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学习《道德经》,实事求是地说,感觉原文比译文好懂。一个站了几十年讲台的中学语文老师,而且学生公认语文课还上得不错,特别是古文讲解。竟然连译文都读不懂,甚至整篇译文都不明就里,这样的译文该不该被质疑?
于是,不知天高地厚地动了心思。刚开始,不知深浅,只敢《《道德经》试译》,伸出两只脚试一试探探路;后来明目张胆地得寸进尺:《迷雾中的《道德经》》,为经典的”处境“鸣不平,希望还老子一片蔚蓝的天空;再后来,“有恃无恐、目中无人”:《走出迷雾的《道德经》》。
经典的的确确“身陷”迷雾之中,“营造”迷雾的又都是古往今来的众多“高知”,这在世界文学史上可能是绝无仅有。《道德经》真能走出迷雾吗?虽然胸有成竹,现实好像给了评语:异想天开。
智者在《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告诉我们,“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处理难事从容易处着手,解决大事从小处着眼。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处着手,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微处着眼。
这里我们也不能辜负智者的良苦用心,还是着眼于有理可讲的语句。
下面的阅读题对于一般中学语文老师来说,应该都是小菜一碟,更别说教授、博士生导师了。
第一题、“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答:因此,整天炫耀出身高贵、地位显赫、财富众多,还不如拥有美好的语言行为。
解析:一、“道”字应该是可以说清楚的,这里的“道”就是指“美言、美行”,TA是文章表述的主要内容。
二、大都直译成:“所以,拥立天子,设置三公大臣,虽然有拱壁在先,驷马随后的隆重礼仪,也还不如简化礼仪,而将“道”作为献礼”。这样的“直译”同前后文的表达毫不沾边,的确是“一万个人难有一人懂”。
三、“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朋友您认为这句话又该怎么解读呢?
(附第六十二章原文)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圣人在这篇文章中,是要强调良好的语言行为应该被广泛推崇,许多时候比身份地位财富更为重要。
第二题、“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答:这是玄妙的智慧,使用小小的计谋就能战胜强大的对手。
解析:一、文章前面是由四个分句组成的排比句,为了战胜对手,可以说是用心良苦,但是,用“捧杀”二字就可以概括了。
二、一碰到“柔弱胜刚强”,人们都习惯理解为“柔弱终究会战胜刚强”。实际上大家都“心知肚明”,当柔弱终究战胜刚强的时候,力量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那时的柔弱已经变刚强了,刚强已经变柔弱了。为了证明这一观点的正确,都在以舌头和牙齿成喻,你为什么不以啃骨头为喻呢?你啃骨头难道不就是为了把肉“舔”干净吗?而且,失去牙齿你只能喝稀粥。
三、如果译成“柔弱终究会战胜刚强”,就把前后文“甩”得无影无踪,许许多多的解读都是这么干的。
四、“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朋友您认为这句话又该怎么解读呢?(提示:鱼儿离不开水是不准确的,或者说是比较肤浅的)
(附第三十六章 原文)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三题、“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答:品德优秀的人不会把知识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传播知识的同时也完善自己的美德。
解析:一、一个“积”字,让人们的大脑里边浮现的似乎只有财富,“不积累身外之物”,“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有这样的圣人吗?谁给大家找一个出来。这类语言和“传销”的套路相似。
二、前文讲的都是语言和智慧,一个“积”字怎么就想当然地”滑“到财富上去了?我们都习惯理解积累财富,实际上广为传播知识智慧的才是圣人,而且,只有“教学”才能“相长”。
三、“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朋友您认为这句话又该怎么解读呢?(道是可以言说的)
(附第八十一章原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第四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答:因此,强大的事物正步向消亡,弱小的生命正走向辉煌。
解析:一、智者通过这篇文章,是要告诉我们的是生命的发展方向,同谁胜过谁没有多大关系。
二、大都理解为:”坚强的往往处于劣势,而柔弱的反而处于优势"。我们请教一下,谁愿意“柔弱”?谁不希望稚嫩的孩子快快长大?这样的“优势”谁要?难道因为怕消亡,你就拒绝强大了?
