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超市,零食货架上不再是薯片、辣条一统天下,烤鹰嘴豆、奶酪块、牛肉干占据显眼位置;乳制品区里,脱脂牛奶(Skyr)、开菲尔(Kefir)等名字拗口的食品挤得满满当当。
高蛋白食品,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我们的生活,从健身达人的专属,摇身一变成为全民追捧的饮食潮流。

谷歌数据显示,“高蛋白饮食” 的搜索量在今年一月达到历史峰值。研究公司哈特曼集团的调查表明,约 64% 的美国人渴望增加蛋白质摄入量,曾经备受青睐的纤维和全谷物食品都被挤到了后面。
英国在线超市 Ocado 也估计,过去一年,超过 40% 的消费者悄然调整饮食,加大了蛋白质的摄入。这股热潮,已然从涓涓细流汇聚成奔腾江河。

健身圈向来是高蛋白饮食的 “前沿阵地”。几十年来,健身达人们为了塑造完美肌肉线条,将蛋白粉、鸡胸肉视为 “增肌神器”。
但如今,这股风潮早已突破健身圈的边界,普通大众也纷纷投身其中。
市场研究公司凯度的数据印证了这一点,截至今年 2 月的 12 个月里,英国超市在富含蛋白质的运动营养产品上的支出高达 1.43 亿英镑(约 1.82 亿美元),几乎是三年前同期的两倍。
是什么让高蛋白饮食从健身小众走向大众主流?

年轻人对肌肉线条的追求,是这场风潮的重要推手。在社交媒体的影响下,名人们展现出强壮而非瘦削的形象,让 “肌肉美” 成为新的审美潮流。
年轻人渴望拥有健硕身材,纷纷将高蛋白饮食视为塑造理想体型的 “捷径”。而老年人同样不甘落后,他们意识到蛋白质有助于维持肌肉力量,预防衰老带来的肌肉流失,对高蛋白食品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疫情的爆发,更是给这股风潮添了一把火。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前所未有的提高,而蛋白质在增强免疫力、维持身体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被广泛认知。
这使得更多人开始主动调整饮食,增加蛋白质摄入。此外,减肥药 GLP -1 类药物的普及,也进一步刺激了高蛋白饮食需求。
数据公司 Numerator 指出,截至去年年中,超过 8% 的美国人服用此类药物。这些药物在帮助人们减脂的同时,也导致肌肉流失,为了弥补这一副作用,大量服药者将目光投向高蛋白食品,希望借此增强体质。

敏锐的食品企业自然不会放过这一商机。高蛋白产品的种类不断推陈出新,从最初针对健身爱好者的黑色包装奶昔,扩展到冷冻披萨、即食食品、巧克力棒等各类产品。
瑞士雀巢公司推出富含蛋白质的冷冻披萨和意面;美国康尼格拉公司推出 “glp -1 友好型” 即食食品;玛氏公司也大力推广高蛋白版本的巧克力棒。这些企业不仅丰富了产品种类,还通过巧妙的营销,将高蛋白概念植入消费者心智。
高蛋白产品的热销,也让相关企业赚得盆满钵满。以达能公司为例,在高蛋白酸奶和饮料的强劲推动下,2024 年公司收入增长了 4.3%,其高蛋白部门的销售额更是从 2021 年的约 4 亿欧元飙升至 10 亿欧元(约 11 亿美元),远超整体业务的增长速度。

然而,在这场全民狂欢背后,一些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虽然蛋白质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不可或缺的营养素,但关于蛋白质摄入量的科学依据并不十分明确。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日每公斤体重摄入 0.83 克蛋白质,按照这个标准,普通美国人或英国人的蛋白质摄入量其实已经超标。过量摄入蛋白质,不仅可能加重肾脏负担,还可能带来其他健康风险。
对于食品企业来说,满足消费者对高蛋白的需求只是挑战的一部分。如今的消费者 “胃口” 越来越刁钻,他们不仅追求更多蛋白质,还希望减少超加工食品的摄入,同时对植物性食品和有益肠道健康的食物也有着强烈需求。

达能公司研发 “混合” 乳制品,将普通牛奶蛋白与植物性蛋白质相结合;开菲尔生产商 Biotiful Gut Health 专注于天然成分的高蛋白产品;英国零食制造商 The Curators 则在探索蛋白质含量与口味之间的平衡。毕竟,无论饮食潮流如何变化,美味始终是消费者难以抗拒的诱惑。
高蛋白饮食潮流,是健康意识觉醒、审美观念转变、商业营销推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它既为人们追求健康生活提供了新的选择,也暴露出一些盲目跟风和商业逐利的问题。在这场风潮中,我们既要看到高蛋白饮食的益处,也要保持理性,避免过度摄入。

同时,食品企业也应肩负起社会责任,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为消费者提供更科学、更健康的产品。
未来,高蛋白饮食潮流将走向何方?是持续升温,还是逐渐回归理性?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