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戴高乐11:体面离开还是被迫辞职?

巴巴维维 2024-06-18 07:58:50

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法国本土各派别也随即开始行动。维希政府前高官赖伐尔希望能分得一杯羹,他试图恢复1940年维希政府解散的国民议会,并组建联合政府,以合法政府的身份迎接盟军的到来。这样他就可以保住自己的地位,并顺利排挤掉戴高乐。

但是这个计划太庞大了,赖伐尔不仅要争取到本土各方的支持,还需要绕过德国设置的障碍跟盟军达成谅解,对于正在交战的法国简直是天方夜谭。最终这个计划不了了之,赖伐尔只得逃往德国巴登地区的锡格马林根,之后又躲藏到西班牙。战后他被法国引渡回国,巴黎高等法院以叛国罪判处他死刑。

真正影响法国国内局势的是本土抵抗运动组织。1944年8月,随着盟军深入法国境内,抵抗运动积极配合盟军的行动,迅速填补了德国撤退后留下的权力真空。

戴高乐在1944年6月曾返回法国,但因战事紧张没有在祖国停留太久。国内局势令其不安,他最担心的是法共会干扰民族解放委员会接管政权,所以他任命昔日让·穆兰的手下帕罗迪出任临时政府在本土的总代表,负责协调抵抗运动组织间的关系。同时他致电艾森豪威尔,要求安排他尽快返回法国。

丘吉尔原本打算再冷落戴高乐一段时间。罗斯福的手段更绝,他们找到了战前担任法国总统的勒布伦,希望他能回到法国主持大局。从法律上讲,勒布伦从未主动辞职,所以可以名正言顺地继续担任国家元首。勒布伦此时身在仍被德国控制的意大利北部,风烛残年的他谢绝了美国人的好意,美国人这才打消了念头。

法国本土局势也让盟军担忧,抵抗组织给盟军提供了巨大帮助,但任其发展的确有失去控制的风险。于是艾森豪威尔接到指令——尽快安排戴高乐回国。

戴高乐第二次返乡充满波折。8月20日,他乘坐飞机从英国出发,穿越英吉利海峡飞往法国。飞机在空中迷航了,燃料也即将耗尽。戴高乐不允许飞机飞回英国,而是亲自用肉眼为飞机导航。看到陆地后,飞行员找到了一条简陋的跑道,并成功迫降。

准备迎接戴高乐一行的柯尼希四处寻找飞机降落点,然后驱车将他们接到瑟堡,并对外宣称戴高乐飞抵瑟堡。

柯尼希向戴高乐汇报的工作重点是巴黎问题。盟军已经逼进巴黎,但并没有解放巴黎的计划,而城内抵抗运动组织的意见也发生分歧,一部分人主张起义,凭借自己的力量把德国人赶走;一部分人则准备接受戴高乐的命令,等待盟军到达后再起义。巴黎守军指挥官、德国中将肖尔蒂茨向盟军透露,希特勒已经下令炸毁包括凡尔赛宫在内的巴黎重要设施和建筑物,如果盟军不尽快赶到巴黎,他只能执行元首的命令。

就在戴高乐抵达瑟堡的当天,巴黎城内的警察罢工,工人们则在街上开始设置路障,小规模冲突不断,大规模冲突已经一触即发。支持戴高乐的法国资产阶级要求戴高乐尽快返回巴黎,但他也无能为力。

8月22日,巴黎的局势恶化,德国准备发动反击。在此情况下,盟军不得不下令向巴黎挺进。8月24日,勒克莱尔的法军第2装甲师进入巴黎,肖尔蒂茨宣布投降,巴黎解放了。

戴高乐于8月26日拂晓从意大利门进入巴黎,他见到了巴黎起义领导者、法共领导人罗尔·汤吉。尽管他不赞同法共的行动,但还是与汤吉互道问候,彼此祝贺。戴高乐来到了他曾工作过的国防部大楼,他的办公室一点没变,就连电话簿也没有换,留着1940年离开时的印记。

在帕罗迪的建议下,戴高乐前往市政府大厦,在那里他见到了抵抗组织全国委员会主席皮杜尔。皮杜尔提议戴高乐宣布共和国成立,戴高乐则回答说:“共和国一直存在,自由法国、战斗法国、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已经跟他融为一体了。维希法国政权在过去和现在都是无效和非法的,我本人就是共和国政府的主席,为什么要宣布他成立呢?”

