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同盟国军队实施的很多战果辉煌的军事行动,其实都有些“虎头蛇尾”的味道。
东线最典型的战例是巴格拉季昂行动。此战苏军歼灭德军中央集团军群4个集团军中的两个半,解放白俄罗斯全境,并向北进入立陶宛和拉脱维亚,向西进入波兰境内。
然而部队经过一个多月的连续作战,官兵体力达到极限,补给线因为延长了几百公里造成后勤供应困难,再加上德国统帅部迅速从其他地区调来了新锐部队,最终将苏军阻止在维斯瓦河一线。在德军持续反击下,斯大林极不情愿地接受了前线指挥权的再三请求,命令部队停止进攻,就地转入防御。
西线的典型战例是霸王行动。最初的登陆还算顺利,D日当天就有超过十万人成功上岸,几天后将5个孤立的登陆场连成一片,掩护后续部队和物资输送到滩头。
但随后一个多月中盟军进展极为缓慢。蒙哥马利指挥的英军和加军受困于卡昂,布莱德利指挥的美军先是夺取了一片废墟的瑟堡,然后在东进的途中陷入低矮的灌木丛中,每天只能推进一公里。若不是希特勒固执地认为加莱地区的防务更重要,不肯将第15集团军的装甲部队南调,诺曼底登陆最终打成什么样子还很难说。
至7月底,巴顿用一场装甲突袭捅破了德军只剩下薄薄的一层硬壳的防线,最终打破僵局。
火炬行动也有类似的遭遇。心猿意马的法军放盟军上了岸,艾森豪威尔虽然按计划向东面的突尼斯派出了部队,但面对同样刚刚赶到的德意联军,仗打得一塌糊涂。情急之下,他撤换了一批前线指挥官,美军第2军军长弗雷登道尔和英军第1集团军司令安德森陆续去职。这样一来,巴顿、布莱德利等人终于等到了施展的机会。
火炬行动第二阶段规定的任务是夺取法属殖民地突尼斯。这里原有2万多维希法国军队,如果盟军和北非法军能迅速达成谅解,艾森豪威尔计划立即派出空降部队和海上先遣队从阿尔及尔出发进入布尼、比塞大和突尼斯城。
然而行动并不顺利,阿尔及尔守军虽然在当天就放下了武器,但局势仍旧非常不稳定。鉴于此,艾森豪威尔决定谨慎行事,先攻占阿尔及尔以东170公里处的贝贾亚港和机场,为下一步行动做准备。
1942年11月10日,也就是火炬行动的第三天,一支英军先遣队从阿尔及尔港出发,沿海路东进。次日清晨,部队抵达预定海域,但登陆指挥官没有下令上陆,因为他仍担心遭遇法军的抵抗。他们就这样迟疑了两天,才最终完成任务。
11月12日,另一支先遣队和一支伞兵部队突然出现在布尼港。此时法军已经接到停火命令,他们张开双臂,热情迎接了旧日的盟友。
布尼港就处在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边境附近,这里距离突尼斯城只有150公里。盟军占领这里后,英军第1集团军司令安德森命令第78师立即从阿尔及尔出发,沿海滨公路向东急进。并命令第6装甲师组建一支快速装甲集群,跟随第78步兵师一同行动。
至11月17日,盟军完成了东进的各项准备。
德国的行动也十分迅速。11月9日,德军第5伞兵团的两个营在突尼斯城附近机场强行着陆。当地法军虽然有巨大的兵力优势却不敢迎战,而是放弃突尼斯城,撤往西面,与盟军部队会合。
11月11日,德军第5伞兵团另外一个营和一个步兵营在比塞大港着陆。11月16日,曾在隆美尔手下担任过非洲装甲军军长的内林被调到突尼斯,他手上的兵力为3000人。至当月底,德军在突尼斯共集结了一个师的兵力。
两军实力差距明显,但德国人无论是指挥官还是士兵都久经沙场,初到北非的盟军部队不吃点苦头是过不了关的。
11月17日,德军一个伞兵营尾随撤退的法军、沿着突尼斯至阿尔及尔的公路进至贾迈兹巴卜。当面的法军兵力约3000人,他们已经得到消息,包括一个英军伞兵营和美军的一个炮兵营的盟军先头部队即将抵达。
11月18日凌晨4时,德军派出代表与法军驻突尼斯司令巴雷举行谈判,要求法军退出整个突尼斯。当德国人得知盟军部队已经进入突尼斯后,谈判随即终止。
