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最乱的那一年:公元189年的时候,出现了三个皇帝

文史详谈 2023-07-01 12:59:37

看《三国演义》的前几回的时候,我们发现,东汉王朝的战斗力还是很可以的,轻松地就剿灭了黄巾起义。这个时候,地方豪强也还没有想着独立于中央王朝。这么看来,大汉王朝的根基还是很稳固的。

但再稳固的政权,也禁不起自己折腾。平定了黄巾起义后,东汉王朝开始了作死和折腾。这一番折腾,直接导致了东汉末年的天下大乱。让我们回到动乱起头的那一年,公元189年。

黄巾起义

这一年里,东汉王朝的帝王换得好勤快。也就是在这一年里,董卓来到了京城。之后,天下诸侯纷纷起来,借口讨伐董卓,而竞逐起来。终于,群雄并起,天下大乱,你方唱罢我登场。中国就这样进入了公元二世纪的最后一个十年。

汉灵帝:我有两个儿子,该怎么选呢?谁来继承我的皇位呢?

公元189年的东汉王朝,大老板是汉灵帝。但在大老板之外,还有很多的势力。说起中国古代的皇朝,我们经常有的一种误解是,皇帝大权独揽,其他人都是在为皇帝打工。事实上,皇帝的集权是明显的,但又不是极端的,因为在现实上,皇帝完全的集权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所以,无论皇帝是否愿意,他的权力都会被分出来。在公元189年的时候,除了汉灵帝以外,还有一些势力也左右着时局:一是宦官,二是外戚。

宦官

宦官和外戚的权力自然是来自于皇帝的,他们近水楼台先得月。但他们的权力又有一定程度上的独立性,甚至还会反过来制约皇权,使皇权来寻求他们的帮助。

在汉灵帝这里就是如此。他有两个孩子,大的叫刘辩,小的叫刘协。刘辩的母亲是何皇后,她的兄弟名叫何进。他们是外戚的势力。汉灵帝不喜欢刘辩,觉得他不是继承皇位的最佳人选,就想立刘协为太子。

但外戚的势力就显出了影响力。刘协的母亲,被何皇后狠毒地杀害了。这一下杀鸡儆猴,让汉灵帝也不敢轻举妄动了,不敢把刘协立为太子。是啊,哪敢把自己的宝贝儿子立为太子呢,那不是明摆着送人头给何皇后嘛。

但皇帝毕竟是皇帝,他也不立刘辩为太子。何皇后和何进也只能退而求其次,只要刘协还没有被立为太子,刘辩就还有机会。于是,外戚们倒也没有逼着汉灵帝做出抉择。

毕竟当时的汉灵帝也还年轻,刘协也还很小,刘辩正在迅猛成长的青春期。也许过不了几年,刘辩成长了,汉灵帝就会除去对他的偏见,看着他顺眼了,就立他为太子了。

但没想到的是,汉灵帝在189年的时候,走到了自己生命的尽头。弥留之际,他将自己心爱的刘协托付给了宦官蹇硕,希望他能扶保刘协登上皇位。

蹇硕

汉灵帝也知道,把这样的重任给了蹇硕是危险的。所以,他也想在临死前做点儿什么,比如把外戚里面的何进诛杀了。但没想到的是,有人向何进通风报信,使他躲过了一劫。就在这个时候,汉灵帝去世了。

宦官和外戚:杀来杀去,互有胜负;若要决胜,需要外援

国不可一日无君。在这个权力本位的文化中,不容出现权力的真空。但这个时候,谁来执掌最高的权力呢?照理来说,因为汉灵帝没有立太子,刘辩和刘协有着一样的机会。

但显然刘辩的机会更大一些。不讲他和刘协的外部支持力量,从自身来说,这时的刘协只有八岁,而刘辩已经十五六岁。单从这点来说,刘辩的竞争力就明显要强些。

于是,刘辩就成了皇帝,是为汉少帝。这一年本是汉灵帝的中平六年。少帝登基以后,改元为光熹。也就是说,公元189年既是中平六年,也是光熹元年。

但这还没有完。宦官集团还在那里蠢蠢欲动呢。宦官集团和外戚势力交手了几个回合,互有胜负。但这种宫廷争斗,不能搞成持久战,必须尽快见胜负。于是,为了尽快取胜,其中的一方就想着寻求外援。

宦官长期生活在宫中,自然不太可能寻求到外援。想到寻求外援的正是何国舅——何进。他想让董卓带兵进京,助他一臂之力,杀尽宦官,来个斩草除根。宦官们听到风声,来了个先下手为强,把何进杀了。

