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起第三者,在众人口中有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几乎不会有人为插足他人婚姻家庭的行经辩护,可如果这个遭受背叛的人本身就不讨喜、人缘差,你还会对ta产生同情吗?
有人在网上提问:自己的一位同学即将结婚却被第三者插足,许多当年和这个同学不对付的人也为其抱不平,十分气愤。可他却不明白,大家原本讨厌那个同学,为何又要因为对方遭受背叛而生气?何况这也不是婚内出轨,似乎并没有严重到那个地步。他想知道,为什么人人都讨厌感情中的第三者,即便他们和原配不认识,甚至也不喜欢那个原配?
讨厌第三者看似理所当然,背后其实也有很多社会学和心理学的道理可供深究。
人们讨厌第三者,不仅是因为背叛伤害了原配,更因为第三者的存在撼动了大众对于感情、婚姻和忠诚的信念体系,把亲密关系中的脆弱、不确定性暴露在了大家面前。
第三者的插足打碎的不仅是某一个人的幸福,更是众多普通人内心深处对于爱的信仰与期待。
这就好比你跑到一个基督徒面前大喊上帝已死,或者欺骗一个和尚吃肉,这些举动在本质上也并没有伤害到什么人,但必然会遭到相关群体的排斥与厌恶。
既然如此,如果讨厌第三者是天经地义的,在讨论出轨事件时我们就可以一味尽情去讨伐第三者有多可恶咯?
也不尽然。插足他人家庭的不道德行为固然值得鄙视,但如果在讨论亲密关系中的问题时只聚焦于关系之外的第三方,反而容易白白浪费精力,忽略了关系本身的问题。
你当然可以讨厌第三者,但为了你自己好,最好不要盲目地倾注这种讨厌。分析清楚自己为什么讨厌,有意识地将这种恶感限制在恰当的范围内,对你自己、对经营亲密关系才最有益处。
1
当你恨第三者,你在恨什么?
大众无疑是恨第三者的:喊上一句“打小三了”,你就有了充足的理由在光天化日之下对另一个人进行施暴;不管发生了多么残忍的案件,只要将纠纷缘由模糊成“被戴了绿帽”,无数陌生人都会对作案者表示理解。
可是,正如你所提出的疑问:第三者撬的不是你本人的墙角,受害的原配是一个完全的陌生人,甚至可能是原本就被大家所讨厌的人,为什么人们还会被第三者激起如此强烈的厌恶?
如果你要说不道德的行为人人得而诛之,被讨厌也很正常,但放到其他事情上又并不是这样。比如千里之外发生了一起盗窃案,因为偷的不是自己口袋里的钱包,大部分人对这起盗窃案的关心程度可能还不如自己今天吃什么样的午餐,如果被偷的是一个富二代,有的人说不定还要幸灾乐祸,觉得这也算得上劫富济贫,活该有钱人倒霉。又比如一个女孩深夜去酒吧却遭到骚扰,恐怕有的人不仅不会同情她,还会指责她不该去这样不正经的地方玩乐。
同样是道德败坏、给他人带来了伤害,第三者的插足和这些有什么不同?其实区别正在于,第三者的存在激起了指向我们内心中自我价值和安全感的恐惧。人们对于第三者格外猛烈的愤怒,只不过是这一心理机制的外在表现而已。
社会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发现,情感是道德的基础,道德不是由理性推理而来,而是人们先有了恶感的本能反应,然后才开始绞尽脑汁为自己的情感捏造相应的理由。人们做出道德判断是迅速且情感化的,道德推理只不过是我们为了巩固判断的合理性而事后作出的解释。
无论事后我们为第三者不该存在找出多少个有理有据的辩护理由,都无法否认我们之所以如此强烈地憎恨第三者,是因为我们直抵内心深处的那些难以言说的恐惧——面对第三者,你害怕了。
第三者的存在就像平静水面投下的一颗石子,搅动了你原本安稳的思绪,提醒了你一个恐怖的事实:任何亲密关系都可能因为外力而受到干扰。
不管你们之前有多相亲相爱,不管你对你们的感情多么有信心,不管你曾经有多么信任另一半的人品……这个事实打破了人们对亲密关系中安全感的幻想,使你不得不面对“我的亲密关系是否也同样不可靠?我的爱人是否会同样背叛我?”的可能性。
第三者的存在揭示了亲密关系的脆弱性。由两个人组成的伴侣关系是人类最深刻、最私密的一种情感联结形式,两个原本毫不相干的陌生人,却因为彼此相爱而自愿向对方托付自己的生命与财产,甚至因此而诞下新的生命。在建立这样的关系时,人们必然会对承诺和信任产生一种信念,相信两个人之间的感情是牢固的。我们渴望全心全意被爱,拥有一段纯粹而专一的关系,第三者的存在却像敲响了一个警钟,告诉所有人这种关系并非牢不可破,而是脆弱且易受外界干扰,忠诚可能只是特定情境下的选择。你在关系中的安全感被动摇,引发了你内心的焦虑与不安。
