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的公司都有需要一个远景,在古代这个就是长远谋划,之后一切的行动以这个谋划为总体方针,比如诸葛亮的隆中对,现在我们来看看谋士给刘备、孙策、曹操、袁绍的总体方针。
首先看的当然是诸葛亮的隆中对。
当时半生戎马的刘备在荆州刘表帐下担任新野太守,主要负责抵御来自北方曹操的威胁。
刘备有野心有抱负,只可惜缺乏一个顶级谋士,一直没有一块稳定的地方,所以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隆中对的内容是三分天下之计: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隆中对中诸葛亮建议刘备先夺取荆、益二州作为根基。待时机成熟,从荆州和益州两路出兵,一路指向宛、洛,一路出秦川,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
之后刘皇叔也是以这个为目标奋斗,得到了荆州和益州,只是世事难料,在汉中之战后,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却被吕蒙白衣渡江攻破大本营,荆州丢失,关羽被杀,刘备夷陵大败,失去了逐鹿中原的最佳机会。
第二,孙策
孙坚死后,孙策收拢残兵,在袁术帐下生活,三年后,感觉羽翼丰满的孙策,以传国玉玺为质,向袁术借了三千兵,目标是征服江东诸郡,拓展地盘,收服人心,建立自己的根基。
在路上偶遇了儿时好友周瑜。
两个自小生活在长江边,正经历天下巨变的年轻人,再见面,互相聊起了自己的理想,周瑜讲的就是二分天下之计:
“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
周瑜给孙策的长期规划是,先占荆州,再夺益州,最后谋取整个北方。
只是时也,命也。
赤壁之战,周瑜以少胜多,打败了曹操,却打不进曹仁把守的南郡,最后病死在了荆州,江东的二分天下成了泡影。
第三,曹操
曹操本身长于谋略,所以他的谋士团人很多,却没有类似诸葛亮隆中对这样的长期战略,如果一定要选一个,大概是毛玠的
“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
这有点像后世朱升给朱元璋讲的“广积粮,缓称王”。
曹操很好的贯彻了毛玠的战略,在接到汉献帝后,势力范围迅速扩大,最终打败袁绍,占据整个北方,只是可惜输了赤壁之战,失去了统一整个中原的最佳时机。
第四,袁绍
袁绍依靠政治手段得到冀州之后,原冀州牧韩馥的首席谋士沮授加入到袁绍阵营。
沮授给袁绍的计谋是:
“将军弱冠登朝,播名海内。值废立之际,忠义奋发,单骑出奔,董卓怀惧,济河而北,勃海稽服。拥一郡之卒,撮冀州之众,威陵河朔,名重天下。若举军东向,则黄巾可扫;还讨黑山,则张燕可灭;回师北首,则公孙必禽;震胁戎狄,则匈奴立定。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士,拥百万之众,迎大驾于长安,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诛讨未服。以此争锋,谁能御之!比及数年,其功不难。”
在沮授的计谋里,袁绍的确得到了四州之地,只是在迎接汉献帝的问题上,走偏了,结果便宜了曹操,使自己多出了一个劲敌,最终败在了这个昔日小弟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