何进

这下引爆了何进手下的报复心。这时,他们也不等董卓了,直接杀入了宫中,冲着宦官而来。宦官们被逼急了,直接来了个走为上计。他们带着汉少帝,和他的弟弟刘协逃出了皇宫。

宦官集团还是很忠心的,危难之中,没有忘了前任老板汉灵帝的嘱托,还带上了灵帝想立为太子的刘协。他们也是很聪明的,带上了汉少帝——外戚集团的命根子,这一招擒贼先擒王真是厉害了。

但经此一乱,宦官势力大为受损。实在是打不过呀,都被打得落荒而逃了。这个时候,其实已经没有董卓什么事情了。但何进对他的邀约早已发出,董卓自是不能放过这个机会。他要进京,他要来个渔翁得利。

他来了,他来了。董卓登上了历史舞台。来都来了,总得做点事情吧。他就先去把汉少帝和刘协接回了皇宫。汉少帝经历这番惊险后,决定改个年号,去去晦气。于是,刚用了没多久的“光熹”就被“昭宁”代替了。到了这里,公元189年,就有了三个身份,既是中平六年,也是光熹元年,还是昭宁元年。

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没有董卓什么事情了,他可以回去了。但进京一趟多不容易,他才不要回去呢。我们一些普通人去了北上广,都不想回来,何况是董卓呢?他要留在京城,留在这个大城市里。

经过与宦官集团的争斗,外戚势力也是苟延残喘了。董卓抓住了这个机会,把外戚集团也干趴下了。他给外戚集团来了个致命一击,废掉了汉少帝,立刘协为帝,这就是汉献帝。汉献帝登基以后,又来了个改年号,改成了“永汉”。到了这里,公元189年,就有了四个身份,既是中平六年,也是光熹元年,还是昭宁元年和永汉元年。

汉少帝

汉献帝的母亲早就被汉少帝的母亲给杀害了。所以,汉献帝成为皇上,也就不会出现什么外戚了;宦官集团也已经覆灭了。没想到啊没想到,困扰了东汉皇朝多年的外戚干政和宦官专权的问题,就在这一年里都给解决了。

董卓:废掉一个皇帝,再立一个皇帝,这其实算不得什么吧

从刘邦到汉献帝,两汉的很多皇帝都是被扶立上去的,或是被权臣,或是被宦官,或是被外戚。这与通常的皇位获得方式是很不同的。通常来说,皇位是继承的,但在两汉,这却不能算是获得皇位的主流方式。

西汉开国没多久,刚到了第三位皇帝,就出现了继承不顺的问题。公元前188年,刘恭被吕后扶上皇位。他的下一任名叫刘弘,也是被吕后扶上皇位的。

到了大名鼎鼎的汉文帝,他也是被扶立上去的。汉文帝之后的几代,皇位终于顺利地继承了几代。但没过多久,还是出现了皇位无法被继承的现象,新的皇帝又只能被人扶助上去。

到了东汉,这种现象更加频繁。汉殇帝、汉安帝、前少帝刘懿、汉顺帝,接连着的四位皇帝,都是被人扶立上去的。

皇帝被扶立的现象只中断了一两年,便又卷土重来了。汉质帝、汉桓帝、汉灵帝,包括我们今天提到的汉少帝和汉献帝,接连五位皇帝,全是被扶立上去的。

东汉王朝一共只有14位皇帝,除了开头的汉光武帝之外,有九位皇帝都是被人拥立的。但这也就意味着,帝位的不稳固。别人既然能把你扶上来,当然也可以把你废了,把你请下去。在董卓废帝立帝之前,吕后、霍光和王莽都做过这样的事情。

所以,认真来说,董卓在当时做这样的事情,并不是多么让人吃惊和意外。他一定也没有想到自己所做的,能引起天下这么大的反应,以致大家群起而攻之。

董卓

他没有想到,自己只是做了一件别人也做过的事,而且别人在做时是安全的,为什么到了自己这里,就变成了被人讨伐了呢?

是因为有一些情况发生了变化。你在夏天穿半袖是没关系的,你在冬天也穿半袖吗?那就不行了,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你就不能觉得穿半袖还是安全和合宜的。董卓没有综合考虑,贸然地做了这样废立皇帝的事情,为自己招来了无穷的祸患。

董卓后来的结局,给了后来人深刻的教训和警醒。大权在握如曹操,也不敢轻言废立了。直到曹操去世,汉献帝一直是皇帝。到了他儿子曹丕这里的时候,他也不敢把汉献帝废了,而是来了个禅让。到了曹魏的结局时,司马家族也不敢废掉魏国的皇帝,同样采取了禅让的方式。

公元189年的这一番纷纷扰扰,在混乱中为三国的精彩大戏拉开了帷幕。暴风雨即将来临,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已经孕育成熟。

0 阅读:0

文史详谈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文史详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