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最“风骚”的文物,豫博用它当筹码,纤纤楚腰的“一波三折”

青笺画相思 2024-11-29 16:34:38

2000多年前的楚国,是神秘和浪漫的代名词。

楚人信奉巫鬼之术,巫文化盛行全国;他们崇尚自然,老子与庄子的哲学思想传承千年;他们富于想象,一部《楚辞》成为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同样的,在神秘和浪漫这一点上,楚国的文物也不遑多让。

(云纹铜禁|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出土|拍摄于河南博物院)

“楚王好细腰,后宫多饿死。”因为楚王喜欢腰肢纤细的人,讨厌肚子大、腰粗的人,为了符合楚王的审美,就连官员都要瘦身,而楚国的女子更是以细腰为美。万万没想到,不仅仅是楚国的官员、女子需要减肥,就连代表无上权利的“鼎”,来到了楚国也得“束腰”。

(王子午鼎|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出土|拍摄于国家博物馆)

我们今天要讲国博的文物故事,本期要讲的国宝是王子午鼎,来自河南,更准确地说,来自河南博物院。

(王子午鼎)

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云纹铜禁”,它刚修复好后,出了一趟国回来被国博看上了,要把它留在北京,河南博物院这边交涉了很久,最终忍痛送了几件重磅文物才换回了云纹铜禁留在河南。

而这被含泪送到国博的替代品,其中最重要就是王子午鼎了。

它来自神秘而浪漫的楚国,它的主人是一位野心勃勃的王子;它的发现和云纹铜禁一样,推翻了“失蜡法”由印度传入中国的言论;它身上的84字铭文,通篇流畅押韵,用鸟篆书写,是中国最早的“美术字”,完美诠释着楚国的飘逸和灵动。

顺便再补充一点,王子午鼎属于我国禁止出国出境展览的文物。

1977年秋,长久的干旱导致河南淅川县境内丹江水库水位下降,水底下的千年古墓群浮出水面,一些青铜器和玉器被冲到岸边。不过在这之后丹江水库水位上涨,古墓再次沉入水里。

1978年春,考古专家立刻对淅川下寺的古墓群进行抢救性发掘,这里一共发掘了24座春秋时期的楚国大墓和一部分汉朝的墓,虽然很多古墓曾经多次被盗掘,但仍旧出土了众多价值不菲的文物。

这其中云纹铜禁和王子午列鼎都出自淅川下寺2号楚墓——王子午的墓葬。

(王子午鼎其实是一套7件,它们完整的名称叫王子午列鼎,国博的这件是其中最大的一个)

(藏于河南博物院的其中一个王子午鼎)

王子午,也叫子庚,这个人你可能没听说过,不过他老爹你估计有点印象,就是春秋五霸之一、敢于“问鼎中原”的楚庄王。他的哥哥是楚共王,而王子午本人也是一个权倾朝野的人物,他是楚国的令尹,相当于宰相。

楚庄王时期,楚国国力强盛,文化繁荣。王子午作为楚庄王的儿子,他的生活自然也是奢华至极,这一点从他墓葬里僭越用七鼎可见一斑。

周代的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以鼎的数量来体现贵族的地位高低,不可僭越。

(天子与贵族的列鼎数量及肉食种类)

王子午只是诸侯国的一个宰相,按例来讲只能用五鼎,之所以敢僭越用鼎,一方面说明东周末期的礼乐崩坏,一方面体现了楚国的野心和实力。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看到的鼎,无论是圆鼎还是方鼎,都是鼓腹立耳,而王子午鼎腰腹内收,鼎耳外撇,这种平底束腰的造型,与楚人对细腰的偏爱遥相呼应。

每个部位连接处都避开了直线造型,利用弧形和斜线的方式,打造出符合楚人喜欢的“细腰”,让鼎的整体看上去“一波三折”。

王子午鼎周身还攀附着6条夔龙,脚抓鼎箍,口咬鼎沿,努力向上攀爬的样子,好似鼎里是有美味的食物在诱惑着它,造型极具动感。

再凑近看,鼎身上分布着精细繁杂的神秘纹饰、龙纹、凤纹、兽面纹、云雷纹……这些纹饰不仅美观,还非常复杂,更是古代楚人对宇宙和社会秩序的理解。

其中鼎足和底部更是用到了“冷焊”工艺,没想到吧,那个时候我们就有这样的技术了。当然,文物嘛,自然是有铭文的更有价值。

王子午鼎内壁有14行86子铭文,多为祭祀祖先时的歌功颂德之词,顺便再提一下自己的功绩。不过这铭文的字体是真好看,字体修长,笔画飘逸,很像艺术字。

这些不规则的书法中,还掺杂着奇形怪状的装饰,它们是什么呢?这其实就是“鸟虫书”,也被称为“虫书”或“鸟虫篆”,在文字基础上加上鸟形纹饰造型,让文字和鸟形结合,达到视觉上的美感。

王子午鼎的铭文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美术字”,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代表字体之一。

(王子午鼎铭文)

不由得让我想起来了河北博物院中山三器上的中山篆字体,也是一样的飘逸美观。

而这王子午鼎之所以能够代替云纹铜禁送到国博,还因为它也是由“失蜡法”铸造的。

失蜡法是一门古老铸造技艺,由于我国有文献记载的最早使用失蜡法工艺的时间在唐朝初期,而印度的记载更早,所以过去国际学术界认为“失蜡法”是由印度传入中国的。而云纹铜禁和王子午列鼎的出土,将中国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100年,并不比印度的晚。

“失蜡法”工艺目前仍被广泛使用,航天发动机中最精密关键的零部件—涡轮叶片,就是用“失蜡法”铸造出来的,这不仅证明了中国古代技术的先进性,更是对那些认为中国失蜡法源于印度的观点的有力回击。

如今,楚国早已成为了遥远的过去,而透过这些满载历史的文物,我们仍可以去窥见楚国曾经的辉煌,去感受那样一个神秘、浪漫、飘逸、灵动的楚国气息。

部分参考资料:国家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文物实拍《国家宝藏:100件文物讲述中华文明史》

《河南省博物院镇馆之宝》武玮主编

本期编辑:文南兮

0 阅读:10

青笺画相思

简介:青笺画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