9时,德国空军开始向法军阵地实施空袭,随后地面的伞兵(约300人)开始发起进攻。法国人不敢恋战,在得到盟军司令部的准许后,部队撤出贾迈兹巴卜。
当盟军部队抵达后,双方爆发激战。德军虽然兵力处于绝对劣势,但仍然坚守到后续部队抵达,双方在这里形成对峙。
另一支美军的伞兵营进入内陆地区,他们在加贝斯遇到了被50名德国伞兵撵得到处乱窜的法军。美国人不知敌情,也被法国人裹挟着后退。11月22日,德军得到两个意大利步兵营的支援,他们继续西进,夺取了斯特贝拉,这样德意联军就堵住了盟军继续推进的道路。
内林随后将斯特贝拉和贾迈兹巴卜连成一线,在比塞大港和突尼斯城以西构筑了一道防线。驻守在这里的包括5个伞兵营、3个步兵营和1个装甲营(辖两个连30辆坦克)。
盟军遭遇两次挫败后,英军第1集团军司令安德森命令部队暂停进攻。此后,包括美军第1装甲师在内的增援部队陆续通过公路和铁路开来。
11月底,盟军分三路继续进攻,其中英军第36步兵旅沿海岸推进,第6装甲师的一个战斗群(辖5个坦克连)居中,英军第11步兵旅居右,美军装甲部队和炮兵部队则在身后提供火力支援。
第36步兵旅的进攻非常谨慎,每天的行进距离维持在10公里左右。11月28日,他们遭遇伏击,损失惨重。30日,他们的进攻被德国人击退,其间一支突击队在德军防线身后登陆,准备配合正面进攻,但他们发现守军防线严密,不得不在三天后撤退。
中路部队的实力最强,英军第6装甲师战斗群又得到美军一个装甲营的加强,共有100多辆坦克和大量反坦克炮。11月25日,他们突破德军警戒线,一口气推进了40多公里。11月26日,他们遭遇德军的一个坦克连(10辆四号坦克)和两个步兵连的阻击。
凭借着数量和火力上的绝对优势,8辆德军坦克被击毁。盟军趁机突入德军防御纵深,他们的坦克开进一处野战机场,用坦克击毁了17架德军飞机。
内林担心被合围,命令部队撤往突尼斯城。
右路盟军的目标是法军刚刚丢失的贾迈兹巴卜,那里有德军的一个伞兵营、一个坦克连和意大利的一个反坦克连。11月25日,盟军的进攻受挫,但随着中路行动顺利,内林命令贾迈兹巴卜守军后撤。
11月28日,当盟军逼近突尼斯城时,遭到德国空军的突袭,地面则突然冒出一支德军混编战斗群,将行进中的盟军击退。
艾森豪威尔此时正在前线视察,他遇到的指挥官都会向他抱怨“为什么看不到自己的空军”,并认为“我们的部队非撤退不可,这种条件下人是活不下去的。”
12月1日,刚抵达突尼斯的德军第10装甲师先头部队(两个连34辆三号坦克和5辆虎式坦克)在南线德军总司令凯塞林的严令下发起反攻。
内林将部队集中在两翼,企图用钳形攻势将突入突尼斯境内的盟军合围。12月3日,内林几乎动用了手上所有部队,仅在突尼斯城留下极少数人负责警戒。盟军对这场反击毫无准备,纷纷丢下带不走的装备后撤。德军则在反击中俘虏盟军1000多人和50多辆坦克。
12月10日,兵力并不雄厚的德军(30辆三号坦克和2辆虎式坦克)再次逼近贾迈兹巴卜。他们在这里遭遇美军第1装甲师B战斗群。
美军装甲师辖内通常设置三个装甲战斗群指挥部,其中A、B战斗群将部队一分为二,另外一个战斗群指挥部作为备用。第1装甲师编制内共2个装甲团、2个装甲步兵团和3个野战炮兵营,全师拥有77辆轻型坦克和168辆中型坦克,以及大量火炮和装甲车。即便分成两个战斗群投入战场,其火力和突击能力也足够凶悍。
内林不敢跟美军第1装甲师B战斗群硬碰硬,尽管他手上的两辆虎式坦克拥有厚重的装甲和恐怖的88毫米炮。他下达了撤退命令,但好运气不知不觉地走来了。
天色渐暗时,转移阵地的美军坦克群误入一条泥泞的小路,不少坦克和车辆陷进去动弹不得。不知道从哪里传出来消息,说一支强大的德军正在逼近,于是美军丢下那些坦克和车辆仓皇撤离。
内林错失了这次良机,他没有命令部队投入反击。而在过去的一个月中,凯塞林对内林的“畏首畏尾”已经强烈不满。不久之后,德军统帅部宣布在突尼斯成立第5装甲集团军,并任命阿尼姆担任集团军司令。内林则奉调回国。
