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曼·戈林在30岁之前经历人生的第一次低谷,这位一战的战斗英雄,在德国战败后沦为无人问津的小角色。他本来凭借着精明的头脑和娴熟的飞行技术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混得风生水起,可惜不久之后他因为和有夫之妇卡琳纠缠在一起,让自己名声扫地,不得不重新返回德国谋生。
卡琳在瑞典是一个有地位的人,她比戈林大5岁,是一位女伯爵,不论娘家还是夫家都非常富有。不过,为了拆散这对野鸳鸯,两方家庭都冻结了卡琳的财产,所以戈林两个人在回到柏林时身无分文,生活一下子陷入了困顿。
戈林本想在慕尼黑谋取一份工作,以维持两个人的生活。可一战后的德国经济低迷、民生凋零。《凡尔赛条约》中苛刻的条款更让德国的经济一蹶不振。根据和约的规定,德国损失了13.5%的领土,12.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16%的煤产地及半数的钢铁工业。不仅如此,德国还需要向战胜国赔偿1320马克的战争赔款(起初是2230亿马克),而且还必须用黄金支付。
当时的德国已经在一战时耗尽了财力,为了偿还赔款,魏玛共和国不得不通过发行债券、超发货币来拟补财政上的亏空。这导致德国陷入了恶性的通货膨胀中,马克在1923年1月时对美元的汇率是7000比1,到了当年11月份已经变成了40亿比1。除了极少数最富有的人提前将自己的财产转成了非货币资产,德国绝大部分家庭都在这次通货膨胀中变得一贫如洗,多年积累的财富化为乌有。
普通民众的生活变得凄惨,那些退役的军人找不到工作,整日在街头游荡。他们从沮丧变得愤怒,一些人趁机组建团体,公开或半公开的活动,行为也介于和平和暴力之间。魏玛共和国的官员们也选择无视,当法国以德国没能按期偿还战争赔款,派出部队进入鲁尔区后,他们还暗地给这些团体提供武器,让他们以民间的身份抵抗法国人的入侵。
返回慕尼黑的戈林也很快卷入了这场漩涡中,1922年11月的一天,他参加了一场在慕尼黑举行的集会,这场集会的目的就是抗议《凡尔赛条约》中制裁德国的条款。会场上很嘈杂,不久之后开始有人喊着:“让希特勒出来讲讲!”。这时一个身材矮小、体质单薄的小胡子走上了讲台,他当时已经是纳粹的领袖,只不过当时的纳粹还仅仅是巴伐利亚州众多团体中的一个,仅仅小有名气。
这是戈林和希特勒的第一次会面,根据戈林的回忆,他认真聆听了希特勒讲的每一句话。而且对他的发言极为认同。希特勒的演讲内容不仅仅是痛斥《凡尔赛条约》,他扬言要重振德国,并且惩罚那些让德国陷入困苦的人。这和戈林的想法完全一致,他又想起了自己在几年前解散里希特霍芬联队时对部下讲过的那些话。
不仅如此,他在当天的集会上又一次看到了自己在罗森伯爵的城堡里看到的万字形图案,这更拉近了戈林和希特勒之间的距离。他第一次看到这个图案的时候恰好遇到了卡琳,这一次他遇到了希特勒。戈林认为这绝不是偶然的。当天晚上他就和卡琳商议,决定今后追随希特勒。
第二天,他前去拜访希特勒。让他欣喜的是希特勒早就听说过自己,而且对方也特别愿意吸纳像戈林这样的一战英雄加入纳粹,希望以此提高自己的声望。因此在戈林参加纳粹后不久,希特勒便任命他为纳粹的冲锋队队长。