三、“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朋友您认为这句话又该怎么解读呢?(坚强理解为僵硬的尸体,你认为可以接受吗?)
(附第七十六章原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第五题、“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答:学知识是日积月累,一天比一天丰富;处理政务所需要做的事,一天比一天少”。
一、如果有异议,请到文章里边找答案,不要扯远了。
二、“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本事,不足以取天下”。朋友您认为这句话又该怎么解读呢?
(附第四十八章原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本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六题、“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答:所以品德修养好的人,无论身在何处,都要时常提醒自己要稳重,即便是满身荣耀,身居高位,也要泰然处之。
解析:一、这篇文章讲的就是要稳重不要急躁,同行军“辎重”毫无关系,同“优美的环境,享有豪华的生活”,更扯不到一起。
二、“轻则失根,躁则失君”。朋友您认为这句话又该怎么解读呢?
(附第二十六章原文)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第七题、“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答: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能客观分析情况、谨慎用兵、出其不意,就能取胜。
解析:一、“哀者胜矣”,都习惯解读为“悲愤的一方往往能获得胜利”,基本上已经达成“共识”了。我们就文章来分析一下,首先“哀”字应该是对前文的总结,文章根本找不到与“哀”相关联的内容,其次,“眼泪”的确可以提高士气,但是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文章讲述的内容。
二、"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朋友您认为这句话又该怎么解读呢?
(附第六十九章原文)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第八题、“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答:无论什么“事”都概莫能外,即便是处理满含怨恨的事,从中也能体现出你的美德——方式方法。
解析:这一句的解读,可以说是“千姿百态”。
一、有人勉强接受:如果强加于我的怨恨,无论此怨大小或者多少,我皆以善待之。
这样的解读从情理上是说不过去的,无疑是现代版的农夫和蛇。
二、孔圣人提出疑问:“以德报怨,何以报德”?认为应该“以直报怨”。对“直”的解释最终还是要归于“德”,所以,这个“作业批改”把对的勾错了。
三、德——方式方法,到今天还没有被人们认识。而且,这也是对“德”的唯一解释,别无可能。
四、“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朋友您认为这句话又该怎么解读呢?(“处事”是这篇文章谈论的对象)
(附第六十三章原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第九题、“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答:有智慧的人不去议论自然万物的优劣,对自然万物品头论足说长道短的都不是聪明人。
解析:一、这句话从字面理解:“聪明的智者不多说话,而到处说长论短的人就不是聪明的智者”。这个解读相当普遍,错误也是非常明显的。说话起码得有内容吧?不说什么呢?智者为什么不说话呢?该说的还是要说的,这里肯定是指不该说的,那么不该说什么呢?
二、先圣老子在这里,是要告诉众生,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是由物质和生命构成的。小树和森林、水珠和河流、石块和高山、大象和蚂蚁······都是这个世界的“居民”,无高低贵贱之说,也不必存亲疏厚薄之意。
三、后文有三个分句组成的排比句:“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要我们面对万物,不要有亲疏之别、利害之虑、贵贱之分。
四、“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朋友您认为这句话又该怎么解读呢?
(附第五十六章原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第十题、“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答:在背阴处或者向阳处的万物都各有利弊得失,都共同生活在大气中。
解析:一、这一句,甚至这一篇文章的解读,历来颇受争议,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这里就不唠叨了,各人自扫门前雪。
二、老子的整部《道德经》,同”易经“、佛学关系都不大,建议朋友们还是“以经解经”,扯远就不好了。
三、从全文来看,智者首先告诉读者万物的来源,后文重点是要讲述世间万物都各有利弊得失。
四、这一句话的字面意思,好像是在讲阳光下和背阴处的万物,不少人也是这样解读的,实际上,智者是要告诉我们,气体中阳光下的万物各有利弊得失。
五、“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朋友您认为这句话又该怎么解读呢?
(附第四十二章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以上的十个解答,分别选自不同的篇章,意在通过句子的解读,努力让大家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共识,提出的问题同解答密不可分。
如果有异议,欢迎有理有据地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