初到突尼斯的阿尼姆手上有3.5万人,其中作战部队兵力约2.5万人,以及80辆坦克。在他们对面,盟军的一线部队约4万人。虽然德军依旧处于劣势,但差距并不明显。
12月16日,双方在贾迈兹巴卜附近的久留山展开激战。战至12月25日,战局已经对德军有利,然而突如其来的暴雨终止了这场混战。双方只得不约而同地转入防御。
艾森豪威尔和英军第1集团军司令安德森承认——快速抢占突尼斯的企图已经落空了。
有人曾戏言,如果没有盟军最初在突尼斯遭遇的挫折,就不会让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产生“北非可以固守”的误判,也就不会向突尼斯派出数十万部队。那样的话,德国人将有更多的兵力坚守西西里岛,阻止盟军攻入意大利。
盟军首脑和前线将领并没有这样的打算,他们不可能把自己的时间表交给对手摆弄。当初决定快速占领突尼斯是不想给敌人调整部署的时间,从而一举解决北非战事。但战斗进行一个多月,德国人已经稳住了阵脚,那盟军就没有必要继续仓促进攻,而是应该建立稳固的后防。
1943年1月14日,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卡萨布兰卡举行首脑会议。在两位巨人的威逼利诱下,戴高乐和吉罗达成表面和解,实现了历史性的握手。此外,盟军内部也完成了整合。在反攻方向上,美英决定先肃清北非轴心国军队,然后登陆意大利西西里岛。作战部队则整合为第18集团军群,所部辖英军第1集团军、美军第2军、法国第19军,以及从埃及一路尾随德国非洲装甲集团军而来的英军第8集团军。上述部队统一交由英国将领亚历山大指挥,艾森豪威尔则统辖整个地中海的陆海空部队。2月10日,艾森豪威尔晋升四星上将。
艾克解除了后顾之忧,他终于可以把全部精力放在前线战事上。轴心国军队在这段时间也完成了整合,隆美尔的非洲装甲集团军改称意大利第1集团军,他们和新组建的第5装甲集团军合并为非洲集团军群,由隆美尔担任总司令。
在隆美尔率领部队退出的黎波里进入突尼斯时,阿尼姆已经在这里建立了所谓的“马雷斯防线”,这条防线北起比塞大港,然后向南延伸至突尼斯内陆,再向东抵达突尼斯和利比亚边境。在这条防线的身后,是实力迅速扩充至30万人的非洲集团军群。
第18集团军群下辖18个师又2个旅,在师级作战单元中,英军占12个、美军占4个、法军占2个。上述部队总兵力60万人,装备有1200辆坦克、1500门大口径火炮和3200多架作战飞机。
艾森豪威尔没有因为巨大的兵力优势和极佳的战场态势而沾沾自喜。相反他对部队的战备情况极为担心。美军的4个师(包括1个装甲师和3个步兵师)合编为第2军,他们当中大部分部队仅在北非登陆期间和法军交过手,严重缺乏实战经验。
不过艾森豪威尔没有畏战,他提交了一份进攻计划,代号“萨廷作战”。该计划决定动用美军第2军,从西北向东南攻击,一直打到地中海海岸,将马雷斯防线拦腰切断。
该计划上交美英参谋长联席会议后遭到否决,英国陆军总长艾伦·布鲁克认为用一支缺乏战斗经验的部队执行这样的行动过于冒险。
布鲁克倾向于由英军第8集团军在防线的东端发动主攻,所以要求处于西线的英军第1集团军和美国、法国部队不要贸然行动。但第8集团军眼下受困于补给线太长,短期内无法完成进攻准备。于是盟军各部队都停了下来,等着第8集团军的“使命召唤”。
2月11日,艾森豪威尔接到盟军总部发来的情报——非洲装甲集团军部分兵力正在西移,有可能在短期内向美军第2军防线发动进攻。
艾森豪威尔不敢怠慢,赶紧驱车于12日凌晨3时30分赶到第2军第1装甲师阵地前沿——法伊德山口。这里是一处战场要地,但此时山口周围异常平静,听不到一点声音。于是他判断德军的进攻方向不在这里,便驱车北上前往丰杜克,那里是第2军和法军第19军的结合部。
艾森豪威尔刚离开法伊德山口半个小时,德军就开始向这里实施炮击。由于迟迟看不到敌人进攻,艾森豪威尔判断这是德军释放的烟雾,所以坚定认为法伊德山口不是敌人的主攻方向。
