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是斯大林的阳谋,无论如何他都是赢家,但毛主席破了此局

浩舞默话 2025-04-06 11:57:14

1950年6月25日爆发的朝鲜战争,表面上是一场朝鲜半岛内部的统一战争,实际上却隐藏着冷战初期,全球政治博弈的胜负手。

苏联的领导人斯大林,在这场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就如同带着上帝视角的玩家一样,不管战局如何发展,他都是赢家。

但是谁能想到,毛泽东领导的新中国却以惊人的战略定力与军事智慧,在付出巨大代价的同时,实现了对斯大林布局的破解,让中国日后的发展,跳出了斯大林的控制。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博弈过程呢?这还要从俄罗斯人的一个执念说起。

在沙俄帝国的历史上,彼得大帝可以说是个塑造民族灵魂的人。

但是终其一生,他都有一个梦想未能实现,那就是获得面向太平洋的出海口。

在他之后,这个梦想成为了所有沙俄、甚至苏联领导人的共同执念。

而斯大林之所以会谋划朝鲜战争,也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在1945年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通过与罗斯福的秘密协议,初步确立了苏联在远东的势力范围。

他们得到了库页岛和千岛群岛的主权,控制中国东北地区的两大良港:大连和旅顺。

然而,随着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一切都变了。

毛主席虽然在表面上,奉行“一边倒”的亲苏外交政策,但是却从一开始,就刻意想要摆脱斯大林对中国的控制,这让斯大林很难接受。

而毛主席的态度,也成了斯大林策动朝鲜战争的重要原因。

1949年8月29日,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但同时,来自欧洲的军事压力,仍在不断加剧。

在这种情况下,斯大林不得不调整战略重心,将主要的防御方向放在欧洲。

在这种情况下,他必须要在亚太地区打开局面,想尽办法去巩固朝鲜半岛。

而达到这个目的最好的手段,就是让朝鲜发动统一战争。

既然是战争,那么就有战胜、战败和扩大的可能。但是在斯大林的谋划里,不管结果如何,他都是赢家。

首先,如果朝鲜方面战胜了,那么他们将会获得韩国的釜山港。

苏联海军总参谋部在1949年的《远东港口评估报告》中指出,釜山港的年货物吞吐量为1200万吨,是旅顺港的3倍,而且在冬季不会结冰。

如果朝鲜控制了半岛,那么苏联的太平洋舰队,将会进驻釜山,获得直插日本海的战略支点。

事实上,斯大林对朝鲜的胜利,是比较有把握的。

根据苏联总参谋部在1950年5月提交的报告显示,朝鲜方面拥有数十架苏联提供的战斗机,火炮的数量也是韩军的3倍。

更加强大的是他们的装甲部队,当时拥有150辆T-34坦克。

而韩军当时没有飞机和坦克,能用于反坦克的武器,只有老旧的“巴祖卡”火箭筒,甚至连驻韩美军都是如此。

既然是面对这样的对手,朝鲜又怎么可能战败呢?

那么,如果朝鲜万一战败了呢?首先苏联的情报系统,斯大林可以得出结论:如果朝鲜失败,那也就意味着,美国参战了。

而即使出现了这种情况,那苏联也是很高兴的。

因为经过斯大林的测算,美国一旦参战,他们在朝鲜战场上每个月的消耗,将会达到15亿美元。

这样的巨额花销,相当于当时苏联全年军费开支的37.5%。

所以经过这样的一场战争,美国将会被极大地消耗。那样的话,他们在欧洲方面,也就不会再有什么作为了。

不过应该说,苏联还是认为,美国大概率是不会参战的。

因为在二战结束后,美国曾经将朝鲜半岛,全部划入了苏联的势力范围,是斯大林自己出于某种原因,放弃了一半的。

所以如果朝鲜能够统一半岛,顶多也就算是恢复了旧有格局,对美国来讲并未损失什么。

而且,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还在1950年,发表了一个所谓“环形防御线”的演讲,其中将朝鲜半岛排除在美国的防御圈之外。

所以苏联情报部门认为,美国应该不会军事介入朝鲜战争。

那么,万一美国介入了呢?斯大林当然不指望朝鲜能战胜美军,但是他也知道,真的出现了这种情况,中国是不会坐视不理的。

斯大林在1950年2月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之后,就开始对中国保持警惕。

毕竟以毛主席的性格,断然不会长期受他控制。

而通过朝鲜战争,他既能验证中方的“忠诚度”,又可借战争消耗中国军力,确保其无法脱离苏联体系。

当然,如果真的出现这种情况,苏联还能得到另一个巨大的利益,那就是武器上面的贸易。

新中国当时刚刚建立,军工不强,还没有自己的空军。

想要和武器装备先进的美国抗衡,只能购买苏联的武器。苏联就可以趁此机会,大大地赚上一笔。

事实也确实如此,在战争开始后,仅在1951年,苏联就通过向中国售卖武器,获利4.2亿卢布。

以上的内容,有韩国、美国和俄罗斯的解密档案为证,绝非凭空臆测。

由此可见,斯大林确实思虑深远。只通过一个半岛上的局部战争,他就可以做到“一石三鸟”,而且让自己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这等算计,实在是让人惊叹。只不过,他没想到,在毛主席的运作下,斯大林不仅没有将中国捆绑到自己的战车上来,反倒促成了中国的工业崛起。

在1950年6月朝鲜战争开始后,毛主席就开始考虑出兵的问题。

经过了三个不眠之夜,和无数次会议上的集思广益,毛主席最终还是决定参战,一劳永逸地给中国打造出一个和平的发展环境来。

而毛主席的态度,多多少少是出乎斯大林意料的。

毕竟新中国刚刚建立,西南地区剿匪尚未结束,国家还处于严重的通货膨胀之中。

在1950年的国家财政预算中,军费占比已高达41.1%。如果在此时又卷入一场战争,可能会引发经济崩溃。

但即使面对这样的困难,毛主席仍然决定出兵,这就让斯大林有些心里没底了。

于是,他将早已承诺的空中支援压后,想要尽量给志愿军入朝制造困难。

可是,他仍然没有料到中国人的决心。在几次交涉无果之后,毛主席决定:即使没有空中支援,也要发动抗美援朝!

而且,中国人民志愿军,还在入朝之后表现出色,接连在两次战役中,将美国人打得晕头转向,士气低落。

这一下,中国人因自己的强悍和勇敢声名鹊起,反倒显得斯大林有些不够意思了。

于是,他只能批准了空中支援,摆出一副履行承诺的架势。但是,他仍然不允许飞机越过三九线。

毛主席曾经说过: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所以,他一直没有想过在战争中服输。

面对着敌人的压倒性优势,毛主席一次次凭借卓越的战术指挥赢得胜利。

而中国的不断胜利,也逼得斯大林不得不一次次加大对中国的战争援助。

甚至为了就近支持战争,苏联还不得不将先进的重武器生产线,整套整套地转移到了中国。

这一下,中国的工业化开始了。同时,依靠着战时经济的高效率运转,中国还摆脱了通胀的泥潭,在经济上走上了快车道。

斯大林在1953年3月离奇去世,并未见到朝鲜战争的停止。不过,当时的战争结果已成定局。

在毛主席的坚持下,中国成功破掉了斯大林的“局”,将自己从棋子升格为棋手。

中国凭借抗美援朝,不仅奠定了自己未来的经济和国际地位,更为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斯大林或许算尽了一切,但唯独没有算到:一个历经百年屈辱的民族,在获得真正的独立自主后,将迸发出怎样震撼世界的力量。

1 阅读:24
浩舞默话

浩舞默话

知道一点点历史,会讲几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