冲锋队是希特勒和罗姆在几年前组建的组织,它隶属于纳粹团体。表面上是负责纳粹的安保,实际上主要负责的是一些破坏活动。当时的德国像纳粹这样的团体多如牛毛,他们都想尽办法争取民众的支持,所以经常会组织集会,宣讲自己的主张。为了打击“同行”,冲锋队会出现在其他团体组织的集会上,用暴力方式阻止集会的顺利进行。
这样的组织在平时是严令禁止的,可当时的德国根本无力管理,甚至会放纵这样的行为,因为官方会有一些见不得台面的事情需要这些人处理,所以冲锋队的行为也越来越肆无忌惮。
戈林掌管冲锋队后,很快让这群混混们有了些模样。这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在希特勒的劝说下,卡琳和戈林终于在1923年2月结为夫妇,婚后他们的经济状况也有了很大的改观,卡琳的娘家给他们寄来了一大笔钱,卡琳的前夫也返还了本属于卡琳的财产。
戈林和卡琳拿出了一笔钱资助纳粹,这让希特勒等人非常感激。要知道这些人没有什么收入,他们早期活动的经费一直非常拮据,得到戈林夫妇的这笔资助(以借款的名义)让情况有了很大改观。
其二是戈林毕竟出身于军官,他很快就把冲锋队这群乌合之众训练得像一支正规军。由于有了经费,冲锋队员一律身着灰色制服,外披带有万字形臂章的风衣,手持陆军方面拨给的武器。在巴伐利亚州众多的半合法的武装力量中,冲锋队的实力最强。
1923年4月15日,当希特勒坐在戈林夫妇新买的奔驰轿车上检阅这支队伍后,前者更加倚重戈林,他同戈林单独商谈党内事务的次数也越来越多。
随着纳粹实力的提升,希特勒和驻巴伐利亚国防军司令洛索夫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后者答应帮助希特勒秘密训练冲锋队,并且修复了700支生锈的步枪交给冲锋队,条件是要他们对抗进入鲁尔区的法国驻军。
希特勒并没有答应洛索夫的条件,他觉得冲锋队不能介入与外国军队的冲突,这样会耗尽自身的实力。希特勒认为自己的首要任务是在德国站稳脚跟,目标是取得执政的权利。这段时间最让希特勒感兴趣的是他未来的盟友墨索里尼在意大利搞的“进军罗马”的行动,墨索里尼成功取得政权强烈地震撼了希特勒。
虽然日后希特勒在德国权势熏天,墨索里尼向小弟一样跟在他的身后亦步亦趋,可在20世纪早期的几年,墨索里尼已经成为意大利总理,而希特勒还只是德国巴伐利亚州一个小团体的领袖,两个人地位相差巨大。受到“进军罗马”的启发,希特勒也想采取同样的方式快速夺取德国的权力中枢。为此他决定在慕尼黑策划一场暴动。
历史上将这起事件称为“啤酒馆暴动”,这个名字听起来有些不伦不类,感觉就像是一场闹剧。事实上希特勒等人的确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实力,不过这并不代表这次行动是无脑的冲动,而是经过希特勒、戈林和罗姆等人精心的策划后才开始实施的。
希特勒等人的想法大致是这样的:首先取得巴伐利亚州三个重量级人物的支持,他们分别是巴伐利亚州州长卡尔、慕尼黑警察局长赛塞尔和驻巴伐利亚国防军司令洛索夫。在得到三人的支持后,希特勒将首先控制慕尼黑和整个巴伐利亚州。之后他会搬出自己的招牌人物——鲁登道夫,凭借后者在军中的威望聚拢军队的势力,并推翻魏玛共和国的统治。最后,鲁登道夫将与洛索夫、卡尔等人组建新的政府,从而达到掌权的目的。
这个计划最大的风险是巴伐利亚“三巨头”能否全力配合。为了笼络三人,希特勒向卡尔许诺将由他管理未来的新政府,向赛塞尔许诺将把德国的警察部队全部交给他指挥,向洛索夫许诺出任未来的陆军总司令。三人都表示赞同希特勒等人的主张,但到了具体行动事项上却犹豫不决。