第三者的存在还对大众的爱情理想产生了冲击。我们每个人都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对爱情和婚姻的认知框架,你从小听着王子和公主最终幸福生活在一起的故事长大,你对爱情的期待是忠贞不渝,是白头偕老,即便长大一点之后你明白了现实不能总是如我们所愿,你想的也是不喜欢了可以分手或者离婚,而不是来自深爱之人的背叛。因此即便出轨事件的当事人与你并没有直接联系,你也会不自觉将这种威胁投射到自己的认知框架之中,从而感到受到了攻击。
恐怖、焦虑、不安全感……当你无力应对内心被第三者的存在所引发的负面感情时,人们便倾向于将其投射到外部目标上,对第三者的憎恨正是这样一种情感转移过程。
这些负面感情的根源原本是你自身关系中的隐性问题:比如对伴侣是否忠诚的担忧,对自身吸引力的怀疑,对两个人关系能延续多久的不确定性……要面对和解决这些难堪的问题需要强大的心理能量,但把愤怒指向外部的第三方则简单得多。只要把复杂的内心矛盾简化为“有外人在害我”,你就能轻松地面对自己的生活,假装关系中的问题并不存在。
这也是因为愤怒是一种高能量的感情,当怒火在你全身猛烈燃烧的时候,它能赋予你一种虚幻的掌控感,让你觉得自身充满力量。于是,当个体感到自己的情感世界受到威胁时,憎恨第三者就成了一种“掌控局势、占据上风”的方式,仿佛只要尽情殴打标着第三者名牌的稻草人,就能破坏给你带来挫折的一切阻碍。
愤怒是掩盖狼狈的面具,将注意力集中在“第三者有多可恨”上,个体可以暂时逃避对自身价值的深层怀疑,以及对自身信念动摇的恐惧。
2
盲目讨厌第三者,会让你陷入误区
无论是疼痛还是愤怒,本质上都是来自身体的一种信号,提醒我们及时保护自己。如果你盲目沉浸于愤怒之中,忽视了这种信号本身的意义,一味把注意力集中在谴责其他人身上,反而对自己没有好处。
就算第三者真的被大众的怒火吓走,你们的亲密关系中本就有的问题依然存在。
千里之堤的确会溃于蚁穴,但这难道能说明蚂蚁有多强大吗?不,这只说明堤坝在修成之后就疏于维护,才会让蚂蚁有时间一点点蚕食大坝的根基,直到大坝中的水从空隙里冲垮大坝。但其实只要有人在精心维护堤坝,只要随便挥挥扫帚就能清扫走蚁穴,蚂蚁根本没有破坏大坝的机会,在面对人类时,蚂蚁根本没有还手之力。
亲密关系本身就是大坝,第三者就像蚂蚁,如果不是关系内部原本就存在的问题给了第三者可趁之机,那第三者使出浑身解数也没有办法凭空破坏一段关系,ta也只是一个人,又不会迷惑人心的魔法。
第三者的出现只是暴露了关系中原有的裂痕:沟通不畅,情感疏离,信任缺失……而如果你将所有愤怒都投射到第三者上,用这样单一化、标签化的归因方式来看待问题,便会掩盖亲密关系中更复杂的矛盾,让你更难去理解和改善自己的亲密关系。
我理解,每个人都会害怕自己的关系里出现第三者,因而对一切第三者愤怒不已,但过度关注外部威胁只会让这种恐惧变得更加强烈。当你不断强化“外界有威胁”的认知时,也会不断削弱自身对经营好亲密关系的信心。这种思维模式让你在感情中变得更加敏感,甚至对伴侣产生不必要的怀疑,从而影响关系的质量。
对第三者的盲目仇视不会帮到你,只会助长你内心的不安全感;反过来,控制自己的讨厌,冷静下来审视情绪的来处,不再停留在浅层次的道德评判中,则会令你有机会通过反思获得成长。
当然,这样说不是要禁止你讨厌第三者,我们完全可以承认自己的恶感真实存在且合理,不必否定或压抑自己的愤怒,不过同时也可以试着以温和、好奇的态度去观察自己的情绪:
为什么有人遭受背叛让我这么生气?这件事和我的生活有什么联系?
它触发了我哪些感受、创伤或恐惧?
是否引发了我对自己感情生活的一些担忧?
……
通过这些反问,你可以将注意力从外部事件转回到自身,更好理解自己的内心状态,减少面对外界威胁时的焦虑与不安,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中不同可能性的未来。
戴尔·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说,“恐惧大都因为无知与不确定感而产生。”
看清第三者带来的威胁如何有限之后,你便不会再陷入盲目的焦虑或者仇视,而是可以专注于创造自己的幸福。