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迷茫:隆中对对于刘备就像黑暗里的一盏明灯

元昊说历史 2024-06-11 12:07:50

什么是迷茫?

是初出茅庐,不知道哪条路适合自己,还是奋斗半生,却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走。

迷茫,就像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雾,让我们迷失了方向,看不清眼前的道路,也不知道未来在何方。

我们可能会对自己的选择产生怀疑,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对生活的意义感到困惑。

刘备从河北涿县起兵,打过黄巾军,跟过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见过汉献帝,做过县令,也做过州牧。

想治国安邦平天下,奈何没有一块稳定的根据地。

最后投靠同宗的刘表,也只是个马前卒,抵御北方的曹操,哪天曹操亲至,依旧躲不过逃跑的命运。

40多的刘备看着大腿生肉,会痛哭流涕,感慨命运的不公。

从20多岁到40多岁,很像一个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经过岁月的摧残,步入中年的落魄男人,不甘一辈子打工,想闯一番事业却屡屡碰壁。

从而产生自我怀疑,甚至自我否定,陷入迷茫之中。

这个时候刘备遇到了徐庶,一个来自河南颍川的谋士。

徐庶本名叫徐福,家乡颍川,在三国,那是个出谋士的地方,曹操身边的荀彧、荀攸、郭嘉、陈群都是颍川人。

徐福早年不喜欢读书,喜欢舞刀弄枪,梦想是做个游侠,因为帮人报仇,被官府抓住,靠着好朋友的搭救,才死里逃生。

重生一回的徐福决定重新拿起书本,于是改名徐庶,拜儒家为师,学习治国安邦之策。

大将军何进被杀后,董卓入驻京城,造成大乱,徐庶逃难来到荆州。

刘表治下的荆州是个稳定的地方,留给士子的机会不多。

徐庶在荆州呆了十年,直到刘备因为战场失利,来到荆州依附刘表,徐庶第一时间就找到了刘备求职。

徐庶跟了刘备有七八年时间,期间主要帮助刘备练兵。

只是未来的方向,没人告诉刘备,他依旧迷茫。

直到离职时,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诸葛亮出生于琅琊阳都,幼年丧父,后跟随叔父诸葛玄生活。

诸葛玄曾任豫章太守,后病逝。诸葛亮和弟妹移居南阳。

在南阳期间,与当地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结交,并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学习兵法、谋略等知识。

他自比管仲、乐毅,期望能有一番作为。

年轻的诸葛亮在遇到刘备后,就向他阐述了三分天下之计。

隆中对对于刘备有多重要?

遇到诸葛亮并听取隆中对之前,刘备虽然心怀大志,却一直处于漂泊不定、四处碰壁的状态。

他空有一腔抱负,却没有明确的战略方向。就好像一个人在黑暗中摸索,不知道该往何处去。

而隆中对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刘备前行的道路。

诸葛亮为他详细分析了天下局势,指出曹操势大不可与之争锋,孙权可为盟援,而荆州益州是可以谋取的关键之地。

这让刘备第一次清晰地看到了自己未来的发展路径,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战略规划。

有了隆中对的指引,刘备开始有针对性地行动。

他先是积极谋取荆州,以此为根基逐步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

之后又按照计划进取益州,最终成功占据了这两块重要的地盘,为建立蜀汉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比如,在谋取荆州的过程中,刘备能够更加坚定地去执行各项策略,因为他知道这是实现隆中对战略的关键一步。

而当面对一些困难和抉择时,他也能依据隆中对的大方向来做出正确的判断。

当一个人陷入特定的思维模式,被一些固有观念、狭隘视角或单一的思考方式所束缚时,就如同困在一个笼子里,难以看到更广阔的天地和更多的可能性,从而容易感到迷茫。

就像一个人在大雾中前行,不知道哪条路才是正确的。

在《大秦帝国》里,秦孝公想要增强国力,但是总找不到办法。

他找遍全国,寻访名士,甚至下发求贤令,向六国寻求秦国变强的方法,最后失望而归,他也想过自己学习变法经典,希望从中找到方向。

但一切变得遥不可及的时候,秦孝公也迷茫,你不知道秦国的出路在哪里,直到遇见了卫鞅。

卫鞅呈上了自己编撰的《强秦九论》,通过一系列变法举措,如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等,极大地提升了秦国的经济实力,解决了秦国贫弱的经济问题。

实行军功爵制等措施,激发了民众的积极性和战斗力,使秦国的军事实力大幅增强,为秦国在诸侯争霸中占据优势奠定了基础,解决了秦国军事力量不强的问题。

打击旧贵族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了秦国的政治局势,解决了内部权力分散和不稳定的问题。

所以如果真的迷茫了,不妨出去走走,多找人聊聊。去接触不同的人,去倾听他们的故事和经验。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人经历过我们正在经历的事情,他们的经验和智慧可以成为我们走出迷茫的指引。

迷茫只是人生中的一个阶段,它并不是终点。

当我们勇敢地走出去,多与人交流,多尝试新的事物时,我们就会逐渐找到自己的方向,重新点燃内心的希望之火。

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的人,突然看到了一丝曙光,然后顺着这丝曙光,一步一步地走向光明。

0 阅读:0
元昊说历史

元昊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