2月14日,第1装甲师的1个坦克营和1个炮兵营在法伊德山口被德军消灭,并且在己方防线打开了一个缺口。艾森豪威尔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判断有误,于是他让驻丰杜克的第1装甲师B战斗群南下堵截德军。
这道命令没有被执行,因为英军第1集团军司令安德森坚持认为北面才是德军的反击方向。无奈之下,艾森豪威尔只能让纵深地区的美军部队向东移动。
2月15日,隆美尔亲自指挥的部队再次重创美军,击毁或缴获坦克44辆和26门反坦克炮。
两场战斗都发生在南翼,也都在美军第2军的当面,这已经足以消除对敌情判断的分歧。艾森豪威尔预计德军的力量有限,而且后勤补给能力不足。所以他决定正面迟滞消耗德军,并向敌人的两翼实施打击。
命令随即下达给英军第1集团军司令安德森和美军第2军军长弗雷登道尔。然而这道命令再次遭到抵制,两位前线指挥官认为德军的进攻势头很猛,所以必须加强正面的防御。
盟军高级指挥官之间无法取得一致,下面的战斗也打得一塌糊涂。安德森的确派出部队向德军实施侧击,但投入的兵力有限,没有达到扰乱敌军后防线的企图。而在对面的隆美尔进退自如,在认为已经失去战机后,他选择了后撤。
一场大雨光临刚刚沉寂下来的战场,盟军临时修建的机场变成了一片烂泥塘,汽车在道路上也极难行驶。凯塞林山口战役结束后,艾森豪威尔驱车来到前线。他看到一群阿拉伯商人,他们正在集市上售卖美军的军靴、制服和其他随身物品——这些物品都是从阵亡美军士兵身上扒下来的。
艾森豪威尔愤怒地质问部下:“掩埋阵亡士兵的人都到哪里去了?”
“将军,负责掩埋阵亡人员的战士已经竭尽全力了。”
“难道我们不能用大炮把他们(指阿拉伯人)轰走吗?”
“多余的炮弹也没有了。况且这件事不好处理,我们不能挑起阿拉伯人的反抗情绪。我们需要他们。”
心情沮丧的艾森豪威尔来到霍芬伯奇少将的指挥部。他和艾森豪威尔是西点军校的同窗,也是多年的老友,他的部队在凯塞林山口战役期间负责正面守备。
和前线泥泞肮脏的环境相比,霍芬伯奇的指挥部不仅整洁干净,还拥有全套的厨房和洗漱设备,指挥部里还摆放了一些雕塑艺术品。
艾森豪威尔禁不住讽刺道:“想不到你的指挥部竟然有这么齐全的玩意儿。”
霍芬伯奇没有听出画外音,他还随口附和道:“这些都是从国内运来的。”
艾森豪威尔顾不得客套,对霍芬伯奇说道:“我命令你的部队坚守要塞,可你的部队被吓破了胆。现在有1500名美军士兵躺在泥地里,就像是屠宰场里的猪,被人任意掠夺着。”
霍芬伯奇试图辩解,他说:“法国人根本不听从我的指挥,英国人也自行其是,而且……”
“他们为什么不听从你的指挥,他们在前线浴血奋战,你却坐在距离前线100公里的指挥部里。”
“我的通信设备运转正常,我觉得不在前线有利于我思考全局。”
艾森豪威尔没想到自己的好友竟然如此愚蠢,他不想继续争吵,直接对霍芬伯奇命令道:“我限你24小时内向隆美尔发起进攻!”
霍芬伯奇倒也不慌,他说道:“这一点请你放心,我早已经拟定好计划了。”然后他摊开地图,“进攻就在丰杜克公路上,计划是这样的……”
艾森豪威尔来时就巡视过一遍丰杜克公路了,那里的情况非常糟糕,根本不适合大部队行动。他质问霍芬伯奇:“你视察过丰杜克公路的情况吗?”
“没有,但我有详细的报告。”
艾森豪威尔看着那堆文件,一把夺过来扔在地上,然后吼道:“你应该去前线自己看,你要让士兵们看到你,你的军衔越高,就越能给他们树立榜样!”
艾森豪威尔的怒火不只是冲着霍芬伯奇一个人的。前线指挥官不仅缺乏作战经验,他们还普遍存在盲目自信、行事拖沓的习气。当他再次返回前线时,接替霍芬伯奇职务的杜鲁斯少将指着远处的一个高地说:“那里曾经是隆美尔的指挥部,他可以站在帐篷外面向士兵喊‘冲锋’。”
返回阿尔及尔后,艾森豪威尔进行了一番人事调整,陆续将那些不称职的军官替换下来,换上真正能吃苦、能打仗的指挥官,其中对战局影响最大的任命是用巴顿替代弗雷登道尔担任第2军军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