返回巴黎的激动心情很快就被一个个困难冲淡了。戴高乐最担心的是法共武装夺权,临时政府的力量很单薄,自己又不想让盟军插手。6月时他不惜与丘吉尔翻脸拒绝了“军管”,但他现在不得不放下身段。

8月27日,艾森豪威尔访问巴黎。为了表示对戴高乐的支持,他立即去见戴高乐。

戴高乐请求给他两个师帮助他在巴黎树立威信,还请求盟军为即将编入法军的抵抗运动组织战士提供军服。艾森豪威尔和戴高乐打交道的时间并不短,这次还是第一次从戴高乐口中听到求援的话,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戴高乐,因为华盛顿那边已经通知他——美国将正式接纳戴高乐的临时政府。8月28日,美第1集团军第28步兵师进入巴黎。

得到强援的戴高乐邀请抵抗运动的军官们会面。当众人来到国防部大楼时,戴高乐却没有出现,直到他们等得不耐烦的时候,才见到气场十足的戴高乐阔步走了进来。他命令军官们站成一排,然后与他们逐一握手。他对每个人都问了同一个问题“战前你是做什么的”?有的回答是机械师,有的回答是老师,他给出了统一的答复:回到以前的工作岗位上去!

随后他宣布,国内武装力量高级指挥部将被解散,部队编入正规军。有人提出抗议,但他们马上收到消息,美军已经进城了。

除了展示强硬姿态,戴高乐还抛出了怀柔政策。他邀请持合作态度的领导人加入未来政府,接替穆兰担任抵抗运动全国委员会主席的皮杜尔为了稳定仍处于战火中的法国政局,同意在政府中任职,但更激进的左派则抱怨说:“我知道人难免忘恩负义,但是达到他这种程度却是我不能想象的!”

9月9日,新政府成立,成员大多数是戴高乐在阿尔及尔的老部下,外交部长则由皮杜尔担任。此事戴高乐干的干净利落,可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失去了左翼派别的支持,他将在不久后付出代价。

巴黎稳定下来后,戴高乐将目光投向了已经获得解放的法国其他地区。德国人被赶走后,绝大部分地区都被抵抗运动组织掌控,他们对戴高乐派去的专员并不配合,若不是内部也群龙无首,恐怕内战已经打响。

戴高乐首先启动宣传攻势,争取普通民众的支持。他到各地视察,以亲民的姿态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他还效仿老师贝当,将经过修饰的照片到处散发,渐渐地千家万户的壁炉上都摘下了贝当的照片,换成了戴高乐。

在对待有兵权的各地抵抗运动领导人时,戴高乐给他们指出了两条出路——妥协或是拒绝。如果妥协则把武装编入正规军,如果拒绝就将他们关进监狱,不存在第三种可能。在强大的压力下,各地武装纷纷放下武器,先是波尔多,然后是马赛,接下来是里昂,整个法国的局势稳定下来了。

稳定了国内局势,戴高乐把目光重新投向外部环境。他希望尽快让英美苏承认法兰西现政权。

戴高乐并不知道,在1944年9月举行的第二次魁北克会议上,美英首脑已经讨论了这个议题。丘吉尔虽然与戴高乐矛盾很深,但他认为以现在的局面看,承认戴高乐的临时政府是必要的。罗斯福其实已经打算承认戴高乐政府,但是他在会议上给出了截然相反的态度。罗斯福之所以当着丘吉尔的面反对承认戴高乐政府有两个原因,其一是他需要一点时间做国内的工作,其二是他不希望英国先于美国承认戴高乐。

丘吉尔不知道罗斯福的小算盘,英国下议院希望内阁有所动作,不能总是跟在美国后面亦步亦趋。有些议员指责丘吉尔是罗斯福的跟班,这让他十分难堪。丘吉尔一直在安抚国内反对声音,可在1944年10月23日,美国驻巴黎代表突然宣布承认法国临时政府。英国人被耍了,他们也立即宣布承认法国临时政府。两国决定一前一后,做实了老大和跟班的角色。

苏联见英美已经表态,也顺其自然地宣布承认法国临时政府。

戴高乐是在外省视察时得知这个消息的,自己一直困扰的问题没想到轻易地解决了。戴高乐对这件事有另一番解读,他于9月向美国提出援助请求,希望美国能够给法军提供40万人的武器装备,以供新应征入伍的法军使用。这件事迟迟得不到美国方面的答复,很显然罗斯福是在用政治方面的支持,来抵消援助方面的不配合。

误解也好,博弈也罢,法国和美国的关系注定不是一片坦途。

11月初,为了试探美英的真实态度,戴高乐向丘吉尔和罗斯福分别发出邀请,希望他们能正式访问法国。丘吉尔欣然赴约,罗斯福则婉言谢绝(此时罗斯福的身体已经相当虚弱,于几个月后去世)。