1923年10月24日,洛索夫突然被解职,消息传到慕尼黑后,希特勒意识到事情可能已经败露。而且一旦军队倒向魏玛政府,自己以后就不会有机会了。他最终决定铤而走险,采用胁迫的方式将三巨头绑到自己的船上。
11月6日,巴伐利亚“三巨头”警告希特勒等人不要轻举妄动。戈林等人则极力怂恿希特勒不能再耽搁,因为手下的人都已经做好准备,如果再拖延这些人也一定生出事端,自己将无法掌控他们。
当天晚上,希特勒、罗姆和戈林聚在一起,决定在11月11日行动。他们打算让冲锋队先占领巴伐利亚的主要城市和火车站,然后宣布“全国革·命”开始。按照计划,此时三巨头会承认既定的事实,站到他们的阵营中来。
计划临时有了变化,根据安插在州政府的卧底传递出来的消息,卡尔将于8日晚在贝格勃劳啤酒馆聚会,届时包括赛塞尔、洛索夫等巴伐利亚州的政界要人都将参加,众人最终决定就在8日晚上动手,强行与“三巨头”摊牌,如果他们不配合就将其软禁起来。
8日早上,慕尼黑的接头就出现了很多冲锋队员的身影,这和以往有些不同,卡尔、洛索夫和赛塞尔并非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他们以为希特勒不会铤而走险,所以并没有采取特别的防范措施,赛塞尔只是派出了一些警察用来维持聚会的治安。
当晚8点左右,啤酒馆里人头攒动,除了原计划参加聚会的政界要人外,几乎所有巴伐利亚的社会名流也来到了贝格勃劳啤酒馆。原来希特勒把这些人也邀请了去,他希望尽可能的把声势搞的更大一些。希特勒和戈林带领一部分冲锋队员冲进了贝格勃劳啤酒馆,罗姆则率领大部分冲锋队员在另一家啤酒馆待命。当戈林等人进入啤酒馆时,卡尔正滔滔不绝的发表演讲,看到荷枪实弹的冲锋队进来后,卡尔愣在了那里,其他人开始骚动起来。
希特勒跳上一张桌子,然后向天花板开了一枪,会场一下子安静下来。他宣布德国新的革命已经开始,但大家左顾右看,并没有人表示支持。三巨头这时也没有表态,这更加重了大家的顾虑。无奈之下,希特勒让戈林看住所有人,他则将三巨头拉到一处单独的房间,打算最后一次开导“冥顽不化”的三个人。
希特勒一离开,会场再次变得嘈杂。戈林学着希特勒的样子跳上桌子,他大喊着要大家安静,可没有人听他的。戈林这时也开了一枪,才稳住了大家的躁动。不久之后,希特勒拉着并没有彻底同意的三人回到会场。这时鲁登道夫也赶到了这里,1000多名军校的学员打着万字旗也汇集到贝格勃劳啤酒馆前,这一下子壮大了希特勒等人的声势。
但一名冲锋队员带来了一条坏消息,与纳粹结盟的一个团体在陆军兵营挑衅,和驻军发生了冲突。为了不激怒军队,希特勒立即赶到那里并很快平息了事态。但当他回到啤酒馆时,鲁登道夫竟然将三巨头放走了。而且三个人很快通过各种渠道宣布希特勒等人的行为非法,进而命令部队和警察镇压这次叛乱。
戈林这时建议各路人暂时撤到慕尼黑以南的罗森海姆,在那里重新集结,然后东山再起。但鲁登道夫认为决不能就此罢手,他还承诺军队是不会向他这位一战时的上将开枪的。最终,希特勒决定继续干下去。
9日上午10时,希特勒召集冲锋队员和军校学员列队,他发表了一番演讲,然后率领众人前往巴伐利亚国防军司令部所在。沿途他们冲过了一道警察设置的警戒线,附近的居民也陆续加入这支队伍中来。当他们来到一条狭窄的街道时,100多名携带武器的警察拦住了他们。戈林带领着冲锋队员高喊着口号继续前进,他们认为警察绝不会开枪。
