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什么要急着发动玄武门之变?

元昊说历史 2024-06-11 12:07:47

李世民为什么要急着发动玄武门之变?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他等不起了!

看看当时铁杆粉丝尉迟敬德怎么说的:爷,咱再不动手,哥几个就回山里了!

“王若不从,敬德言请奔逃亡命,不能交手受戮。”

当时李世民被封为天策府上将,位列三公之上,无论用人还是用兵,在地位上,隐隐有威胁到太子和皇帝的权威了。

这是任何一个统治者没办法容忍的。

既然选定了李建成为太子,而且他干得不错,没理由换掉,那就只能打压李世民,让他安心做一个秦王,这是对政权稳定最好的处理方式。

怎么打压秦王?

把他身边的文臣武将,智囊团队都分开,甚至安排别的工作,离开京城,使他们不再有联系,单单一个秦王,纵然能力再强,也翻不起什么浪花。

于是,安排房玄龄去做了陕州总管府长史,杜如晦做了陕州长史,而尉迟敬德、秦叔宝等武人,安排跟着李元吉去讨伐突厥。

李世民成了光杆司令,身边没兵没将。

这时候第一个坐不住的,不是李世民,是他手下的这帮人!

看历史我们会发现,刘邦起义成功了,身边的大将很多都是老家曹县的那帮人,朱元璋成功了,手下大将一多半都是他的同乡。

不是因为出皇帝的地方人杰地灵,天上的星宿都跑一块去显灵了,而是他们跟着刘邦跟着朱元璋有了施展能力的舞台。

李世民跟着李渊18岁起兵,在打仗过程中,不断吸收人才到自己帐下,这些人很优秀,但是离开了李世民,在李建成,在李元吉身边,他们的才华就发挥不出来了。

于是他们着急,像尉迟敬德打仗那么猛,难道李元吉身边没有猛将吗,整个大唐没有猛将吗?

当初招募杜如晦的时候,房玄龄就试探过李世民,说:

爷,杜如晦是个安天下的大才,如果你志在天下,这个人就一定得留住。

“如晦聪慧过人,且有胆识,有王佐之才,您若想成就大业,必然需要他的辅佐。”

所以在太子李建成向皇帝李渊推荐李元吉出征突厥,并且要求尉迟敬德这些人随军的时候,尉迟敬德是带了府兵去见秦王李世民的。

这就是逼宫了。

你不是志在天下吗,你不是想当大王吗,哥几个跟着你拼命,就是为了日后荣华富贵,现在你说不干就不干了,咱不答应。

尉迟敬德这么激动,也是有原因的。

当初太子李建成想要收买尉迟敬德,向他释放善意,还送了金银珠宝。

意思就是,现在的形势,秦王已经很难翻身了,劝尉迟敬德跟着自己混,将来有他建功立业的机会。

要打动尉迟敬德这种糙汉,一次两次的肯定不行,结果李元吉直接派刺客去刺杀尉迟敬德,失败后就向李渊告状,是李世民出面才保住了尉迟敬德。

最终导致太子李建成的这次拉拢失败,尉迟敬德和李世民的关系,反而更好了。

对于秦王府被打压,李世民是有怨言的,他对他的父亲李渊爷很不满。

其实李渊对他的这三个嫡子都很上心,教育有方,三人都很出色,尤其是李建成和李世民。

但是帝国的继承人只能有一个。

当初李建成半夜找李世民去太子府喝酒,李世民一杯杯的喝酒,不久李世民就不断的吐血。

吓得身边的人赶快把李世民给带了回来,这件事情影响很大。

大家就猜测,是不是太子想毒死秦王。

李渊得知这个事后,还专门下旨,叫太子以后不要半夜找李世民喝酒了。

同时,李渊也找到李世民,给他讲了个汉景帝和他弟弟刘武的故事。

刘武是平定七国之乱的大功臣,汉景帝赐了一面天子旌旗给他,让他享受皇帝一样的待遇。

这个故事还有后半段没有讲,李世民明白,李渊是想让他去洛阳避险。

这等于二分天下,李渊也算是做了一个老父亲能做的一切,为了避免手足相残。

但是李建成第一个站出来反对,放李世民去洛阳,等于是养虎为患,二分天下的最终结局,只能是再启战端,手足相残就变得无可避免。

只要留李世民在长安,再斩掉秦王府的所有势力,等李渊一死,整个国家都是自己的。

李元吉的态度,更加极端,认为当初李世民在洛阳的时候就想自立了,现在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李世民给杀了。

李渊当然反对李元吉的建议,无奈只能同意李建成软禁李世民的想法。

至于李建成是不是想动手干掉李世民,在后来李世民问过魏征。

魏征说,如果太子早点听我的,把你给干掉,你早没了!

所以在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权力被消弱,身边的文臣武将一个个走的走,调离的调离。

自己再不行动,将没有机会和太子争,也很有可能死于李元吉的毒手。

加上尉迟敬德的逼宫,还有自己对权力的渴望,李世民才决定发动玄武门政变。

0 阅读:8
元昊说历史

元昊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