11月11日,恰逢一战停战纪念日,丘吉尔和艾登飞赴法国访问。戴高乐、皮杜尔和新政府的几位部长亲自到机场迎接。当丘吉尔抵达下榻酒店时,发现自己的房间浴室里有一个金浴缸。对于法国人释放的善意,一向感性的丘吉尔竟有些手足无措。

好的开局预示着成功的一半。其实丘吉尔这次访问巴黎已经调整了心态。过去戴高乐是流落他乡的落魄将军,现在他代表着法兰西。英国人在过去几年的确帮助过法国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但现在他作为英国首相,面对的是已经重新站起来的欧洲传统强国。

11月12日,戴高乐陪同丘吉尔出现在香榭丽舍大街上,接受50万巴黎市民的夹道欢迎。他们来到克莱蒙梭像前,当丘吉尔敬献花圈时,军乐队遵照戴高乐的指示奏响了《胜利之神》。戴高乐特意用英语对丘吉尔说:“这是专门献给您的。”丘吉尔顿时热泪盈眶。

午后,双方举行正式磋商,就一系列问题达成共识。

1944年11月24日,戴高乐开启访苏之旅。由于战争还在继续,飞机先飞往埃及,然后经伊朗中转进入苏联。斯大林在戴高乐到访前询问了英国和美国的态度,丘吉尔建议苏联和法国应该签订一个友好盟约,罗斯福则认为这次访问无足轻重。

戴高乐乘坐的飞机降落在苏联南部的巴库,由于天气恶劣飞机无法继续前行。苏联人一贯重视接待礼仪,斯大林派来当年沙皇尼古拉斯二世使用过的专列,将戴高乐一行接到莫斯科。

法国代表团在莫斯科停留了8天,其间戴高乐和斯大林累计会谈了15个小时。戴高乐希望苏联与法国签署一项友好协议,斯大林则希望法国能率先承认波兰临时政府。戴高乐含糊其词,他不希望波兰在战后落入苏联之手;斯大林见戴高乐缺乏诚意,于是真地把这次访问视为无足轻重。

12月10日,戴高乐离开莫斯科,临行前双方签署《法苏条约》。这份协议内容并没有亮点,无论是苏联还是英美都没有认真对待过他。后来斯大林谈起戴高乐时他说:“我认为戴高乐不是很复杂的人。”戴高乐对斯大林的评价则是:一个打扮成元帅的布尔什维克,一个善于搞阴谋诡计的独裁者,一个看上去始终乐观的征服者,一个玩弄骗术的大师。

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在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召开会议,戴高乐没有收到邀请。罗斯福曾提出在返程时,跟戴高乐在阿尔及尔会面,但是被戴高乐拒绝了。

战争进入尾声时,他命令部队抢占德国斯图加特和意大利都灵,险些酿成盟军之间的武装冲突。

6月18日,巴黎举行欧洲胜利阅兵,当斯皮尔斯夫人率领的一支由英法两国医务兵组成的医疗部队接受检阅时,巴黎市民发出了欢呼声,戴高乐命令身边的柯尼希立即解散这支部队。斯皮尔斯曾是英国驻自由法国联络官,在战争初期给予戴高乐巨大的帮助。斯皮尔斯夫人的医疗队曾长期驻扎北非,挽救了大批法国伤员的生命,可他们中的英籍人员被遣散回国。法籍官兵表达了极大的不满,他们将政府授予他们的勋章退了回去。

戴高乐一系列心胸狭隘的举动伤害了法国人。加上战后法国物价飞涨,市场物资奇缺,黑市则应有尽有,刚刚获得解放的法国人走上街头抗议政府无能。11月,法国举行议会选举,选举结果出乎戴高乐的意料。法共获得了26%的选票,社会党获得了25%的选票,而他所在的人民共和党获得了25%的选票。就这样法共和社会党组成的左翼联盟控制了议会。

11月21日,第二届法国临时政府成立,即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新政府面临一大堆问题,政党之间则争吵不休。戴高乐感觉厌倦了。1946年1月1日,议会对新预算进行表决,左翼反对党突然提出缩减预算20%。对于这种出尔反尔的决定,戴高乐进行了激烈地反击。当他走出会议大厅时作出了下野的决定。

1946年1月20日,戴高乐主持召开政府会议。在部长们还没有落座时,他用简短的话宣布自己辞职,然后在部长们错愕的目光下走出房间。

戴高乐夫人伊冯娜曾说:“总统是暂时的,只有家庭才是永远的。”56岁的戴高乐选择急流勇退,回归家庭。

3 阅读:84

巴巴维维

简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