中,卢象升左胸中一箭,后腰中一箭,左右大腿各中一箭。虽受伤严重他仍勉力支撑,后来清兵一拥而上,卢象升左脑,右胸以及面门都被刀砍中,体力不支,受伤流血严重的他再也支持不住倒地而亡。此时另一位将士怕卢象升的尸体遭清军骑兵踩踏,遂纵身扑在卢象升的尸体上,背部中了二十四箭而亡。
卢象升死后,崇祯帝赠卢象升太子少师、兵部尚书,赐祭葬。南明弘光时,追谥忠烈。清乾隆朝褒奖晚明殉节诸臣,卢象升被清廷赠谥“忠肃”。
卢象升是个天赋异禀的能才,学习能力很强,儒家经典、兵书、史书、农书他都学。除此之外,刀、枪、骑、射基本也是样样精通,可惜他出生于明末这个混乱的时代。
虽出身于乱世,卢象升为人却十分正直,做地方官时从不收礼,还拿出全部积蓄救济穷人,补贴官员及在外打仗的士兵,在卢象升还没做官时,卢家在江南一带算是大户人家,而在卢象升做官后卢家不仅没飞黄腾达反而一步步衰落,可见金钱权力不仅对卢象升,对整个卢家都不值一提,而值得一提的是,在卢象升死后,卢家竟然有几百人为抗清而殉难。
在崇祯一朝,敢于指出崇祯错误的人寥寥无几,都知道崇祯脾气差,求情没胆量没技巧只怕连自己一起断送,但卢象升不惧怕这些,不仅敢于求情还能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在他看来身为人臣,真正的忠君不是阿谀奉承而是指出错误,帮皇帝走向正轨。
除这些以外,卢象升还是个非常有思想,有创造力的人,主要表现在军事上,面对农民军和清军,他清楚知道要打的是旷日持久的战争,所以他提出“精兵思想”、“合兵策略”、“构建军屯”、“寓战于守”、“标兵建设”这些极具智慧的思想。
卢象升,明末名将,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一个过去到现在都值得被铭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