不知道是不是有人枪走火,总之没有人下达开枪的命令,一声枪响打破了僵局,随后双方爆发冲突。希特勒本来走在前面,枪响后他被保镖格拉夫拉倒在地,然后被塞进了一辆车里逃离了现场。戈林在一开始就被一发子弹击中了大腿,这颗子弹距离大动脉只有几毫米,他很快就因为失血昏迷了过去。在这场冲突中,14名冲锋队员被打死,警察则死了4个人。
啤酒馆暴动就这样失败了。
昏迷之中的戈林被人抬走了,没有哪家医院敢救治这个参加暴动的人,最终他被一对犹太夫妇收留,才捡回了一条命。由于他已经被当局通缉,所以不能在慕尼黑久留,他和卡琳逃到了奥地利,并在一家旅馆安顿了下来,旅馆的老板是纳粹的同情者。
大腿的伤势还很重,剧烈的疼痛只能通过每天注射两针吗啡来缓解,戈林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这种药物。他在奥地利的那段时间,绝大部分时间都将自己关在房间里,有时对着镜子发呆,有时自言自语,有时还会毫无征兆的哈哈大笑。不仅如此,依赖麻醉药物他让魁梧的戈林从此变得臃肿,而且性格也变得越来越暴躁。他甚至开始殴打卡琳,之后又对自己所作所为懊悔不已,他会跪在卡琳的面前以换取对方的原谅。
德国当局冻结了戈林夫妇的银行账号,二人再次遭遇财务危机,旅店老板给戈林夫妇免除了30%的餐宿费用,可他们还是无力支付剩下的那部分。
戈林待在奥地利的目的是为了等待慕尼黑的消息,希特勒和鲁登道夫都已经被当局逮捕,根据当时的法律,希特勒最高可以被判处无期徒刑,一生都将待在监狱里。戈林担心希特勒会判处重刑,如果是那样的话,他们的“事业”将彻底失败。审判希特勒的法官也是纳粹的同情者,希特勒最终被判处5年监禁,鲁登道夫经过审判被无罪释放,而戈林则被全国通缉。
戈林很快就和狱中的希特勒取得了联系,后者交给他一项特殊的使命,让他动身前往意大利,向已经执政的墨索里尼争取一笔贷款,用来继续领导纳粹接下来的活动。这是一次绝好的契机,如果戈林能够顺利的拿到这笔钱,他甚至有机会成为纳粹的新领袖,可惜他把这件事情搞砸了。
1924年5月,戈林夫妇来罗马,住进了一间名叫”不列颠“的饭店,老板是一名德国侨民。因为手头拮据,他和这位老板达成了一项交易,戈林承诺帮助老板索要回被政府没收的饭店股份,用来抵消夫妇二人在这里的一切开销。戈林先是联系上了曾经接触过的几名意大利法西斯官员,他们承诺将安排戈林和墨索里尼会面。
可实际上墨索里尼压根就不想见戈林,他觉得戈林的级别太低了,而且纳粹当时已经被德国当局视为非法团体,在墨索里尼的眼中,包括戈林在内的德国纳粹已经不入流。同时,给戈林牵线搭桥的人对戈林一再提及“不列颠”饭店股份的事情很不耐烦,这让本来就不大可能完成任务的戈林更加困难。就这样,他在意大利待了8个月,仍然没有见到墨索里尼。
1924年12月,希特勒只在监狱里待了9个月就出狱了,此时戈林仍然滞留在意大利。希特勒给戈林写信,让他如实告诉自己到底能不能见到墨索里尼并从意大利带回那笔贷款。戈林觉得事情拖了这么久还没有进展,就这样回去实在有些丢脸,所以他一面向希特勒保证自己将完成任务,一面继续催促意大利方面。
希特勒出狱不久就东山再起,纳粹也很快恢复了合法的身份,他渐渐地把身在意大利的戈林忘记了。戈林没有完成交给他的任务,而且他的通缉令还没有撤销,所以无法返回德国。无奈之下,他和卡琳又回到了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投靠了卡琳的娘家。这是他人生的第二次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